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 第400章 后宫大封赏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00章 后宫大封赏

作者:左百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支长长的车队由东而来,穿过春明门,缓缓进入长安城。

车队旁边有三千唐军护送,马车都是单辕辎重车,车辙印很深,每辆马车都堆的高高的,上面用灰色的帷布盖住,谁也看不清车内是什么。

不过,长安城的百姓们,一个个都神通广大,消息灵通。

已有人打探到消息,知道这支车队运送何物。

“嘿嘿,来了,终于来了。”

春明门附近的一个茶棚内,一名胖墩墩的男子咧嘴笑道。

旁边立刻有人问:“这位兄台,你知道那些车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当然知道了,嘿嘿,说出来,吓你们一大跳。”胖郎君回答。

那人赶忙追问,胖郎君却自顾喝着茶,有意卖起了关子。

一名戴着斗笠的江湖客道:“掌柜的,给这位兄台再加一壶茶,算我账上。”

茶掌柜也觉得好奇,手脚麻溜的给胖加了一壶茶。

胖郎君见有人识趣,这才开口道:“都听好了,那些马车里面,装的可都是真金白银!”

众人都发出惊呼声,这么多马车都装金银,那该有多少?

斗笠客问道:“莫非就是倭国赔偿给我大唐的那笔金银?”

胖郎君看了他一眼,笑道:“这位兄台说的不错,正是倭人赔偿给咱们的。”

众人顿时都露出恍然之色。

如今的长安城内,谁都知道,倭国国内遍布金银,已经有不少商人前往倭国开通商道。

有人叫道:“倭国竟送来这么多金银,如此来看,那些传言不是假的了?”

胖郎君哼了一声,道:“已经有不少商人去过倭国,若是假的,难道他们不会揭穿吗?”

又有一名瘦子道:“虽说不是假的,但也没那么玄乎。”

众人正琢磨着去倭国发财,见他似乎知道什么内幕,都问他倭国情况。

瘦子“嘿嘿”直笑,也吊起胃口。

斗笠客道:“掌柜,给他也加一壶茶,算我账上。”

瘦子见得了好处,这才笑道:“我姨父是做海货生意的,当时传言一出来,他就是第一批去倭国的人。”

众人都问:“如何?”

瘦子道:“嗨,别提了,金银倒确实有,但是都被倭国官府控制,普通倭人穷得很,连饭都吃不起。”

有人问:“那可以和倭国官府交易啊,他们金银多,随便用点东西跟他们交换,不就大赚一笔?”

瘦子斜了那人一眼,道:“想的挺美。不错,用便宜茶叶,就能跟他们换很多金子。可倭国前阵子跟咱们打仗,莱州和营州都督府,都张贴告示,不得随意进入倭国。”

“一些胆大的商人,要钱不要命,跑到倭国去,结果再没有回来,听说不仅货被人家抢了,连人都让人家给煮着吃了!”

众人听了后,都吸了口凉气。

又有人道:“可现在不是打完仗了吗?倭人被咱们打得那么惨,还敢动咱们的商人不成?”

瘦子道:“不错,倭国官府是不敢动咱们了,可倭国内部正在内战,一些溃军流落海上,变成海盗,专门抢劫商船。”

胖郎君忽然插嘴道:“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倭国本州确实危险,可隼州有咱们唐军驻扎,却还算安全。”

有人问:“隼州是哪里?”

胖郎君道:“就是倭国割让给咱们的那座大海岛,从莱州去耽罗,再从耽罗去隼州,这条贸易路线,非常安全。”

“已经很多商人前往隼州,在最靠近倭国本州的筑紫县,跟倭人交易。”

“不少倭国地方官员,拿着大笔金银来到筑紫县,跟咱们交换粮食、茶叶、丝绸。嘿嘿,只要来回跑一趟,赚的钱就能在长安城买一座二进大宅院啦!”

