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 第382章 薛仁贵的阳谋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82章 薛仁贵的阳谋

作者:左百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仁轨对这一结果并不意外,挥了挥手。

“下去休息吧。”

刘仁愿道:“卑职不累。”转头朝高侃问:“高兄,你不是被陛下派去瀚海都护府吗?那里的事解决了吗?”

高侃道:“遇到了些麻烦,正想向都督调一万兵马。”

刘仁愿愣道:“要调兵?难道东突厥人要作乱?”

高侃道:“现在虽不会,但确实已有作乱倾向,故而需得防范于未然。”

刘仁愿迟疑了一下,道:“眼下营州即将对倭国对手,兵马怎能轻调?”

高侃道:“我只是想将属于瀚海都护府的一万骑兵,调回云中。”

刘仁愿顿时不乐意了。

他在虾夷这般奔波,就是为了促成虾夷与大唐联手,共同讨伐倭国。

如今倭国正是混乱之时,只需皇帝一道旨意,营州就能发兵倭国,怎能这时候分散兵力,去管瀚海的突厥人?

“高兄,事有轻重缓急,眼下朝廷重心在倭国。你也说了,东突厥之事,并不急,可以先放一放。”

高侃道:“事也有内外之分,突厥人之患在内,应优先解决。”

刘仁愿道:“我看高兄是急着立功,分不清主次了。”

高侃皱了皱眉,没有做声。

原本他在营州,被皇帝调去瀚海都护府,错过了熊津港大战,功劳被姜恪给抢了。

眼瞧着姜恪和刘仁愿都因为此功,封了大将军,他心中自然不好受。

偏偏刘仁愿得了便宜,还出言讥讽。

正当他要发作时,刘仁轨咳了一声,道:“你们要吵,别在我这里吵,去跟陛下说!”

高侃愣了一下,道:“您的意思是?”

刘仁轨道:“瀚海都护府的事,是陛下亲自委派,你要增兵,老夫也不敢擅决,所以你还是回京一趟,向陛下禀告情况为好。”

“仁愿,你也回京一趟,将虾夷的情况跟陛下说明。”

两人对视一眼,齐声领命。一路策马南行,回到长安时,已到了五月中旬。

这一路上,刘仁愿听高侃提到皇帝派出一位使节,正在出使倭国,心中有些焦急,怕皇帝不打倭国了。

进长安城后,他马不停蹄,直奔皇宫,高侃自然不愿落后,也跟他一起进了宫。

两人进入朱雀门后,沿着承天门大街一路疾行,很快来到承天门外通传。

没过多久,内侍小楼奉王伏胜之命过来,引着两人进入太极宫。

皇帝并不在甘露殿,两人跟着小楼一路向北,很快来到临湖殿,在百步之外的一处廊厅处,停了下来。

远远看去,观水台上,已被改造成一处露天的办公场所,龙椅面朝南海池,风景秀丽。

几名内侍宫人举着云伞,站在龙案后面,遮阴挡阳。

皇帝却并未坐在龙椅上,而是站在不远处的围栏前,凭栏而立,怀里抱着太平公主。

栏杆前的池水前,咕噜咕噜不断冒着气泡,一群五颜六色的鱼儿正在水面上跃动,鲜活可爱。

这些鱼便是唐朝最为名贵的鱼,锦鲤。

唐朝锦鲤名贵到什么程度呢?不仅不能吃,就连贩卖锦鲤,都要打六十大板!

