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一百二十六节 熊大司马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一百二十六节 熊大司马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上架前最后一周了,收藏惨淡,这周三更,希望大家帮忙收藏啊。

锦衣卫千户冯可宗十分客气,对杨潮始终抱着一种请教的姿态。

杨潮却左右打太极不漏口风。

冯可宗穿着一身儒衫,显得斯文得体,丝毫不像是一个锦衣卫。

说话绵柔致密也是丝毫不漏。

杨潮心中暗道,忘记跟李香君打探一下,这个锦衣卫的来路了。

两个人说了很多,但却什么都没有说。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冯可宗不断的想套杨潮的主意,杨潮则一个劲的强调事不宜迟,万一苏州、杭州的书生来了就来不及了,用事态严重来吓唬冯可宗。

一直谈到了两个时辰,两人才分别,冯可宗留宿媚香楼,杨潮回金钗楼。

弹劾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杨潮发现锦衣卫确实焦头烂额。

田畹父凭女贵,女儿升为贵妃,崇祯皇帝最宠幸田贵妃,他也晋升到了锦衣卫指挥使。

大明两个都城,南京、北京,锦衣卫就下设两个镇抚司,南北镇抚司。

南镇抚司的权力没有北镇抚司大,但是同样归田畹管辖,这次田畹闹出事来,南镇抚司难逃其疚。

头痛的不止南镇抚司。

书生闹事,提学衙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提学负责监督科举,管理学务,这些书生中有不少是有功名的,闹事肯定是不对的,一个品格不逊就足以证明提学失职了。

而提学衙门归礼部管,礼部的仪制清吏司直接负责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也就是说这次闹事最少要让一个管理仪制清吏司的郎中负责,同时吏部尚书也有连带责任。

如果能够稳妥处理,最后罢免几个提学官那就能了事,如果此事最后闹到了兵戎相向,用兵镇压杀了书生的话,不仅是朝廷两百多年来最大的丑闻,恐怕最后就不是罢几个官了,以崇祯皇帝的脾气,肯定又要下大狱了,礼部侍郎最少发配,礼部尚书也得罢官,至于提学,怕是要拉出去杀头。

反倒是对书生,法不责众,也无法责众最后会不了了之,优容读书人,这才是明朝读书人为什么脾气那么大的原因,到了清朝都跪着自称‘奴才’,一个个反倒乖巧的不得了。

所以这次事件,锦衣卫和礼部最为着急,如果此时谁能解决了这件事,无疑是帮了这两个衙门大忙了。

而两个衙门中,谁能处理此事,又是大功一件,所以冯可宗不时流露出来对此事的兴趣,怕不单单是为了解决麻烦,还想立功升迁。

至于礼部那边,杨潮估计也快有消息了,锦衣卫、礼部,都是大衙门,杨潮得看看他们出的价钱,才会出手。

但杨潮还想牵上兵部,不仅仅是为自己铺路的原因,杨潮认为这件事情没有兵部出面,也是办不成的。

……

兵部尚书熊明遇,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实实在在一个老人了。

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今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好当了四十年官,宦海浮沉了四十年,早就让他成了一个人精,政治斗争中的嗅觉极为敏锐。

他不算东林党这个南直隶地方团地一员,可是政治思想跟东林一致,也总站在东林一边,过去共同跟魏忠贤战斗过,因此在南京也得到了东林党势力的支持。

但熊明遇已经年逾花甲了,本来已经致仕(退休)了,可是却被朝廷招用,做南京兵部尚书。

不是朝廷多需要熊明遇,而是因为朝廷这些年缺官缺的厉害,先是东北那几年死了几百文官,这几年又给李自成、张献忠杀了几百文官,崇祯皇帝大狱杀了几十上百文官,官再多也经不住杀。

而南京兵部这个位子这几年颇为烫手,这些年张献忠、李自成已经活动到了江南一带,南京兵部虽然不如北京兵部那样需要全面负责,可是也有对江南一带负责的责任,一般的官员自然不行。

崇祯十二年,李邦华做了南京兵部,此人热情颇高,能力也尚可,一上任就大刀阔斧裁撤冗员合并弱旅,视察江防,增设敌台,修建堡垒,绘出长江沿岸江防图进献,申请于要地增设哨所,屯垦荒田储备军粮,可惜的是没等北京批复他的改革计划,他爹就死了,回家守孝去了。

十三年,邱维珍紧急调人南京兵部,可是邱维珍根本就不想当,上任前就辞职,朝廷不许,勉强上任后,也是隔三差五的辞职,他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母要奉养,朝廷也不好太过,最后做了大半年后,邱维珍成功辞职。

一年多来两个兵部尚书都是非正常离职,实在是挑不出一个合适的尚书了,胡乱凑合又不行,张献忠就在附近的湖广折腾,李自成则在河南纵横呢,随时都能进入江南一带。

这才想起了已经退休在家的熊明遇。

熊明遇紧急之下火线上任,好在他过去就曾经做过南京兵部尚书,懂得这个位置就是养老的,只是最近流寇闹腾的厉害,才显得重要,而有政治抱负的年轻人只想留在北京,不想来南京,只能他老熊上任了。