此话一出,那名斗笠客将十几枚大钱在桌子上一拍,霍然起身,大步朝着东市方向去了,看来已经被说动了心,准备进一批货,去倭国赚钱了。

……

长长的运送车队抵达朱雀街后,折而向北,从皇城进入皇宫,穿承天门,很快停在了左藏库外。

这笔钱是要汇入国库的,

故而宰相阎立本、上官仪,户部尚书卢承庆,户部侍郎李义府几人,陆续来到左藏库,亲自办理接收事项。

卢承庆亲自将这笔钱入了户部的帐,留下他和李义府的签名。

阎立本和上官仪仔细查验后,也留下自己签名。

剩下的具体入库工作,则交由金吾卫和少府监负责。

这只是第一笔财物,后面还有几笔在路上,要想全部入库,至少需要一两个月,不需要他们亲自盯着了。

不过,几人的事却没完。

朝中忽然多了这么一大笔额外开支,怎么用这笔钱,需要好好讨论一下。

这笔钱跟税收不同,

每年税收和财政支出,都有明确规定,条条款款,都要依照规章制度,想多申请一笔钱,都需要层层申请,极为繁复。

这笔钱却不同,类似于战争的额外收入,以前苏定方灭西突厥、薛仁贵灭铁勒时,都缴获不少收入。

但他们缴获的多是牛羊战马,直接就归了太仆寺。

金银财物也有,却非常少,根本不够各大部门瓜分的。

这次就不同了,数十万两黄金白银,全都是规制之外的财政收入,不需走任何流程。

只要官员们在政事堂商议妥当,再申报皇帝,就能直接划入自家部门。

故而,朝廷各大机构早就盯着这笔钱了,称得上翘首以盼。

这笔钱接收入账后,中书省立刻在政事堂召开会议,三省六部五监九卿的重要官员,全部参加。

按照惯例,五监之一的内侍监,一般都不会参加,因为王伏胜知道,皇帝不喜欢内侍参与朝政。

不过王伏胜自己虽不去,也会派人去旁听,以免皇帝问起时,他答不上话。

武皇后同样很关心此事,她想知道的是,这笔钱中有多少能够送到内库。

去年江南闹旱灾时,武媚娘下令宫中缩衣节食,将内库中的钱,拿去户部赈灾。

去年下半年,宫中的十几次节日,赏钱都比往年少了一大半,导致后宫中不少人怨声载道。

宫中之人,长年锁于宫墙之内,很多人生活没有太多盼头,就指望着这点赏钱。

还有人家中有父母兄弟姐妹,需要靠自己在宫中挣钱养家。

这突如其来的变动,导致他们生活被打乱,他们虽不敢明着触犯皇后威严,但暗地里做事情,都开始偷奸耍滑,甚至偷盗器物。

这半年来,宫中各大殿内的偷盗的案子,多了三倍不止。

武媚娘对这些人虽然绝不手软,但她也很清楚,治理后宫,不可一味用强,否则迟早会出问题。

她自然希望官员们能给内库多留一些钱,能拿去赏赐给众人,安抚他们。

张多海派遣的是张荃。

张荃刚到中书省,便跟小楼碰到了。

两人也没有多交流,一起来到政事堂,他们是代表内侍监而来,文吏也没有阻拦他们。

结果两人刚进政事堂,便听到里面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一阵鼓声响起,王伏胜抬头一看,日过中天,已过了正午,小楼却迟迟没有回来。

四月春风,仿佛情人的拥抱,令人浑身懒洋洋的。

皇帝已经处理完今日政务,在临湖殿舒服而宽阔的椅子上午休。

王伏胜则站在临湖殿附近的风亭,远远眺望,心中奇怪小楼为何还未回来。

又等了小半个时辰,才见小楼急匆匆奔来,嘴里还叼着一个饼。

看来他一直在中书省,连饭都顾不得吃。

小楼走近后,瞧见皇帝正在睡觉,便放轻脚步,蹑手蹑脚的来到风亭。

“师傅,我回来了。”他将嘴里饼三两口吃下,含糊不清的道。

王伏胜问:“怎么去了那么久?”

