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 第455章 国力大增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55章 国力大增

作者:左百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仁轨担任安东都护之后,出了十二条抚民之政。

有些地方受战争影响较大,百姓们难以过冬。

他又向李治请旨,从营州调粮,赈济百姓,发放粮种,还派出军队,帮助地方百姓,赶在入冬之前,种下麦种。

在他善加治理下,高句丽子民也都开始安心的过活,不再抗拒登籍户册,成为**。

那些心怀不轨、图谋复辟高句丽的扶余人,也无法聚拢民心,发起几次叛乱,都无法得到太多人响应,很快都被高侃带兵剿灭。

安东都护府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着,与此同时,打下高句丽的好处,也逐渐显露出来。

工部已经调集大量人手,前往长白山、白头山地区,采集高句丽的三处大铁矿。

大唐地域辽阔,虽然也有很多铁矿,打下漠北之后,又增矿场。

然而这些地方的铁矿纯度,都远不及高句丽的铁矿纯度,冶炼难度更大,铁矿质量也稍逊一筹。

纵观整个亚洲,高句丽东北地区的铁矿,都属于最优质的上等铁矿。

高句丽冶炼技术颇不如大唐,然而其打造的军械铠甲,并不逊色于大唐分毫。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高句丽掌握着白头山那片最优质的铁矿区域,方能与中原王朝抗衡多年。

总的来说,高句丽能延续六百多年的国祚,有三样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中两样,便是白头山铁矿、和黑土地,最后一样,则是高句丽独特的半农耕、半游牧政治体制。

只要半只脚踏入农耕社会,人口就会迅速提高,国力也会不断积累,半游牧的作风,也会让他们不缺马匹,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高句丽其实跟后世的辽国很像。

两者都是从辽东发家,以白头山铁矿和黑土地为根基,形成半农耕、半游牧的二元体制。

唯一的区别是辽国面对的是宋,高句丽面对的是唐。

高句丽战力绝对不弱,士兵达到三四成左右的披甲率,战马数量比吐蕃更多。

只因李治攻打高句丽之前,高句丽已经被唐太宗打怕了,锐气尽失。

高句丽士兵面对大唐士兵时,心理上就矮了一截,很难发挥出全部战力,这才被大唐消灭。

若是撇开心理因素,也不考虑将帅影响,单从军队战力来看,高句丽的战力还在吐蕃之上,让他们跟吐蕃打仗的话,吐蕃未必能占到便宜。

就比如高句丽大名鼎鼎的具装骑兵,这是一支重甲骑兵,不仅士兵全身披甲,连战马也都披着战甲。

大唐也有重装骑兵,不过数量不多,加起来也只有三万多,而且是分散配置,每支三千人的军队中,也只有三百左右。

大唐的重装骑兵脱胎于李世民的玄甲兵,曾经也是一个整编军,单独兵种,专门用来打硬仗。

三千骑兵,就能冲破十万大军的阵型。

后来随着大唐统一天下,需要打得战争更灵活,对付的主要敌人也是游牧民族。

你用重甲冲锋,他们就用轻骑迂回包抄,起不到太大作用。

故而唐军逐渐取消了重骑兵种,将其分散到各支折冲府中。

高句丽的具装骑兵就不同,加起来也有三万,单独成编制,一共六营,每营五千。

这支骑兵原本就是为了对付大唐。

只可惜当初唐太宗攻打高句丽时,具装骑兵输给了大唐轻骑。

高句丽人被打得没了自信心,不敢再跟大唐打野战,只能龟缩城中。

随着安市城被打下,这支王牌骑兵也都被调回平壤驻守。

最终连发挥的机会都没有,就随着高句丽上层的投降,无奈成了降兵。

李勣入驻平壤后,检阅过高句丽的军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高句丽其他军队,可以大部分裁撤,但这支具装骑兵必须保留,因为养成这样一支重甲骑兵很不容易。

李治便是听从了李勣的建议,将三十多万高句丽军队,裁撤大半,只保留五万,其中三万便是具装骑兵。

除铁矿和军队外,剩下的收获便是黑土地。

经过这次战争,高句丽子民死了不少、迁移不少,故而刘仁轨从河北迁调了大量唐人,前往高句丽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这两处平原,便是高句丽最大的黑土地分布区域。

