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一百五十九节 亲兵队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一百五十九节 亲兵队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到了四月,终于慢慢平静了,亲戚上门的少了,官场上也慢慢归于平静,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出,没有升官发财的,歌舞升平依旧。

杨潮的亲兵队人选也定下来了,从各个队中抽调了一大批精干的老兵,全都是见过血,但是却对指挥没什么兴趣,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汉,稍微有头脑的,杨潮更愿意提拔那些人做军官。

跟赵康好好谈了一番话,虽然舅舅让杨潮很头痛,但是杨潮发现不是赵康让他爹去杨家说情的。

杨潮跟赵康相处了这么久,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知道这个表弟有时候还是很要强的。

去年杨潮凉了他半年之久,但是这小子就是一声没吭,该练兵埋头练兵,一句怨言都没有。

只是练兵的时候很了些,打伤了好几个士兵,自己被打了好几次军棍,可依然我行我素,不是记吃不记打,而是太渴望立功了。

但是八个把总中,总是王璞和许多男拿第一、第二,其他队正几乎都放弃要跟这两人比一比了,唯独赵康一直没有放弃,虽然到最后他也没能追上这两个人的带兵记录,可是他手下的士兵各项技能,已经是仅次于许多男和王璞手下的兵了。

杨潮本就是想磨一磨赵康的性子,让他稳重些,并不求他有多大本事,之所以当初第一个找他,就是因为他是自己表弟,更不会背叛自己,因此迟早是要重用他的。

磨了这么长时间这小子也没有消沉,不由让杨潮感到满意,本来杨潮还打算他撑不住的时候,安慰他一番,然后继续磨呢,谁想他一直一声不吭,舅舅来家里的时候,也没说过赵康抱怨过,只是对赵康是队正,而王璞他们是旗总不满意。

“康儿,我的亲兵队还缺一个队长,你来给我做亲兵队长吧,暂定为旗总衔!”

赵康一听顿时说不出话来,他憋了大半年的气,努力练兵,憋着劲想找江匪,不就是为了升官吗,现在升官了,反而有些不知所措,好像失去了力气一般。

但是他还是很高兴的,立刻拜谢:“谢谢表,是大人提拔。”

杨潮笑道:“没人的时候叫表哥也无妨。”

性子磨好了,杨潮就不用拘泥了。

虽说利用亲情笼络手下也不好,但是相比别人用家丁代替士兵,杨潮做的已经很好了,毕竟也得兼顾一下明代的现实。

所求不过是一个安心,都是希望战场危难的时刻,不会被手下背叛,不会被出卖,不会被抛弃。

“这里有一份名单,你拿着名单去挑人。算了,你去找吕末,让他跟你一起把这些兵挑出来!”

杨潮说道。

这份名单中,全都是去年跟江匪打过仗,见过血的,但是因为各项能力有限,杨潮不打算提拔他们当军官,因此就当做精兵抽到自己亲兵队中。

赵康拿过名单,上面的字他基本上不认识,听到表哥略显失望的口气,突然赵康一咬牙。

“表哥,今年我一定好好识字!”

杨潮没想到赵康有这种表态,愣了一下鼓励道:“好,有骨气!你只要识字了,我第一个提你,让你做把总!”

军营中这些天依然在动工,施工的位置就是陈宽腾出来的几间猪圈地方,这几间屋子要修澡堂。

早在去年杨潮就把修澡堂的要求告诉了工匠,还是那个给自己修营房,给自家盖房子的匠头。

因为两次合作杨潮对质量还算满意,尤其是自家的宅子,工料都没有打折扣,因此赢得了杨潮的信用,这次还是找到了他。

只是匠头没有做过澡堂子,为此还在年前泡了一个月的瓮堂。

城南报恩寺附近有一间瓮堂,是一间两百多年的澡堂子,据说是朱元璋皇帝时候为修建城墙的劳工修建的。

瓮堂的浴池下埋一口大铁锅,人在铁锅下烧火,可以烧热整池水。池上盖房,屋顶为半圆形,犹如倒扣的大瓮,池中热气上升,全部聚集在室内,可保温度,蒸发到屋顶的水汽沿着屋顶墙壁流下,不会滴在人身上。