小楼笑了笑,道:“刚才可热闹了,您是没见着,为了多争点钱,有几名相公差点打起来了。”

王伏胜忙问究竟,小楼便将情况详详细细都说了。

恰好风向忽变,卷着两人嘀咕的声音,灌入李治的耳中。

李治迷迷糊糊睁开双眼,下意识道:“伏胜,茶。”

然而等了半天,却是另一名内侍端着茶过来了。

李治四顾一看,顿时瞧见王伏胜与小楼站在远处说话,便喊道:“伏胜。”

王伏胜听了后,赶忙走了过来,低声道:“大家,是不是臣等说话,吵醒您了?”

李治喝了口茶,道:“也算不上,朕也睡足了。你们在那说什么呢?”

王伏胜道:“回陛下,小楼刚刚去了趟中书省,听到朝中官员们正在集议,争论的很厉害。”

李治正要问争论什么,脑中一闪,便反应了过来,问:“是为了倭国赔偿的那笔钱吧?”

王伏胜道:“正是呢。”

李治甩了甩胳膊,站起身,走到湖边,问道:“他们都怎么分的那笔钱?”

王伏胜小步跟上,说道:“回陛下,经过清点,目前入库的款子,一共有五万两金子,十万两银子,其他珍宝,加起来也有三十多万两,一共也就是九十多万贯钱。”

李治抬手道:“等会,怎么只有这么一点?”

王伏胜道:“回陛下,这只是第一批入库的,另外得到消息,还有四批货物,都已经在来长安的路上了,全部加起来,有五百三十多万贯。”

李治挥手道:“嗯,你继续说吧。”

王伏胜道:“这五百三十万贯钱中,户部要了一百万贯,说是去年赈灾,江南、淮南各地的常平仓、义仓都空了,需要重新购粮补上,防止又出现灾害。”

李治点点头,既然是民生问题,那没什么好说的。

“还有呢?”

王伏胜道:“工部也要了一百万两,说是三门峡淤泥越积越多,光凭人工疏通,耗时耗力。阎相公准备在上游修建一个楗尾堰,用来控制水流,过滤沙石。此工程非常浩大,他原本想要两百万贯,结果遭到众官员反对,只好降低为一百万贯。”

唐朝时期,修筑堤堰,主要是以“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的方法,故而堤堰都叫楗尾堰。

水利工程这种基础建设,利国利民,李治也找不到理由拒绝。

然而这样一来,两百万贯就没了。

王伏胜又道:“另外兵部、礼部、吏部、刑部、国子监、将作监、太仆寺等部门,也都要了一笔钱,基本上全部分光了。”

李治怔了怔,道:“全部分光了?”

王伏胜点头道:“是的,估计明日就会有奏疏递上来。”

李治沉默了一会,哼道:“他们就没有给朕留一点?”

王伏胜低下头,小声道:“是的。”

李治哼道:“这几年,朝廷打了不少仗,兵部要钱,朕可以理解。可礼部、刑部要钱做什么?”

王伏胜小声道:“陛下,礼部负责各种大典,祭祀,宫廷宴会,还要给皇子们和公主开府。这些年来,花费着实不小。”

李治道:“那刑部呢?”

王伏胜道:“这些年来,我大唐南征北战,消灭诸多国家和部落,得到大量官奴,有数万张嘴,都由刑部负责养着,故而……”

李治抬手道:“这些官奴都是青壮劳力,按理来说,应该给国家带来增产才是,不应成为国家负担。”

王伏胜道:“陛下说的是,可该如何安置呢?”

李治想了想,道:“给户部传一道旨意,将这些官奴分派到江南州县,设立一个晋升制度,只要他们能缴纳足一定赋税,就免除官奴身份,列为良民。”

“如此,刑部的钱不就省下了?”

王伏胜赶忙道:“陛下英明,臣记下了。”

李治道:“再说说,国子监要钱做什么?”

王伏胜道:“国子监希望在民间增设一些官学,能让更多百姓读书。不过很多官员反对此事,故而国子监只要到了五万贯。”

官员们反对此事,显然是担心更多庶民们都能读上书,参加科举,就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刑部刚才省出多少钱来?”李治问。

王伏胜道:“三十万贯。”

李治道:“再从国库中拿出六十五万贯,凑足一百万贯,拿去给国子监,就说朕支持他们开设官学!”

