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二百四十五节 临洪口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二百四十五节 临洪口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海州城的北门叫做临洪门,因为这座城门对着临洪口。

临洪口平时远望起来,就是一大片河漫滩,上面到了秋季张满了芦苇,其实就是河口湿地,是蔷薇河和从另外几条河流的入海口。

大明王朝在临洪口建有水闸,这水闸平时拦截河水,目的是为了保证水量,保证盐船运输,海潮时期则是阻挡海水倒灌毁坏农田,甚至还常年驻扎有一队士兵防卫。

但主要作用还是保证运河通畅,运河第一这是一项国策,执行了几百年,期间产生了众多的矛盾冲突,比如闹旱灾的时候,运河为了畅通不开闸放水灌溉,让农作物旱死,让农民颗粒无收,水灾的时候,运河不愿意泄洪,还是让田地颗粒无收。

对大明王朝来说,保证运河畅通,比保证江淮地区的农业产量更重要,因为自宋代黄河夺淮入海后,江淮地区就变成了一个水旱重灾区,大量裹挟着泥沙的黄河水将这里的河流河床推高,将海岸线往大海中推进,而且时常决口,江淮地区已经失去了唐宋时期江南重地的地位。

相反长江以南地区得到了开垦,以苏州为中心的地区成了新的鱼米之乡,取代了江淮地区,大明中后期湖广的开发,更是让湖广成了天下粮仓,而无论是江南的米粮还是湖广的米粮,都是要经过大运河才能运送到北京和其他北方地区的。

因此相比区区江淮农业产出,运河显然更为重要,于是各种水利工程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涝保守,而变成了通衢通船。

别说临洪口这样的入海口了,就是卞家浦那样的盐铺通往海里的水渠上,都建有一个个水闸。

不过那些水渠的水闸一般都是关闭的。除非要引海水的时候才会开启。

杨潮站在海州城的北城墙上,这是北门西侧一处位置,这个位置很特殊。因为身后有一座庙宇,叫做禹王庙。禹王就是治水的那个大禹,因为治水之功,被传成了水神祭祀,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庙宇,规模虽然不如关帝庙、岳王庙这样的庙宇,但是在南方却遍地开花。

海州城的禹王庙就建在北门西侧一处,目的是用大禹的神威来震慑北方临洪口,防止水患。

禹王庙旁则是一条运河。其实海州城里也是有运河的,就像南京有秦淮河一样,江南的大多数城池,只要是条件允许,一般都会开通运河,毕竟聪明的古人早就发现,一条运河的开通,对于货物的运输十分重要,哪怕官府不在乎商人的便利,却需要考虑巨量物资的保证。

海州城的运河就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最后从西门流到蔷薇河里,让蔷薇河跟内城相通,并且在城市中心运河桥上形成一个码头集市。被称为市桥。

所以只要从城里坐船,本来就能够直接进入城外,可惜的是,足智多谋的知州将水门也封死了,说是防止敌人偷袭。

杨潮废了不少口舌之利,才总算说通了宋濂,重新将北门的水门挖开,将运河疏通。

此时杨潮脚下的运河上,正有几艘船。上面则是一个个略显惊慌的士兵。

这些自然不是杨潮的士兵,而是一群原本应该在临洪守闸的闸兵。

而现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再次去临洪口,城外就有虏兵。他们不害怕才怪了。

幸亏杨潮给他们派了人保护,否则是打死都不出去的。

连威胁带恐吓,总算是让这些人从命了!

自从山神发怒又过去了三天,杨潮打造好了三艘小船,可以装一百个人出发,但是虏兵一直都没有什么行动,他们不行动杨潮就得行动了,于是今天终于让人从重新打开的水门出发。

看着小船从水门出去,出现在城外的护城河里,一直往西北走去,最后进入了蔷薇河,期间虏兵大营紧闭,连一个探马都没有出现,杨潮这才放心的回到了城中。

临洪口在海州城北不到十里的地方,这些小船虽然不快,但是一天时间也足够一个来回了,今天晚上这些人就应该能回来了,如果计划成功,大概虏兵又得搬家了,前提是他们依然不打算撤退。

