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 第323章 长安奏报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23章 长安奏报

作者:左百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18:10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宝女王第二次登基后,倭国的都城,便迁移到飞鸟城。

遣唐使阿边麻吕在唐朝待了四年后,因唐朝取消遣唐使,终于被宝女王召回了倭国。

倭国的王宫,名为飞鸟板盖宫。

阿边麻吕此刻,就跪在王宫后寝殿之中,向倭国最有权势的两人,宝女王和中大兄王子,汇报唐朝情况。

两人都以跪坐的姿态,并坐上首。

宝女王坐在中间,中大兄王子坐在一旁。

宝女王今年已六十多岁,年轻时,纵然以美貌闻名,此时却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妇人。

无论如何,这位妇人都是倭国最高统治者。

当她听到唐朝皇帝接待各国使节时,将倭国的位次排在新罗之后,冷哼一声。

“唐朝皇帝无礼,竟如此羞辱本国。”

坐她旁边的中大兄王子沉声道:“无缘无故,唐朝皇帝怎会突然对我国变得冷淡?”

阿边麻吕听到此话,浑身一颤。

这位中大兄王子可不是好糊弄的,当初便是他,逼迫宝女王退位。

宝女王虽再次登基,却也没能力收拾他。

倭国权力,暂时由两人共同执掌,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王子殿下,我也不知唐朝皇帝为何突然变了态度,之前没有任何征兆。”他低声道。

中大兄王子冷冷道:“出现这种情况,你这个驻唐使难逃其咎,来人,把他拖下去,处以醢刑!”

醢刑便是将人剁成肉酱的刑法,原本是中原王朝出现的,后来慢慢传到朝鲜、倭国。

阿边麻吕听到此话,差点吓昏了过去。

宝女王哼了一声,道:“明明是唐朝无礼,你却斩杀本国大臣。王儿,你的锐气去哪了?”

中大兄沉声道:“母亲,唐朝强大,应继续派遣使节,前往唐朝学习。不可与之争。”

宝女王又道:“百济派人求援,请求我们出兵协助,我欲借此良机,为本国谋一片肥沃陆地,你却劝我,不要出兵。”

中大兄皇子道:“不错,细作来报,唐朝位于营州、莱州的水军,已在集结训练,很可能有所行动。我们不应插手,以免与唐朝冲突!”

宝女王哼了一声,道:“你如此畏惧唐朝,何以让臣民安心?”

中大兄王子皱眉道:“母亲,这并非畏惧,而是忍辱负重。”

宝女王冷声道:“不必为自己找借口。阿边麻吕,你熟悉唐朝情况,你来说说,唐朝在营州、莱州,有多少水军?”

阿边麻吕赶忙道:“营莱二州水军,满编有五六十个折冲府,也就是五六万人。不过大部分在务农。唐朝皇帝并未下令集结府兵,眼下只有一两万在编。”

宝女王道:“王儿,我倭国水军有多少?”

中大兄道:“算上各国守护的兵力,差不多十二三万。朝廷单独可征调的兵力,约莫六万。”

倭国临海,水军数量和陆军数量差不多。

宝女王又问:“唐朝战船多少?”

阿边麻吕道:“营州战船不到两百,莱州应该更少。”

宝女王道:“王儿,我们呢?”

中大兄道:“一千多艘。”

宝女王笑道:“听到这些,你还畏惧唐朝吗?”

中大兄沉声道:“唐朝善战,军队皆是精锐,不可小视。我们就算占据人数优势,也未必能获胜!”

宝女王摇头道:“你最近越来越让人失望了,你弟弟可比你有勇气多了。这样吧,明日召集大臣,听听朝臣们的意见。”

次日倭国朝会,宝女王提出此事。

倭国大臣纷纷赞同救援百济,将来再找机会,逼迫百济王割地。

因为此事,宝女王获得大臣支持,压过了中大兄王子。

她一直都想彻底掌握倭国权力,决定御驾亲征,借此机会,增加威望,到时便可不受中大兄掣肘。

中大兄这次争斗失利,却并无丝毫沮丧。

他此时正在自家后院,与一名年轻大臣相对跪坐。

“镰足,一切如你我预料,母亲为压制我,已决定举全国之力,御驾亲征!”他微笑道。

那大臣名叫中臣镰足,是中大兄的智囊,闻听此言,说道:“如此甚好,这次出征后,国家就是您的了。”

中大兄道:“筑紫朝仓宫那边,都安排妥当了吗?”

