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三百零九节 汇合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三百零九节 汇合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史可法不由不顾虑。

当杨潮的亲兵千总赵康带着杨潮的飞鸽传书来兵部找他的时候,他第一眼看到之后,自然是大惊失色,可是回过神来却不由奇怪,杨潮的一系列举动似乎都是冲着北方去的。

似乎早就猜到李自成会攻到北京一样,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想方设法想要进京城,作为文官如果没有一点点危机意识,那就太失职了。

于是对这个传书,史可法第一时间是不信,这也太巧了,杨潮护送王承恩回北京正常,就当是武官巴结太监吧,可是为什么要带着鸽子?为什么要赖在淮安不走,为什么坚持派手下去北京,一系列的怀疑,让史可法对杨潮产生了某种忧虑。

要说杨潮居心叵测,史可法不愿意相信,可是这种一心进京的举动,他却看了出来。

赵康代表杨潮,要求史可法立刻下发行文,调遣杨潮军队北上勤王,而且顺便说了一句要带那两万民夫北上。

两万民夫,加上五千精兵,杨潮手下就有了两万多人,虽说民夫从来不算士兵,可是史可法收到的信息表示,在浙江的时候,这些民夫一个个可都是拿着武器的,显然他们也可以作战。

带着两万五千人进京,哪怕史可法多么不愿相信杨潮有不良的居心,可却不得不防。

所以第一时间,他优越了,没有下发行文。

因为一切都只是杨潮的一面之词,史可法既没有收到北京的诏书,也没有从其他方向收到任何消息,最近的消息表明,李自成还在山西跟周遇吉激战呢,胜负未分谁敢说李自成冲出了山西打到了北京城下。

他不能听信杨潮一面之词就下达命令。

于是王璞迟迟收不到出兵的命令,知道消息接二连三的传来,尤其是那封以崇祯的名义发出的密旨,才让史可法不得不顾虑。

或许皇帝真的遇险了。

哪怕是谣言,说三遍都让人不得不信,更何况是真实,完全符合逻辑推测的事情。

这时候史可法才着急了,如果皇帝真的遇险了,而他坐镇江南却无所作为,那岂不是千古罪人了,作为一个忠臣,这是史可法不能接受的。

这时候他才松动,下达了出兵文书,但是却拒绝了调遣民夫北上,王璞只能带着五千精兵北上,没有民夫运输补给,显然拖慢了他的行军速度,他有不像杨潮,可以得到王家的全力自持,他自己出马没法说动王家,而且以王璞的性格,也没有去求任何人。

他一路上就不断的苛严自己的士兵,勒令急行军,可一路上各种问题让他难以应付,各种补给供应完全不能从当地城池中得到,又不敢抢掠,在扬州时候就不得不停了一天,等待扬州给与补给。

大明朝的规定,客军必须第二日才能领到补给,简直就没有给急行军做过考虑。

结果杨潮已经从通州南返的时候,王璞还没有到淮安,手下的士兵却累的不行。

看到一个个怨声载道,王璞干生气没办法,尤其是李五六阴阳怪气的话,更让他郁闷,却毫无办法。

王璞打仗是一个勇将,却没想到这行军比打仗还要难。

离开淮安之后,路上接二连三的溃兵,又让王璞厌烦无比,依然没有好办法解决他们,这些溃兵战斗力不行,跑的却非常快,别说骑兵了,就是步兵,王璞发现身披重甲的士兵都追不上。

一路上简直是煎熬,行军速度跟杨潮在的时候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徒惹别人嘲笑而已,王璞打定主意,下次这种任务,他是绝对不做了,谁爱做谁做去,他王璞就是玩命冲锋的,弄不来精细的活。

好容易终于熬到了临清,过了临清就快到京畿地面了,王璞终于松了一口气。

而此时已经是五月,距离王璞三月底从南京出发,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

让王璞更送了一口气的是,刚到临清,就收到了杨潮的消息,快马来报,杨潮已经到了德州,并且在德州休整,让王璞派先遣部队去接应。

王璞二话不说,也别先遣了,他亲自带了一个千总部飞奔德州。

终于见到了杨潮的面,一番交谈之后,杨潮突然奇怪起来。

“你一路上怎么如此困窘。后勤之事不是应该有黄凤府帮你吗?”