原因不仅仅是锦鲤寓意吉祥,充满神秘色彩,还因为它叫“鲤”鱼,和“李”相通。

这些鲤鱼如此兴奋的在水面上跃动,是因为李治正在给它们喂食。

喂的吃食,是武媚娘亲手做的一种桂花糕饼。

李治将捏碎的糕饼,扔到池子里,顿时引起一片哄抢,他怀里的太平公主就会“咯咯”直笑。

太平公主也要喂,小手一甩,手中的糕饼碎屑,根本扔不远,都落在栏后的草丛上了。

父女俩喂的正起劲,王伏胜来到李治身边,低声道:“陛下,两位将军都过来了。”

李治侧头看了一眼,点了点头,将太平公主递给了江保傅。

“太平,你先回立政殿吧,耶耶要处理点政事。”

太平公主问:“那耶耶晚上过来吗?我可以陪耶耶下棋。”

其实太平公主根本不会下棋,只知道将棋子摆来摆去,玩着玩着,就变成过家家了。

李治摸了摸她的小脸,道:“今晚耶耶要去蓬莱殿,你让母亲陪你玩吧。”

太平公主道:“那我用了晚膳,能去蓬莱殿找耶耶玩吗?”

李治皱了皱眉,没有做声。

一旁的江尚宫忙道:“公主殿下,待会奴婢陪您玩吧。”

太平公主年纪虽小,却很会看大人脸色,她瞧出李治不可能陪她了,只好应了一声,趴在江保傅肩上,很快被抱走。

李治走到椅子上坐下,命王伏胜将两人传了过来。

两人见礼毕,李治先看向刘仁愿,笑道:“刘卿终于回来了,此行可有收获?”

刘仁愿简短的将情况说明。

李治听说他竟然逼着虾夷首领,将参与杀死唐军的虾夷将领和士兵杀死,点了点头。

“做得不错。”

刘仁愿道:“陛下,虾夷人既然已经处置了那些人,臣以为此事可以过去了,不妨与他们联手,共同对付倭人。”

李治抬手道:“对付倭人,朕自有主张,你还有什么要汇报的吗?”

刘仁愿见此,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低声道:“臣已汇报完毕。”

李治这才将目光看向了高侃。

去年,高侃被李治派到瀚海都护府,调查东突厥的情况,一直没有消息,连今年正日都没有回来。

李治正觉得疑惑,也不知他调查的怎么样了,便问:“高卿,朕派你去瀚海,应该已有一年多了吧,你可调查清楚了?”

高侃拱手道:“回陛下,臣已经查清楚了,东突厥内部,确有叛唐之心,但敢于叛唐的却不多。”

李治用手指敲了敲桌子,道:“这么说来,已经有部落敢于叛唐了?”

高侃道:“是的,一共有两个部落,分别是白登部和执失部。”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以卿之能,在瀚海这么久了,不会只为了调查他们吧?”

高侃道:“陛下圣明,臣本打算顺手解决了他们,再向陛下回报,只不过,事情却并不太顺利。”

“哦?”

高侃道:“若是普通的部落,臣会联合其他部落,讨伐他们。可白登部和执失部,是东突厥二十四部中,最强的两个部落。”

“这两大部落首领,一个叫阿史德温傅,被称为突厥最聪明的人,另一人叫阿史那奉职,是东突厥最强大的勇士。”

“这两人联起手来,臣并无十足把握对付。也担心东突厥那些部落,临阵反水。”

“所以这一年来,臣暗中谋划,使用了各种手段,终于成功让这两个部落分裂。”

李治点了点头。

他就觉得奇怪,高侃怎么去了那么久也不回消息,原来已经在着手对付他们了。

其实这也有些难为高侃了。

若不是瀚海都护府的兵力,都被调到营州,高侃完全可以复制当年擒拿车鼻可汗的方法,活捉这两个酋长。

如今,却因瀚海兵力不足,只能采用这种费时费脑的法子,挑拨离间,让他们内斗。

高侃接着道:“原本臣的计划,已接近成功,只要引诱这两大部落打起来,两败俱伤,臣再联合其他部落,便能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李治见他停顿了一下,问道:“出现什么意外了吗?”

高侃道:“陛下,前阵子,您是不是派薛将军前往燕然,调查白马商社?”

李治挑了挑眉,道:“确有其事,怎么,这事还与白马商社有关?”

高侃道:“薛将军调查完白马商社后,给臣写了一封信,说他在审理白马商社时,发现他们暗中与东突厥的某个部落,进行过交易,卖出过大量马匹。”

“经臣调查,他们交易的对象,就是白登部的温傅!”