中臣镰足道:“一切都安排好了。”

中大兄点点头,道:“镰足,与唐人的这一战,必须取胜,否则他们不会尊重我们,接下来的谈判,也不好展开了。”

中臣镰足道:“您不必担心,属下已帮您选好了最佳的作战人选。”

“谁?”

中臣镰足道:“鬼岛川清!”

中大兄道:“那个海盗?”

中臣镰足沉声道:“王子,此人虽是海盗,却能凭数百人,不断击败征讨他的数千军队。他的海战能力,本国无人能及。要对付唐朝这种敌人,只有他,是最合适的将领!”

中大兄一拍膝盖,道:“好,只要能赢,什么人我都可以用!你用个人偷偷把他换出来,等计划成功,再任命他统领军队!”

……

李治的巡狩队伍离开长安后,沿着潼关道一路向东。

从长安到虎牢关的这段路,便是夹在黄河与秦岭之间的道路。

从空中俯瞰,便会发觉这条路更像是秦岭这座巨大山脉的边檐栈道,险峻异常。

亲自走在这条路上,李治才知从洛阳运粮,为何如此艰难。

潼关以东,有一处黄巷坂,长约五里,被称为“五里暗门”。

其道路狭窄险峻,暗无天日,走在其中,抬头看不到天空。故曰暗门。

正是这样的狭窄小路,导致陆路运粮不易,造成长安城缺粮的情况。

过潼关后,继续向东,很快来到函谷关。

此关距离三门峡很近,李治想要瞧一瞧三门峡的情况,便下令队伍驻扎在函谷关。

次日清晨,他只带着薛仁贵、王及善等军士,攀登上了函谷关最高峰,望气台。

望气台是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峰,最适合俯瞰山河。

函谷关和潼关一样,都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美誉。

与潼关相比,函谷关还多了一处天险,那便是关口东边的弘农涧。

正因此关建于涧谷之间,深险如函,故得名“函谷”。

函谷之内,先后修了三座关口,分别是:秦关、汉关和魏关。

李治所攀登的关口,便是秦关。

要想攻破这座关口,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涧。

当年六国伐秦,秦国便是仰仗函谷天险,使六**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李治站在望气台的城墙上,极目四方,此时方能深刻体会到山川地势之美。

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令人有种丹田冲出一股气流,直冲脑门的感觉,酣畅淋漓,心中生出万丈豪情。

长期积郁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也在这一刻,随之一空。

这种感受不身临其境,万难体会。

李治终于明白孙思邈为何让他离开长安,寻访名川大山。

这种心境上的豁然开朗,在长安城是不可能体会到的。

此时正值盛夏,山风鼓荡衣袍,吹散了炎热之气。

李治迎风而立,侧头望着北面的三门峡谷。

放眼望去,汹涌浑浊的河面上,能看到不少船只正在航行。

数量不多,但航道已经通畅,可以为长安输送物资。

最东边有一座挺拔的高山,矗立河道中央,将上游滚滚而来的河水两分。

受此山所阻,河水放缓。

此山就是中条山,又被称为中流山,那么原本的三门峡,就在上游那片狭窄的水道。

此时已看不到礁石,故而也无法判断三座礁石的具体位置。

不过此时礁石已毁,水流依然汹涌,若礁石还在,可想其危险,难怪水道难以通畅。

正当李治看的入神时,身边传来一道轻柔的声音,唤回他的思绪。

“陛下,该下山了。”

李治侧头一看,喊他的是武媚娘。

她穿着一身橘黄色的红裙,裙衣在风中飘舞,高高的峨髻,也被夏风吹的凌乱。

李治笑道:“媚娘,你怎么也来了?”

武媚娘将一缕秀发挽到耳后,目视着黄河大川,微笑道:“弘儿派人送来消息,妾身便想着过来告诉陛下。另外,营州也传来急奏。”

李治这次巡狩,第一个目的地是河北,故而提前下了命令,营州的军报,直接送到他的鸾驾来。

李治先问起李弘派人传来什么消息。

武媚娘道:“好像是长孙无忌遇到行刺了。”

李治心中一凛:“受伤没?”