小船离开,海州城依然如同以往那样运转着,只是平静之中正在聚集着大爆发的力量。

如果不能在爆炸之前将虏兵打退,杨潮自认为自己是控制不住的,倒是一场大乱是难免的,一想到自己必须亲手镇压平民,杨潮心里就不由有些阴影。

在城里视察了一些作坊,整座城市的手工业作坊,现在几乎都在为军事服务,爆发出来的能量相当巨大。

反正一件件铁甲不断打造,一根根鸟铳不断的制作,一杆杆长枪,无数的军用物资不断被制造出来,要不是铸造大炮实在是费时费力,杨潮都会毫不犹豫的要海州帮忙铸造大炮了。

反正除了粮食,海州的其他材料还消耗不掉,像铁和木头都很廉价,或者说在粮食被统管之后,其他物资几乎都贬值了,当然就算不贬值,海州典史宋濂一句征用,就敢强行取走,杨潮有时候发现,这些文官对待百姓财产的态度,跟武将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有必要有借口,绝不犹豫的拿走。

不过杨潮确实得到了最大的好处,现在已经收到了一千只鸟铳,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现在每天至少都能增加三十杆左右,长枪已经积存了一万只,装备完民壮,依然有六千的存量,铁甲有三千领,杨潮却没有给民壮装备,全都放在自己的仓库中,毫无疑问一旦离开海州,这些都是杨潮的私货。

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宋濂似乎忘记这一切,任由杨潮从海州不断的攫取各种军事物资。

也许他默认了将这些当做杨潮的军费了。

临洪口一片泽国,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一座座沙洲如同点缀在镜子上的珍珠。

一条蜿蜒的链子,将这一粒粒珍珠串联起来。

跟项链不同的是,这条链子是用石头做的,这是一条纵横复杂的堤坝。

从两岸延伸,通过河口的沙洲,将河口跟十几里外的大海彻底隔开,不得不说光靠这海堤,就能感受到当初建造他的王朝的熊熊野心。

听说这海堤宋代就开始建造,元代宁可不修城墙,始终都在维护海堤,目的不过是保护产盐的淮北海岸地区罢了。

三艘小船出现在这里,跟这些建筑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如同趴在水上的一只只水蝇。

船上的人倒是彻底的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一路上没有遇到鞑子,平安到达这里,鞑子竟然也没有占领这里。

很快他们就出现在一处处海堤旁,这里有专用的阶梯让他们上去,上面甚至修建着坚固的建筑,里面则有精巧的杠杆,让他们可以放下一块块坝石。

随着粗壮的铁链滑动,一块有一块坝石从预留的位置滑落,瞬间就将底部卡死,阻拦了水流通向大海。

没错,他们的目的不是打开海坝开闸放水,因为站前海堤一直都呈现半打开的状态,因为既没有发洪水,也没有发生海潮,因此坝石并没有堵死海坝,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一块块坝石封死。

防护临洪口的士兵,可能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但确实合格的护理海坝的水工,在他们手里,一道道坝石听话的被摆布,走过一道道坝堤,一直忙碌到了下午,终于成功的完成了使命。

然后他们就开始回程。

小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滑动,岸边茂密的芦苇已经被淹没,水里的鱼儿不是的兴奋的跃上水面。

杨潮检查了一天作坊情况,主要集中在铁匠、木匠作坊,铁匠坊打造军事物资自然非常重要,不过有陈金负责人的把关,质量情况一直都很良好,木匠作坊,则在忙碌的赶造木船。

对这些木船的要求,杨潮不要求多么坚固,唯一的要求是吃水浅,即便是在三五尺深的水里,也能够轻松的行驶,在这个基础上,当然是能多载人就更好了,因此木匠没有什么选择,就是造平底船,对此他们还颇有一些可惜。

因为海州靠近大海的关系,这里的工匠还是有能力打造海船的,他们储备的不少木料用来打造三桅大船都够了,结果现在却要用来造平底船着实浪费。

但这就是军事,从来不考虑效率和成本,对于军事而言,能够打赢就是最有效率,就是最小的成本,一旦打输,那才是最没有效率,最大的成本。

既然海州有优良的工匠,杨潮也就不太担心船的质量问题了,又去看了看训练情况。

没错哪怕虏兵似乎已经放弃了强攻,但是海州城里民壮的训练依然没有停止,杨潮发现,经过血战洗礼的这些民壮,很多都有条件成为精锐的士兵,说到底士兵还是要杀人见血的,训练不是问题,见过血的人才最珍贵。

杨潮已经有心从中征召一批补充自己的千总队了,相信自己打赢这场仗后,活动一下应该不是问题,而且自己立下这么大功劳,将来要补充的兵力,可就不单单是一个千总队,很可能就是整个新江口大营了。

终于从临洪口回来的士兵,让杨潮结束了城中的视察,热情的接见了他们,然后不分是自己的士兵还是守闸的水兵,杨潮一人给发了一百两银子,如果这次能够彻底解除海州之围,那么这些人今天所做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可以算作头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