李治奇道:“突厥人为何要买马?”

高侃肃然道:“臣也觉得奇怪,温傅占据的地方,是瀚海地区最富饶的一片水草,他部落的牲畜非常多,马匹充足,根本不必买马。”

“更奇怪的是,根据薛将军的消息,他们购买马匹用的是黄金,突厥人缺少黄金,不可能用黄金交易。”

一旁的刘仁愿此时也听得入了神。

李治问道:“可查出缘由?”

高侃拱手道:“臣去年岁末,没有回长安向陛下朝拜新年,就是为了调查此事,总算查清楚了。”

“温傅并不是替自己买的马,而是替驱度寐国买的马。”

驱度寐国。

几个月前,李治才从李勣口中听到过这个国家的名字,当时按照李勣的说法,驱度寐也是辽东极北的一个国家。

原以为离得很远,不想竟在暗中与白马商社交易。

“驱度寐到底在什么地方?”李治好奇道。

高侃道:“据臣调查,驱度寐国正在迁移,他们原本位于肃慎北方,后来败给了肃慎人,向西迁移,到了室韦人的北方。”

“结果他们又败给了室韦人。后听说铁勒人西逃,漠北之地无主,于是继续向西迁移。此时他们的位置,应该在瀚海和燕然两地的北面。”

李治心中一动,道:“莫非北蛮人就是他们?”

高侃道:“臣也是这般猜测。驱度寐人应该是想要进入漠北地区,故而与温傅暗中勾结。”

李治听到这里,也明白了。

“你担心驱度寐人插手进来,无法控制局面,所以才没有动手。”

高侃道:“陛下圣明,臣本想向营州调一万人马回瀚海,以防万一,不过营州那边,似乎也有战事,刘都督便让臣来向陛下汇报。”

李治听完后,沉吟不语。

这时候若是从营州撤兵离开,很可能让周围的国家会错意,以为大唐不打算再对倭国动手。

他们见大唐不动手,自然也不会轻举妄动,这并不符合李治眼下的大计。

如果不从瀚海调兵,可以选择燕然都护府的兵马,也可以从关中调兵北上。

燕然都护府的兵马最近,而且是薛仁贵的旧部,让薛仁贵领兵支援,万无一失。

李治清了清嗓子,道:“既然如此……”正要下旨时,忽见远处快步奔来一名内侍,手中拿着份奏疏。

“陛下,户部急奏!”那内侍弯着腰,将奏疏捧过头顶。

李治拿过奏疏一看,脸色大变,立即道:“召两省六部九卿主官和副官,在甘露殿觐见!”

迈步朝甘露殿急行,走了几步,似乎才想起高侃二人,朝二人挥手道:“你们先回去休息,此事改日再议。”

两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发生了何事。

武媚娘站在立政殿的庑廊下,抬头望着天空,凤眉紧蹙。

明明才五月份,却比往年更加燥热,天空中的太阳炽热热的,仿佛已经到了盛夏一般。

“咚咚咚!”

一阵脚步声响起,张多海像一颗皮球一样滚了过来,满头大汗。

“殿下,打听清楚了,果然是旱灾,江南五州大旱,自二月之后,便一场雨没下过了。”

武媚娘淡淡道:“慌什么?贞观二年,关中大旱,逼得百姓卖子,还不是挺过来了。”

张多海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道:“殿下说的是,这几年一直未发生大灾,去年丰收,常平仓和义仓都是满满的,确实不必担心。”

武媚娘继续望着天空,问道:“陛下呢?”

张多海道:“正在甘露殿,召集群臣,商议救灾事项。”

武媚娘道:“派人去听一下,可有朝臣提到后续灾害的预防?”