打着过一天是一天,谁也不得罪,不惹事不找事的原则,熊明遇上任了。

但是他不找事,事却找他啊,让人头痛的流贼没来招惹他,一群书生却来惹事了。

对于书生这个比流贼更麻烦的烫手山芋,熊明遇就三个字,‘沉住气’。

反正差事办得不好,大不了在让他退休,他一把年纪了,皇帝也不可能杀他。

至于礼部表示的,要派兵封闭四门,熊明遇推拉扯皮了十天都没答应。

礼部说的好,希望兵部调遣兵丁封锁四门,防止外地书生进入南京,但是同时严格要求兵部不能伤一个书生性命。

礼部要求也太高了,既要求立刻派兵,又不能跟书生起冲突,熊明遇根本办不到。

办不到干脆就不办,熊明遇不是傻子,知道这是一个陷阱。

礼部现在三番五次要求自己调兵,完全是在推诿责任,表明他们尽到了责任,最后打官司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说,他们建议兵部出兵,可是兵部犹豫不决事情最后闹大了。

熊明遇如果真的派兵,以目前书生的暴脾气,不出事才怪,出了事礼部就更好说了。

礼部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弹劾兵部镇压书生,那样一来兵部就成了罪魁祸首。

混迹江湖四十年,满头白发的老官僚熊明遇可不吃这套,反正现在自己不出兵,到时候追责的时候,顶多说兵部应对失当,他这个兵部尚书不堪任事,罢免而已。

出了兵,礼部那些没节操的文官,到时候一推六二五,绝对不肯承担出兵的责任,而且会跟兵部来回扯皮,说他们只是建议出兵,而且强调不能诛一书生,结果死人了,那肯定是兵部没做好,跟他们无关。

不出兵没事,一出兵肯定负主要责任,傻子才会选择出兵呢。

这些天,六部衙门整天就这么来回扯皮,礼部推兵部,兵部推礼部。

今天终于扯清楚了,熊明遇和礼部尚书同时聪明的发现,这件事除了锦衣卫要担主责,还有一个衙门跟书生都有关系,那就是南京巡抚衙门。

南京巡抚现在是张国维。

准确的说,张国维是十府巡抚,包括南京、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与广德十府都归他管,权力比应天府尹要大的多,真正的地方大员封疆大吏,比传说中的八府巡抚都牛的多,因为他主掌这十府,乃是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个府,每年一百多万担漕粮都是这里出的。

而这次闹事的书生,主要是南京和苏州的,正好归张国维管。

熊明遇和礼部最后达成协议,立刻责成张国维立刻诫退南京生员,并且召回苏州生员,同时阻止杭州生员北上。

两个衙门完全是在推诿责任,将责任下压给一个巡抚。

官大一级压死人,顾忌张国维此时也头痛了。

没想到刚刚作出这个决定,突然礼部尚书拿着一张荐书兴冲冲来找熊明遇。

“熊老,熊老快看看!”

熊明遇看过信后:“此子是谁?”

指着信中推荐人名熊明遇问道。

“筹十余万金,助周玉绳再相者,既是此人!”

礼部尚书抚须说道。

熊明遇纳闷:“不是阮大铖吗?”

阮大铖这样的阉党,熊明遇也是深恨的,当年他多次被魏忠贤罢官、流放,险些丧命,因此生平最狠阉党。

礼部尚书道:“以阮大铖和张天如之名,实乃此人一手操持。”

熊明遇又道:“此人帮阮大铖,或帮张天如?”

这个问题得问明白,到底是帮谁的,帮阮大铖就是阉党,帮张天如则是复社的。

礼部尚书道:“怕皆不是,乃为搏名!”

礼部尚书觉得既不是帮阮大铖的,也不是帮张溥的,而是纯粹一个博取名声的人。

熊明遇点头道:“那么此人倒也可用。”

如果只是一个纯粹帮人做事的打手,熊明遇认为用用无妨。

礼部尚书一喜道:“熊老同意就好。此人要求兵部出面。”

熊明遇一听要兵部出面,顿时上了三分小心:“要兵部出面作何?”

礼部尚书道:“此人乃水营一把总,需要兵部行文,并派兵封锁四门!”

还是派兵。

熊明遇也不生气,不着急,慢慢道:“调兵兹事体大,尚需仔细斟酌。”

他用这句话已经推脱了礼部十天了,打死不出兵,是他的底线,这次礼部弄出这么一封荐书,还是也县令的荐书,荐了那么个人,最后还是撺掇自己调兵,熊明遇不敢肯定这是不是一个陷阱。

礼部尚书一听,老熊还是不肯出兵,顿时大急道:“熊老,事不宜迟啊。”

熊明遇道:“兹事体大,须仔细斟酌。”

两人反复扯皮,熊明遇死活不调兵,礼部尚书只能负气而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