高句丽虽然也是半农耕社会,但种地水平比不上中原百姓,这片土地让唐人耕种,才能更大的发挥价值。

刘仁轨迁调的条件也极为优厚,凡是前往辽东的百姓,可以优先分得最肥沃的黑土良田八十亩。

另外,官府还帮忙安排住所,又因为高句丽刚刚经历战乱,李治下旨免税三年。

换句话说,只要迁调到高句丽,就能享受三年免税。

河北百姓也不傻,高句丽地区有肥沃土地的事情,他们也听往来商旅说过,都很羡慕其亩产。

再者,这跟去庭州开荒不同,只要一迁调过去,就能立刻分田,立刻种粮。

况且,刘仁轨在河北名声极佳,被百姓们尊称为“安东相公”。

那些地处河北土地贫瘠地区的百姓,便都积极响应了迁徙政策。

根据刘仁轨给李治上的奏章分析,高句丽实行三年免税之后,便能恢复元气。

然后,安东地区就能为朝廷提供大量赋税,粗粗一算,税收将超过河北道、关中道、江南道地区,仅次于河北道。

有了这笔新增税收,李治实行军制改革的压力就更小了,无论从军力、财力来看,都将极大的增强大唐国力。

这一点连吐蕃都比不上。

大唐收复吐蕃也有五六年了,然而吐蕃目前每年提供的税收,连岭南道都比不上。

百济和倭国地区更不用提。

倭国只能当做金银矿场,税收就不指望了。

百济土地贫瘠,虽设了十几州,将来能提供的税收,大约也就和三个上州差不多,不到高句丽的十分之一。

至于漠北,那里的牧民养活自己都难,根本没能力缴纳税收,只能提供少许牛羊。

有时候冬天太冷,还需朝廷赈济,另外还要派兵驻守,除了能开采些石炭外,称得上入不敷出。

这样一对比,才知打下高句丽的好处!

随着高句丽逐渐稳定,朝廷军队也开始慢慢撤出高句丽,只留下三万唐军,两万高句丽军驻守。

撤出高句丽的军队,按理来说,一部分该回到折冲府。

然而李治却直接让他们和羽林卫一起返回长安。

李治的意思大臣们也都明白。

这帮经历过高句丽大战的唐军精锐,已成为皇帝下一批军事改革的目标,他们都将编入羽林卫,成为募兵。

经过两次兵制调整,转化为羽林卫的府兵,已有八万之众。

其中有三万分别驻扎倭国和百济,另外三万参与了高句丽灭国之战。

长安城禁苑内,还有两万驻守。

这次返回长安的军队,一共有十二万左右,三万羽林卫,六万府兵。

另外三万,便是高句丽的三万具装骑兵,这支军队将由高侃这个渤海出身的将领负责统帅。

经过吐蕃之战,李治也很清楚大食军队的特点,优点是数量多,悍不畏死。

到时打硬仗的时候,利用重骑兵冲锋,大食军队再不怕死,也挡不住钢铁洪流!

李治准备将这十二万大唐锐士,全部转化为新的羽林卫,由薛仁贵负责训练。

这也将成为大唐第一支远征军,将来便能随时增援安西,甚至进军中亚,与大食人争夺中亚的控制权。

这天下午,李治又在神龙殿召开了一场军事集议,三品以上武将才能参加。

自消灭吐蕃之后,大唐的国策便是消灭高句丽。

如今这个战略已经完成,大唐自然又要制定新的战略。

这次的战略和之前不同,不再是扩充疆域,而是与大食人争夺西域的控制权,阻止大食人东扩,同时将大唐的影响力西扩。

以大唐军力作为保证,向西边发展贸易,将大唐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卖到每一个国家。

如此才能让百姓富足。

群臣虽然没有插嘴,但心中都暗自纳闷,不明白圣人为何如此看重大食人。

在他们心中,大食只比吐蕃强上一些,因为大食军队攻打吐蕃时,也并未占到什么便宜。

以大唐如今的实力,要想消灭大食,只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太远了。

李治并不与众人解释,在说明大的战略时,也制定了两个小战略,也就是针对吐谷浑和南诏。

对付吐谷浑,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让他们闹,等羌人受不了时,向大唐请求,再一举消灭吐谷浑,纳入大唐,划为正州。

南诏则更简单,只需阻止他们统一就行了,至于将来的计划,以后再说。

李治将战略说完后,便让众人退下,只留下薛仁贵和李勣。

他们两人是如今军中新老两辈的领头人物。

李治可以不对其他人解释大食的重要性,但必须对他们说明,以免两人做出错误判断。

神龙殿作为大唐君臣讨论军政的重要场所,殿内一直都挂着敌国的详细地图。

以前挂着的是吐蕃和高句丽地图,如今则换成了另一幅陌生的地图。

“李卿,薛卿,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舆图吗?”李治问。

李勣凝视片刻,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大唐的位置,倒是中间有一个极大的国家,几乎有大唐六成大小,不由心中一动。

“陛下,这莫非是大食舆图?”

李治点头道:“不错,这正是大食舆图。大食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都远在吐蕃之上,接近我大唐。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是宗教立国,每一个教徒,都能成为战士。”

薛仁贵和李勣听了后,对视一眼,都没有做声。

大食毕竟离的太远,两人了解都不多,很难有直观印象。

吐蕃之战时,也只有苏定方部与大食人打过一仗,薛仁贵并未与大食人交手。

李治也瞧出两人想法,朝王伏胜看了一眼:“让他们进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