老实说杨潮比王璞也没有多少特殊的地方,杨潮带兵之所以顺畅,一方面是人手充足,一方面是有各方给面子,还有一方面就是随时带着一个精干的后勤部门。

杨潮记得黄凤府本来是跟着自己的,自己离开淮安后,留黄凤府在哪里坐镇,目的就是接应王璞后援,可是王璞一路北上后,黄凤府竟然没有跟随,这让杨潮好生奇怪。

“那个姓黄的,这段时间变坏了,整天就跟着淮安一帮子人喝酒取乐。”

王璞对黄凤府颇有怨言。

杨潮极为好奇,黄凤府这个人杨潮一直看不太透,出身寒微,但是为人不贪,做事勤谨认真,从不畏难,也不叫苦,兢兢业业,堪称模范,平时在军中形象也很不错,士兵们都觉得他这个读书人很正派。

怎么到了淮安就变了?变得贪图享乐了?

杨潮不由疑问道:“黄凤府有没有跟你说什么。”

王璞想了想道:“没有。我走之前,他还说会马上跟上的。后来却没有了影子,估计是贪图淮安享乐,不肯吃苦了。”

杨潮更是奇怪了。

突然想到了什么,忙问:“黄凤府在淮安都跟什么人交往?”

王璞道:“还能有什么人,不就是那些酸腐文人吗。对了还有一个太监。”

“一个太监?”

杨潮更是疑惑。

“哪里的太监?”

王璞想了想,摇了摇头,这家伙根本提供不了足够的证据,杨潮心想可能问题就出自哪个太监身上了。

这个太监叫做卢九德,绝对是一个厉害人物。

凡是魏忠贤倒台后,没有被打倒的太监,都有两把刷子。

这个卢九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但没有被牵连,还一路高升,原因是他确实有真本事,常年做的都是实事,作为一个太监,要做实事,只有一个位置,那就是监军。

卢九德常年在军伍中监军,他没有惹得其他军队那样,文官武将跟太监不和,而是很能团结武将,监军过程中屡立功劳,一路升迁到了凤阳监军的位置,跟马士英搭伴。

结果北方传来京城失陷,皇帝身死,皇子不知所终的消息后,卢九德就立刻赶去了淮安,为什么去淮安呢,因为淮安有几个藩王,距离南京最近。

尤其是其中一个藩王,名叫朱由菘,藩爵福王,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崇祯皇帝的堂兄弟,血缘关系最近,如果皇帝和皇子都没了,这个福王是最有资格继位的任选。

巧合的是,过去在皇宫当差的时候,卢九德伺候过朱由菘的老子老福王朱常洵,跟福王府一向关系密切,当年万历皇帝是想立福王为储君的,可是东林党文官们死活不答应,坚持让长子朱常洛继位,为此事万历皇帝跟文臣闹得很僵,三十年不上朝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所以北方的坏消息,一下子就让卢九德想到了福王继位的问题,既全了他跟老福王的一番交情,也给自己未来争取到一个最为有利的位置。

于是他立刻去淮安,找到了福王,诉说了原委,开始帮福王运作起来。

此时南京也已经知道了北方的消息,史可法愧疚不已,暗骂自己不该怀疑杨潮,坏了国家大事,一时心灰意冷,险些生出辞官的心思,可是此时皇帝都没有了,他一个兵部尚书找谁辞官去,而且一杆东林党人都找上了他,怂恿他立刻拥立新君,在江南登基。

但是拥立谁呢?

东林党给出的答案是潞王朱常淓,按照亲疏远近,福王朱由菘是当之无愧的,另一个有竞争对手的,同是万历皇帝孙子的藩王是桂王朱由榔,只可惜桂王远在广西。

所以福王朱由菘是不二人选,但是东林党偏偏不敢立他。

原因很简单,万历时期,正是东林党的死命抗争,才让福王没做成太子,现在风水轮流转,福王当之无愧有继承权了,他们却不敢让福王当皇帝了。

所以选择立潞王朱常淓,而朱常淓此时恰好也在淮安,他是跟朱由菘一起逃到淮安的,确切的说是朱由菘是跟他一起逃来的。

李自成在河南打来打去,福王这些藩王们的城市被攻破,老福王被李自成烹饪吃了,朱由菘辗转逃到了朱常淓处,可是之后朱常淓所在的卫辉,可是卫辉也遭到农民军攻打,他们又逃往江南,一路上还有同是逃难藩王的周王和崇王,后来周王旅途中死于船上。

朱由菘和朱常淓逃到淮安,终于安稳了下来。

但很快他就又坐卧不宁了,北京失陷、崇祯殉国,皇子不知所终,江南文官们商议拥立新君,可是文官们怕拥立福王会遭到报复,而福王同样害怕新帝会对他不利,因为朱常淓如果登基,显然没有他合法,那么新君会不会斩草除根呢。

这时候卢九德找上门来,帮朱由菘出谋划策,朱由菘当即就是言听计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