这座浴室从明初一直使用到了二十一世纪,设计十分合理,杨潮认为是借鉴了土耳其浴室结构,元代蒙古人在中亚、欧洲曾经俘虏过许多工匠,不敢说是不是那些工匠,将这种风格的技艺带到中国的。

杨潮跟匠头指明要在军营中建造一座瓮堂,匠头才不得不泡了多天澡,就是为了摸清瓮堂结构。

除了澡堂子,操场上也有小片施工。

操场也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中间有一个大棚子。

木板骨架,镶嵌上了一片片的明瓦板。

这些明瓦板依然用的是刘家作坊的。

因为刘东家开价最便宜,因此杨潮乐得使用,当然刘东家可不是因为关系才便宜的,而是因为成本确实低。

刘家作坊因为给杨潮做窗户明瓦玻璃,因此做了不少大窗子那么大的模具,制作平平的明瓦板十分容易,浇灌压制就成了。

因此他们敢开出一个低价。

现在军营中的大棚,用的就是金钗楼窗户那么大的明瓦板,明瓦板能镶嵌在窗户上,就能镶嵌在大棚上。

为了搭建这个棚子,杨潮投资了两千两银子,而这不过建了一个一亩地大小的大棚而已。

一亩地平铺下来就得有两千多张明瓦板,一张这样的明瓦板刘东家开价一两银子,因此投资只要是明瓦板的价钱,至于木架子和木匠,总共不到十两银子。

这个投资,让李富惴惴不安,他总觉得无论如何都赚不回本钱。

好在杨潮安慰过他,赔了算杨潮的,赚了大家两两分账。

就算这样,李富依然很不踏实,雪都没消的时候,他在自家屋子里培育种苗,为此还烧了两千多斤的炭火,花掉了近十两银子,花钱还是小事,他还因此差点中毒,头痛了好几天。

但是付出总是有回报的,总算有些水芹、青菜育出了苗,定植到了大棚中。

大概一两个月后,就可以出菜,比其他菜农的菜能早个半个月到一个月,应该能卖一个好价钱。这年月天气冷,冬季长,因此春天也未必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蔬菜大规模上市更是要到夏天了,因此吃腻了窖藏白菜、腌萝卜的富人大概愿意破费一下,提前打打牙祭,吃吃新鲜的蔬菜的。

看着李富带着家人,从河里挑水,给菜苗浇水,小心看着有没有生虫,一如既往一样。

杨潮一点都没有后悔留下他们家在这里继续种菜,不得不说每天看着李家把这块地当祖宗一样伺候着,让杨潮动了一些恻隐之情,才没有下狠心将他们家的地都收了,才愿意在操场中央,留下一块绿色。

主动找到李富,告诉他等出菜了,自己愿意包销,而且价格以平常十倍的价格收购。

一亩菜十亩粮,本来菜地收益就更高,杨潮愿意翻十倍,那利润就堪称暴利了。

以往一亩菜地能让李富收入三五两银子,翻十倍就是三五十两了。

李富算了下,这棚菜全部出售,大概能有五十两银子。

相对两千两的投资,五十两银子确实不够看,难怪大棚蔬菜要到二十一世纪才推广,估计最主要原因是成本问题。

五十两银子,出去人工等等,也有四十多两,利润是非常高的,无奈成本太高,种菜不划算。

但是种菜不划算,种植其他的划不划算?比如瓜果,比如花卉!

杨潮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李富表示他可以考虑一下,但是要试验得秋季了,刚好赶上过年,毕竟过年时候,物价才是最好的。

杨潮是经营青楼的,多少也懂一些行情,知道在最贵的时候,一枝花有时候能卖到一两银子去,一亩地种花,怎么也种个几百上千只了,卖个好价钱,一年就收归成本了,这样一来,养花对成本的承受能力更高一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