每次旱灾之后,都容易产生蝗灾和水灾,故而旱灾往往都被称为第一大灾。

张多海领命去了。

大半个时辰后,便来回报:“回殿下,张柬之向陛下提到此事,陛下已做出安排。”

武媚娘点了点头,既然有朝臣提起,她便不必多费口舌提醒皇帝了。

甘露殿的临时朝议,一直持续到下午酉时,李治任命卢承庆为抗灾大臣,前往江南救灾。

接下来几日,李治的精力都放在救灾事项上,将高侃的事给忘了。

高侃见皇帝迟迟不召见自己,只好主动入宫求见。

然而当他再次提到调兵时,李治却拒绝了,只说眼下江南旱灾,后续还可能有水灾、蝗灾,此时不宜动兵。

高侃无可奈何,只能告退出宫,心中颇为烦闷。

他觉得温傅已经察觉到了他的目的,很可能会有所行动,到时侯若是出了变故,他一年多的筹谋,都将白费。

高侃思虑再三,只好去找薛仁贵,向他求助。

薛仁贵将他引入书房,请他坐下,沉声道:“高兄,眼下陛下精力都在救灾之上,就算我去找陛下说话,只怕也无用处。”

高侃叹了口气,道:“就怕再等下去,温傅会提前做乱,到时我那些布置,不仅无功,还会有过。”

薛仁贵默然不语,高侃在瀚海的布置,相当于是在逼迫突厥人叛唐。

倘若不能迅速控制,导致瀚海大乱,将来肯定会有御史弹劾高侃。

他沉思良久,缓缓道:“高兄,眼下之局,只有一个办法。”

高侃忙问:“什么?”

薛仁贵缓缓道:“我在收拾白马商会的时候,发现一件事,白马商会的几处草场,恰好位于燕然都护府边境,与东突厥部落相邻。”

高侃道:“不错,白马商会的那片草场,位于饮马河以西,河东是东突厥二十四部落之一的舍利部。”

薛仁贵道:“你要对付的是温傅的白登部吧?”

高侃道:“是的。”

薛仁贵道:“听说他占据的水草,是阴山以北,最好的一片水草。”

高侃道:“是的,他占据乌兰草地西边一半,东边一半由执失部占据。”

薛仁贵微微一笑,道:“和我所知一致,如此就有办法,让他成为突厥二十三州的敌人。到时不需你动手,其他突厥部落,就会联手对付他。”

高侃问:“怎么做?”

薛仁贵道:“明日你和我一起去面圣,让陛下将饮马河西边,原本属于白马商会的一大片草场,划分给东突厥。”

高侃讶道:“这是何意?”

薛仁贵道:“这片草场划给东突厥后,东突厥二十四州部落,会怎么划分这片草场?”

高侃沉吟了片刻,目光一闪,大喜道:“我明白了,要划分的话,只有迁移。如此一来,整个二十四州,都会向西迁!”

西边多出一块土地,那么只能将这片土地,分给东突厥最西边的几个部落。

这些部落得到草场后,也必须从东边吐出一些草场,让给东边的部落。

得到的草场大于吐出的草场,所以是得利的。

那些东边的部落,得到草场后,也会吐出一部分小一些的草场,让给更东边的部落。

如此依次效仿,最终所有部落,都得到一片大的,吐出一片小的,向西边挪了一段距离。

总体来说,每一家得到的草场都增多了,都能得利,只有温傅的白登部例外。

他的草场面积虽然增加,但因为西迁,让出了最肥美的草场,总体来说是吃大亏的。

只有他一人吃亏,别人都得利,他自然站到所有人对立面。

到时他若不同意迁移,所有突厥部落,都会联手对付他!

若是他同意了,对部落发展不利,白登内部的人定会对他不满,甚至可能内乱。

这就是一个阳谋,无论温傅怎么选,都只有弊端。

次日一大清早,薛仁贵陪同高侃一起面圣,将计划与李治说了,请求将白马商社的几处草场,划到瀚海都护府。

李治听到不用调兵,就能解决问题,当即同意了高侃的请求。

当天下午,高侃便带上李治的旨意,策马离开长安城,朝云中返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