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一百七十七节 入塞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一百七十七节 入塞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事后杨潮专门找老金谈论了一番。

老金总结经验,表示自己大意了,如果当时阵中添置鸟铳兵,添置弓兵,相持间远距离杀伤的话,王璞就没那么容易赢了。

同时还表示,鸳鸯阵强在变阵,若是阵型展不开,也是无用。

而且还表示,演练毕竟不是实阵,若是实阵,不等王璞冲开他的正面,早就被杀伤多人溃散了,过去戚家军就是这样打败许多蒙古人的。

虽然老金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杨潮却觉得,老金似有寻找借口之嫌。

一时间老金在杨潮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或者说回归真实,他只是戚家军一员,只是一个老兵而已。

戚家军在戚继光死后,被戚继光的侄子戚金继承,在日本入侵朝鲜,大明援朝战争中所向披靡。

后来最后一只戚家军在浑河被努尔哈赤歼灭,当时努尔哈赤八旗先后冲击都无法撼动戚家军的车阵,最后是用大炮轰击打开了营阵,后才用重骑冲锋歼灭了戚家军。

戚家军虽败,但也让八旗损失上万,被誉为八旗损失最惨烈一战。

事后大明朝依然抽调浙兵,以戚家军之法编练,可惜浙兵来源的义乌等县县令上书皇帝说,当地兵被抽调太多,导致田土无人耕种,孤寡无人赡养,请求朝廷放弃征募浙兵,从此戚家军才正式消失。

浑河血战,那已经是天启元年(1621年)的事了,距离现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老金今年五十出头,当年也就是三十出头,料想也不会是太大的官,作战经验、指挥经验,最多也就是把总一级的经验。

杨潮此前也是被戚继光的名头镇住了,被戚家军阵斩十五万蒙古兵首级的战功吓住了而已,产生了一种迷信感情,因此对老金的信心太大。

所谓兵无常胜,水无常形,戚家军最后不也被努尔哈赤打败了吗。

因此老金败给王璞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说到底打赢最重要的,还是勇气,王璞的人敢打敢冲,就有赢的基础了,他有破费心思的寻找鸳鸯阵的弱点,而鸳鸯阵是当年戚大帅编练的,在戚继光死前没有遇到过败绩,横行了一个时代,而王璞破了此阵,虽然只是老金指挥的,那也足以骄傲了。

坏处是,王璞恐怕会骄傲一阵子了,看来这小子的傲气还是得打击打击。

接下来一个月中,王璞依然经常跟老金对抗。

但是慢慢的老金搬回了完全的劣势,一对一的情况下,基本能打成一个平手,而二对二的时候,老金完全压着王璞打,三对三的时候,却依旧是输。

原因就是两队的鸳鸯阵还不存在展开的问题,所有士兵攻受合理,如果王璞一时猛冲没冲破阵,等待王璞的就只能是输了,可三队就存在一个展开的问题,王璞总能用最快的速度冲击,三队最能展现墙阵简单高效快速的优点,因此每每能在鸳鸯阵展开前,将其压制住。

此后老金不断的琢磨变阵,王璞则琢磨这破阵,老金不断的想起一些当年戚家军的实战经验来,而有老金这个鸳鸯阵行家给王璞喂招,王璞的指挥能力也提高很快。

小规模的对抗也升级到了百人对抗,王璞成为把总后,下辖三个旗队,人数一百人。

但是在一百人对抗的层面上,原本是鸳鸯阵展开更难,可是王璞却开始输多赢少了,因为作为墙阵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琢磨出来的东西,王璞有丰富的指挥三四队人跟江匪搏杀的经验,但是却很欠缺拜恩规模的指挥作战。