王伏胜低声道:“是。”

李治又将剩下的开支一一询问,无用的当即节省,又省下二十多万贯。

李治正琢磨着这些钱是直接归入内库,还是用到别的地方。王及善忽然从远处走了过来,朝李治见礼。

“臣王及善拜见陛下!”

李治抬手道:“王卿不必多礼,有什么事吗?”

王及善咬了咬牙,道:“陛下,臣听说兵部刚刚从国库分拨了八十万贯钱,其中有二十万贯,用来抚恤前线将士。”

李治见他双目赤红,额头青筋暴起,显得非常愤怒,心中奇怪。

“是有这么回事,朕也是刚刚听到汇报。”

王及善道:“臣刚刚去过兵部,想向郝尚书要五万贯钱,抚恤阵亡在前线的内领府将士。郝尚书却说,内领卫将士,不属前线将士。”

大唐有十二卫制度,由兵部管辖。

内领卫是李治单独开设的一卫,直接受他管辖,从不受兵部调令。

王及善接着道:“臣非常不解,那些潜伏敌后的密探,他们虽不是直接拿刀枪杀敌,然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并不弱于那些阵亡将士。”

“他们死后,连一丝荣耀都无法得到,还会被所有人遗忘,难道他们不是我大唐功臣?为何无法得到抚恤?”

李治见他越来越激动,赶忙安抚道:“他们当然是我大唐将士,朕绝不会忘了他们!”

“朕这就下旨,给内领府拨出二十万贯钱,抚恤这些阵亡的将士。”

王及善吃了一惊,道:“陛下,二十万贯太多了。”

李治摆手道:“这二十万贯钱,除了给你抚恤阵亡将士,还要在禁苑立一座巨大的石碑,刻下所有内领卫阵亡将士的名字,不能让他们被遗忘!”

王及善深吸一口气,拱手跪地,肃然道:“臣替所有阵亡将士,多谢陛下恩典!”俯首叩地。

另一边,立政殿的武媚娘,也正因为这笔钱的支出而头疼。

准确来说,她是感到愤怒。

这帮官员太不像话,当初她拿内库的钱赈灾,这帮官员们不住上奏称赞,说她是贤后。

如今国库有钱了,他们就把自己这个贤后忘的一干二净!

她虽不能像李治一样,一道旨意,就能从官员们嘴里夺食,但她也有自己的办法。

礼部的李敬玄,费了好大一番唇舌,才为礼部争得一笔款项。

结果他刚回到礼部喝茶时,手下文吏来报,武皇后派人送来一份账单。

李敬玄命人拿过来一看,顿时觉得头大。

原来账单上详细的标注着,这几年来,皇子、公主们开府时,内库的支出账单。

李敬玄哪还能不明白,武皇后这是找他要钱。

李敬玄可不敢得罪这位皇后殿下,只好咬了咬牙,向立政殿回了一份公函,答应从他分得的三十万贯钱中,挪出十万贯,送到内库。

武媚娘收到他的回执后,这才满意,不再追究此事。

李敬玄做事一向分得清轻重。

三日后,第一批运送到长安的款项中,刚好有十万贯分拨到礼部,他二话不说,命人直接运送到内库。

武媚娘得了这笔钱后,也当即开始分派这笔钱。

首先,她拿出三万贯钱,分给后宫二十多座主宫。有嫔妃坐镇的宫殿,则要多给几倍。

另外,再拿出两万贯,分配给登录在册的宫廷命妇,按照品级赏赐。

比如常山公主得了两千贯赏钱,江燕这个五品郡夫人,就只得了一百贯的赏赐。

最后,又拿出三万贯,送去内侍监和殿中省,赏赐给宫中的内侍和宫人。

最高级的内侍王伏胜得了三百贯,张多海得了一百贯,何尚宫得了五十贯。

低级内侍和宫人们,也人人有份。

武媚娘又拿出两千贯,送往武府,用来筹措几日后武敏之加冠的大礼。

最后的一万八千贯,暂时留在内库,以后逢年过节的时候,再分派赏赐。

一场大封赏下来,后宫人人欢喜,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