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二百六十五节 开海之谋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二百六十五节 开海之谋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史可法的马车驶出了军营,婉言谢绝了杨潮让他校阅军容的邀请。

马车上一个小吏问道:“史大人为何不愿看看杨将军的大军呢?”

这个小吏是一个管钱粮的小吏,被史可法带来听听开荒策的,结果直接就看到了成果,只是有些不太符合史可法预想罢了,但是年轻的小吏对杨潮的无敌军队倒是有些好奇。

史可法摇摇头:“不看也罢,杨潮军我在淮安已经看过,不负盛名。现在再看也没多少必要,想必杨潮治下军纪是不会荒废的。而且本官也是有苦难言,无颜见那些将士啊。”

小吏问道:“大人有何难言之隐?”

史可法叹道:“在淮安之时本官就没有给这些将士赏赐,这次本官如果以兵部尚书身份校阅他们,要是还没有赏赐,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还是不见的好。”

小吏也暗叹了一口气,知道史可法这个兵部尚书做的,确实太穷了,但也是史可法死心眼,大把的捞钱机会就是不用,随便卖个官不什么都有了吗,可是史可法就是严格走程序,岂不知那些程序里多少都被其他人控制着,他史可法不卖官,别人却不会客气,凡是史可法看到的名单,那都是交过钱的,只是这钱就没有史可法一份了。

……

“军田,没错都是军田,你们可以种,有本官在一日,就允许你们种一日。地契没有,史本兵不同意给地契,本官有什么办法。”

史可法走后没多久,杨潮就喊来了左右千总部下那些把总百总们,告诉他们想要的地契没有了,愿意开荒的开荒,不愿意的拉倒。

不得不说史可法这次视察,给杨潮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本来能用万亩荒地就能换取这些人的官职和手里的兵额,没想到史可法看了后,死活不同意颁发地契,他告诉杨潮,这些都是军田,开荒出来依然是军田,允许杨潮在这里屯田养兵,但是不允许杨潮将田地分下去。

史可法还希望杨潮不要怪他,他只是希望能够解决军饷问题,兵部实在是拿不出军饷,屯田养兵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只能用来养兵,如果变成了私田于屯田无益。

杨潮知道,史可法也是被钱逼得没办法,前任熊明遇可以打太极,史可法却是一个认真的人,军队欠饷这种事是会压在他心里的。

“既如此,那下官就告辞了,杨将军勿怪,不是下官不识好歹,实在是一家老小生计,让下官不敢不小心。”

一个个武官告辞离去,他们是得罪不起杨潮的,但是没有保证,他们实在是不想把手里唯一的东西都让出来,作为中层武官,他们一个个连吃空饷都没份儿,也就只能在军营中种种地,养养猪之类的,温饱是不愁,但是大富大贵就不敢奢求。

还因为没钱,所以每个人也就养了几十,甚至十来号人,当然不可能用满他们手里的兵额,但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兵册上却全都是满额,显然是有空额的,可那些空额他们是吃不到的。

可杨潮倒也没有吃他们的空饷,因为兵部今年的军饷还没有见过呢,去年东虏入寇,在江南一番折腾,虏兵抢一遍,官兵借机抢一遍,官员趁机搜刮一遍,很多人肥了,可是朝廷穷了,本来就是年年亏空,今年更就甚了,也许到了年底,去年的军饷都未必能发下来呢。

所以连杨潮都没机会吃空饷,更何况这些还要从杨潮手里领饷的军官呢。

朝廷这样困窘,也难怪史可法想尽办法给兵营解决军饷问题了。

要怪就怪杨潮跟史可法的目的不一样吧,杨潮只想着把那些兵额和官职捞到手里,却根本就没想过屯田养兵这种事,因为杨潮有的是办法捞钱,其实朝廷也完全可以,比如开了海运,一年不多说,三百万两银子还不难,就连郑成功家族,据说每年光做日本贸易,就能有千万两的利润,整个大明朝开了海禁收关税,区区三百万两还不是轻轻松松。

但是朝上谁敢提开海禁,那些正直之士绝对会把谁骂死,皇帝又是个爱面子的,加上也不知道海关税收有多么庞大,过去偶尔开海禁那些年,朝廷收到的税也是聊胜于无,大头都被税务司的官员贪掉了。

所以皇帝没钱了,只知道拼命的找老百姓要钱,加征三饷闹得沸沸扬扬,充其量每年也不过多收到六百万两银子而已,还不及一个大盐商的身家多,就这样崇祯还要背负一个搜刮百姓的骂名。