到了百人规模,即便是简洁的墙阵,也遇到了一个兵力展开问题。

王璞就只能费尽心思,跟老金见招拆招,而且军中很多队正都给王璞出主意,因为不少人其实也不喜欢老金,觉得这个不苟言笑,骨子里充满一股老兵骄傲的人不好打交道。

而王璞跟那些队长们相处了几个月,熟悉不说还跟不少人并肩战斗过,因此士兵普遍偏向王璞,另外也有一种战胜鸳鸯阵权威的爽快感。

杨潮本来以为这种,训练、赚钱、升官的日子能持续到满清八旗南下的时候,到那时候,自己也该积功升到副将去了,手下会有三个千总部,六个把总司。

可杨潮卡在千总位置上死活升不上去,王璞先后斩杀了三十多级,赵康后来代替王璞跑东部航线,也斩杀了十多级,杨潮这个千总麾下就有五十级的斩获,理应可以升迁,可是顶头的副将余承武却安如泰山一般压在他头上,余承武升不上去,杨潮也就升不上去。

熊明遇只给了杨潮一个加衔,加了一个游击的头衔,杨潮现在是加游击衔千总官。

游击俗称游击将军,加个游击衔,杨潮就有权自称将军了,可是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余承武那个人跟贾世禄、崔嵬那样的老兵油子不一样,余承武出身是江浦卫所,世袭百户,当上水营副将是靠实打实的军功,跟张献忠部农民军曾经战斗多年,而且他也跟贾世禄、崔嵬作风不同,当上了副将后,他就老老实实的住营,从来不离开军营半步,兢兢业业的样子。

因此没有理由动他,除非上面能给他安排一个更高的职位,否则不太好罢免他。

当然贾世禄年纪也打了,五十多岁了,等他到了花甲,倒是可以给他定一个年迈不堪用允许他去职,所以熊明遇劝杨潮耐心等几年,在熊明遇看来,杨潮才十几岁,熬资历肯定能熬的过余承武,而且杨潮升迁太快也不是什么好事。

杨潮十几岁做到了千总,就已经让熊明遇很有压力了,如果让他做到副将,就不好解释了,无论杨潮的军功如何,到时候肯定有御史弹劾他的,熊明遇可不想惹麻烦。

熊明遇也给了杨潮机会,那就是将杨潮调出水营,调到凤阳马士英麾下任职,熊明遇保举杨潮得一副将职。

马士英此时正在跟张献忠激战,手下兵将缺额极大,因此有人去他哪里,求之不得。

但是杨潮想了想,拒绝了。

跟农民军作战,杨潮心里始终有一点疙瘩,跟农民军作战那应该是内战了,也知道这些农民军是活不下去的农民组成,而且是杀不光的,如果杨潮确认可以镇压下去,那狠狠心杀几个人,让大明朝可以缓一口气,但是杨潮清楚,根本杀不光,杀不绝,大明朝的制度不改,就根除不了造反的力量。

李自成和张献忠不是没有失败过,五年前李自成更是被打的只剩下十八个人躲进了深山中,可是躲了一阵子后,一出山仍旧很快拉起十几万人的部队。

因此杀这些农民军,杨潮也自能是染红自己的乌纱帽。

对国家存亡,对百姓安居,没什么好处。

而且这些农民军也不是杨潮心里最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还在关外呢,反倒是这些农民军日后还成为了反抗清军的主力,大明王朝的文武官员争先恐后的投降的时候,这些人高举起反抗的大旗。

因此无论是保存日后反抗军的力量,还是不想沾染太多不必要的鲜血,杨潮都不想去杀农民军,除非万不得已,杨潮不想将屠刀加诸在同胞的头顶。

结果到了年底,杨潮依然只是个千总,却传来了清兵南下的消息。

不是历史改变了,清兵是来抢劫的,是带有游牧习气的一次劫掠。

十一月壬申,清兵大举入塞,分入墙之路界岭青山,癸酉破辽安三河,时分道大入,一趋通州,一自柳树涧趋天津。

甲戌,屯永平之台头。

乙亥,攻通州,京师戒严,勋臣分守九门,以太监王承恩提督城守。

戊寅,征诸镇入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