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三百四十二节 局势巨变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三百四十二节 局势巨变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潮不是明史专家,教科书上也没读过左良玉造反这一桩,因此并没有防备左良玉,左良玉距离江南千里,在不知道他会造反的情况下,也不会想到要防备他。

甚至在李自成流窜到襄阳的时候,杨潮还请示皇帝,给左良玉下一封谕旨,让他坚决阻挡李自成东进,可没想到谕旨还没到,左良玉自己就来了。

左良玉兵力三十万,号称八十万,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顺江而下。

一下子就把满朝文武吓坏了,刚刚当了首辅没多久的马士英坚持调集全部兵力阻击左良玉,有朝臣忧虑北方清军,马士英气急败坏“宁死北,无死逆”,称“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君臣惧死耳!”

因为左良玉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帜,正大光明的要来清他马士英这个君侧,他自然不能不激烈反对,皇帝也吓坏了,历来清君侧都是造反的借口,他这个皇帝才当了几个月而已,先是北京沦陷,一路难逃,刚刚坐稳皇位,就又遇到这种事,他实在是怕极了。

于是也支持马士英的说法,赶紧调集兵力阻挡左良玉,至于北边的事情,就按马士英说的议和为上。

此时北边局势突然紧张。

多铎和他哥哥阿济格一南一北,一个从潼关,一个从陕北两路对进攻下西安后,休整了几个月,然后多铎派兵出潼关进入河南,阿济格追击李自成走商洛。

本以为多铎会在河南剿平流贼,谁想他的大军并不停留,竟然直奔江南而来,又恰好碰上左良玉东下的时机,不得不说清军在这个时代的运气简直好到了天上去,他们打不下北京,李自成帮他们打下,然后拱手想让,接着一路追击李自成,一路占据明朝江山。

现在他们要打江南了,左良玉就立刻作他们的免费先锋,要不是知道这时代的通讯不可能提前商量,都要让人怀疑李自成和左良玉是不是被清军给收买了。

但这种局面确实让刚刚稳固没多久的南京朝廷十分被动。

杨潮紧急入朝坚决反对马士英提出的调动江北四镇阻挡左良玉的提议,江北四镇不能动,甚至还要从江南抽调兵力加强江北防御,杨潮始终将满清作为头号大敌,至于左良玉,杨潮当即表示自己亲自出马。

但是已经晚了,收到左良玉东下消息的当日,吓坏了的朝廷就派人去给江北督师的史可法传旨,让他集合所有兵力包围南京,史可法会如何做,此时还不知道。

杨潮不由叹息,运气实在太坏了,局势突然急剧变化,尤其是左良玉的造反,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很快杨潮就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西征,有左良玉在,自己也无法安心北上,索性就先打左良玉,既然要到打,那就要毕其功于一役,倾尽全力一下子将左良玉彻底消灭,彻底消灭后患,然后北上抗清,不然两面作战,就太被动了。

之所以决定先打左良玉,还有要给考量,那就是满清毕竟是陆路进攻,而左良玉是顺流而下,速度上应该是左良玉先到,而满清步步为营,又有江北四镇阻击,一个月内应该打不到南京。

而杨潮全军猛攻,一个月时间,应该能够击溃左良玉,然后率兵顺流而下,直接去瓜州、扬州,相信那时候清军未必能打到扬州,杨潮估计只要江北的军队稍微阻挡一下,那时候清军最多进兵到淮安,淮安杨潮十分熟悉,城高墙厚,只要有一万人防守,没有一个月时间清军也休想打下来。

做出决定,并且向皇帝请命,危机之下,小皇帝终于想起了这个一直在自己身边保护自己的猛将,不由有些后悔,给杨潮办了一顿家宴,让杨潮带着公主,跟他一起吃了一顿饭,饭桌上皇帝对杨潮表示,他皇姐一直无后,主动建议杨潮纳两个小妾,不能让杨家绝后了。

皇帝拐弯抹角的找借口算是同意了杨潮的纳妾的要求,但是此时杨潮却拒绝了,表示一切等打退了左良玉和清军再说,然后就急匆匆的回营准备出征之事了。

皇帝留他姐姐朱媺娖在宫里住了几天,很是回想了一番当年杨潮派兵将他们从北京救出,一路护送的情义,还表示自己相信杨潮一定能够将左良玉和清军都打败。

杨潮顾不得儿女情长,连两个要纳的小妾都没见一面,只是回家打了个招呼,立刻就进入军营,接连下令。

所有休假的士兵和军官,立刻取消休假回营,所有未出发的船只立刻在码头待命,所有回程的船只立刻停止出航,准备物资装船,三天后全军出发,攻打左良玉!