如果崇祯知道郑氏集团中的大小头目一个个都是身价百万以上,每年利润数百上千万两白银,恐怕无论多少迂腐的大官骂,崇祯都会忍不住要开海禁了吧。

除了海禁,朝廷捞银子的方法还多着呢,比如加征商税,作为这个时代商业最为繁盛的国度,大明王朝收到的商税还远不如西欧那些小国家,就是小老百姓都比商人的税率低,这显然太不合理了,如果加征商税,对比后世的比例,肯定比关税要多很多,五百两也只是小意思。

不过一个国家需要花钱的时候,临时加税那是最下等的方法,真正高明的其实是借钱,国家借钱也就是发国债,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家天下,国家借钱那就是皇帝借钱,皇帝借钱的话也太丢人了,倒时候那些老学究一句‘俺大明天子富有四海,怎可向百姓借钱?’,就足以让崇祯这个爱脸面的皇帝放弃了。

不过说到底还是有底气,大明王朝靠着加税,常年维持数百万军队,跟虏兵对抗了几十年,还能在跟流寇的战斗中始终保持优势,在两条战线上支持了几十年,这在西方小国是不敢想象的,他们这些小国,遇到大事,只能借款,过去是向意大利银行间,犹太银行家借款,现在则是向荷兰的交易所借钱。

大明朝就是这么邪门,明明拥有地球上最多的白银,皇帝的国库里却发不出饷银来,那些钱全都存在土豪们的地窖里。据后世统计,大明朝两百多年时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大概有四亿两,其中三亿被富商地主或者官员等富人窖藏了起来,市面上流通的不到四分之一,导致一直到大明晚期,白银的价值始终很高。

大明不缺钱,只是收不上来,说白了这是各种制度太低效了,根本就无法将整个国家的力量整合起来,更不用说挖掘出潜力来了。

杨潮有时候对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的纳闷,可偏偏他都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很多东西明明就那么简单,可是在大明就是做不了,开海禁多么正常,哪有一个上万里海岸线的国家不搞海外贸易的,但是朝里的文官们就是反对,隆庆、万历皇帝倒是为钱开了海禁,可是这两皇帝都被文官骂死了,两个皇帝一死,这些文官立刻就建议皇帝重新禁海了。

商税也是如此,很难让人想象,大明王朝宁可闹得天下沸腾,向最下层的百姓伸手,却不向富得流油的富商们征税,要是朱元璋在的话,恐怕别说收税了,就是直接杀一批富商抢钱他都做得出来。

后世的人很不理解,有各种专家的研究,有的认为不收商税是因为江南经商的大商人大都跟朝廷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这些人操纵官员阻止皇帝收税的,不开海禁那是因为江南很多大官员家中就在做走私。

但是杨潮看到的情况,还真不是这样的,如果大明朝的官员有这样的执行力,那还不算坏。

杨潮感觉,皇帝不收商税,大概是看不上,大概是拉不下脸,因为看不起商人,于是不愿意向商人伸手,也有可能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商税能够收到那么多,那些迂腐的文官大概也想不到商税能收多少。

至于海禁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官员们反对开海贸易,绝对是保守的观念影响,总认为海洋充满了危险,开海贸易容易将海盗引来,倭寇之乱纵横南方数十载还是让他们心有余悸,于是矫枉过正了。

至于说那些因为走私利益,故意阻挠开海的,那就完全枉顾了经济规律了,对这些走私的海商来说,开海禁后,他们才是得到利益最大的一群人,巴不得早早开海呢。

海禁的影响只不过是造成了走私的成本上升,影响大明朝商品竞争力罢了,只是由于大明朝由于有最强大的内需,结果发展出了这世界上最庞大的手工业,加上丝绸、瓷器等独有的手工业品,才不至于在明代就让大明朝的手工业落后于整个世界。

大明朝禁海了两百多年,大明朝依然是世界第一国家,清朝时候又禁海了两百多年,结果就彻底的落后了,如果大明朝就开放的话,中国其实就不会失去大航海时代的机会,甚至会因为最强大的资本和底气,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收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开了海禁,级能收入几百万商税,还未大明的工商业打开了一扇面向全世界市场的窗口,促进大明的工商业,又能增加商税,这是良性循环,所以只要开了海禁,皇帝大概很多年都不会在缺钱花了。

皇帝不缺钱,就不会加税,甚至有能力救灾,然后慢慢的内部农民起义就会平息,在以强悍的国力,耗死关外的满清势力,大明朝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想到这里,杨潮自己都不由激动起来,但是怎么让皇帝同意开海禁呢?

自己说了肯定不算,起码得找一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向皇帝说这个话,那么史可法倒是挺合适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