左良玉来势汹汹,他三十万大军全都坐船顺流而下,确实比满清要快。

他东下的消息传到南京的时候,他已经走过了一小半航程,到了九江。

四月初一,左良玉兵至九江,邀江督袁继咸到相见。

左良玉向袁继咸说明他东下的目的,是为了清君侧,是为了诛除逆贼。

但是袁继咸根本不听左良玉这一套,他之所以见左良玉,是想劝左良玉迷途知返。

可惜袁继咸对左良玉晓以大义,“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左良玉根本不听,左良玉希望袁继咸能够让他入九江,袁继咸也不答应。

袁继咸还向左良玉部下诸将求拜希望他们爱惜百姓,迷途自发未为晚矣。

左良玉的部下只知道有左良玉,不知道有明皇帝,左良玉已经彻底的军阀化了。

于是袁继咸回九江城,命部将坚守,不准左兵进城。

谁想九江守将张世勋早就跟左良玉私下勾结,夜间纵火焚烧全城,左良玉部兵乘势入城杀掳淫掠。

左良玉派人将袁继咸抓到他的船上,袁继咸借机投水自尽,可是几次都被救起。

其实大明文官大多数还是支持江南朝廷的,不但江西总督袁继咸不肯跟左良玉合作,之前在武昌,左良玉还将名声不错的湖广巡抚何腾蛟劫到船上,想让这个湖广官职最高的文官跟他一起去清君侧,显得名正言顺,但是何腾蛟不愿,也是趁人不备跳江,他运气显然比袁继咸好了太多,漂流了二十里,不但没死,还被一个渔船给救了起来。

此时杨潮也已经全军出发,日夜兼程赶往长江上游。

杨潮逆流而上,四月一日出发,速度不及左良玉军三分之一,刚刚到芜湖,就碰到了左良玉前锋军队。

左军正在攻城,杨潮先头部队由王璞率领,一登岸就猛攻左良玉军,左军大败。

杨潮中军抵达芜湖之时,王璞已经追击左良玉军十里外了。

既然左良玉军已经到了太平府(府城芜湖),杨潮让一部分士兵干脆在芜湖登陆,派出三千骑兵追随王璞,暂时受王璞节制,除恶务尽,一定不给左良玉军任何喘息的时机。

自己带着主力军队继续顺江而上,一路攻击左军战船,一路扫荡到池州,才终于不见了左良玉的战船,应该将左良玉军全都甩在了后面,然后杨潮主力在池口登陆。

接着水路并进,朝东进攻,跟王璞两头对进,目的是全歼左良玉军。

左良玉大军的虚弱超出了杨潮的想象,几乎没有一合之将,一开始杨潮摆开阵势,还能跟他们打上一两仗,很快看到杨潮的旗帜,左军就闻风而逃。

杨潮一路进兵,将左良玉的大军不断的朝向下游逼去。

四月初十,在宁国府与太平府交接位置,杨潮与王璞将左良玉军合围,一鼓作气举荐,斩杀左军五万,俘虏十万,左军余众突围而出,隐匿于附近山林大泽之中。

而且杨潮还救出了江西总督袁继咸,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个文官的立场后,杨潮觉得他没有跟随左良玉反叛,是个明大义的,应该继续留在九江镇守,至于他失陷城池之罪,杨潮决定替他求情,应该不会治罪,于是宴请安抚他一番。

同时也跟袁继咸探讨一下左良玉的问题,因为始终没有发现左良玉。

“左逆已死!”

袁继咸的话让杨潮感到很突然。

仔细询问一番之后,才知道,左良玉屠戮就将三天后就死在了船上,袁继咸说是报应,左良玉死后他的部下拥护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为主,继续南下避开李自成争夺南京。

杨潮不信什么报应之说,他只关心:“那左梦庚在何处?”

袁继咸叹道:“杨伯爷王师突进,小逆仓皇西窜,不知何处。”

此时突然一个爽朗的声音响了起来。

一个明盔明甲的武将大步走了进来。

“你个狗曰的杨观澜,老子真是久仰了。”

照着杨潮就嚷起来。

杨潮不由一愣,门口的卫兵已经冲了进来。

“将军,此人自称靖南侯,不听劝阻,硬闯进来!”

靖南侯?黄得功!

杨潮也听过黄得功的名头,因为他的部下不抢掠。

他的驻地在滁州、和州,和州与太平府隔江对望,其实黄得功几乎是跟杨潮差不多同时赶到太平府的,杨潮很快就从水路西进了,因此没能跟这个黄得功见上面。

“原来是靖南侯,久仰!”

杨潮也不怪黄得功粗鲁,笑着回礼道。

黄得功已经大咧咧坐在了椅子上,随便给袁继咸拱了拱手,就拿起酒杯喝起来,同时嚷嚷着让卫兵添双筷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