武媚娘笑道:“陛下也太小看他了。此人纵是白身,想要杀他,不比潜入皇宫行刺容易多少。”

李治点点头,道:“没事就好,咱们下峰吧。”

回到行营,武媚娘刚伺候李治洗了把脸,薛仁贵便带着高侃过来了,王及善也跟在后面。

李治走到案后坐下,抬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将目光看向了高侃。

“高卿怎么亲自过来了?出什么事了吗?”

高侃拱手道:“回陛下,辽东半岛局势不稳,恐将发生一场大战,故而刘都督派末将过来,和陛下说明情况!”

李治皱眉道:“如此说来,咱们训练水军的行为,没能震慑住半岛诸国?”

高侃道:“回陛下,高句丽和新罗都被咱们震慑住了,不敢妄动。只不过,倭国却并不安分。”

李治目光闪烁:“他们有什么行动?”

高侃道:“根据营州和莱州传来的军报,倭**队,已在九州集结,大有倾巢而动的趋势。”

王及善拱手道:“陛下,根据线报,百济王将自己的儿子,扶余丰送到倭国,当做人质,请求倭国出兵相助!”

李治沉思了一会,道:“王卿,你去带金娘子过来一趟。”

王及善道:“陛下,她已在帐外等候了。”说着出了帐,把金燕带了进来。

李治目视着金燕,道:“金娘子,眼下百济局势,你可清楚?”

金燕道:“小女清楚。”

李治道:“朕原本并不想在半岛开战,但局势有变,朕不能让百济落入倭国手中,故而决定出兵打击倭人。”

话锋一转,道:“不过朕也不想帮百济王,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金燕目光一闪,道:“小女明白。小女可前往百济,劝说黑齿常之,让他领兵归附大唐,再向大唐请求援助!”

李治点点头,道:“如此甚好,那就有劳你辛苦一趟。王卿,你全力协助金娘子。”

王及善答应一声,带着金燕告退离开了。

王及善带着金燕来到他的营帐,两人分宾主而坐,商议起前往百济之事。

王及善道:“金娘子,内领卫在营州已建外府。我会给你一道命令,你去营州后,拿给外府折冲都尉看,他自会助你。”

金燕道:“多谢将军。”

王及善喝了口茶,道:“你去百济后,可想好如何劝说黑齿常之吗?”

金燕道:“我直接道明陛下意思,以如今百济局势,相信他会做出正确选择。”

王及善目光闪动,道:“黑齿常之上面还有个扶余福信,他若不同意归附大唐,你又如何?”

金燕皱了皱眉,道:“眼下百济这般局势,他应该不会拒绝吧?”

王及善眯着眼,道:“你如果直接道明陛下意思,他不仅不会同意,还可能对你不利!”

金燕吃了一惊,道:“这是为何?”

王及善凝视着她,道:“你在长安这么久,应该也知道陛下作风。苏毗蓝雅这个名字,你听过吗?”

金燕微微低头,道:“听人说过。”

王及善道:“那你应该知道,陛下很可能让你成为下一个苏毗蓝雅,将来打下百济,你就是百济的都督。”

金燕心中一热。

其实她也曾暗暗想过此事,此时听王及善这样说,显然不是自己胡思乱想。

王及善接着道:“你母亲在马韩人中,很有威望,这也让你在马韩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光凭这一点,就会让扶余福信忌惮你。”

“倘若你还得到我大唐支持,扶余福信就会更加恐惧。因为你在我们支持下,完全有能力杀了他,取他而代之。”

金燕深吸一口气,道:“您说的不错,他和扶余义慈是一类人,肯定会杀了我!”

王及善道:“所以你不能直接亮明身份。”

金燕道:“那我该怎么做呢?”

王及善缓缓道:“很简单,你就以你自己的身份,返回百济就可以了。”

金燕做了多年密探,并非愚笨之人,一点就透,道:“您是说,让他们主动来找我?”

王及善微笑道:“眼下这种局势下,他们正需帮手,你返回百济,他们就会向你了解大唐情况,想知道是否能获得大唐相助!”

金燕眼中闪过一道亮光,道:“那接下来,我再怎么做呢?”

王及善摆手道:“剩下的你自己想办法吧。总而言之,达成陛下交代给你的任务就行了。”

如今陷入危机的是百济一方,大唐则是援助一方,所以此事并不困难。

金燕低头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朝王及善道了谢,返回自己营帐,做好出行准备。

当天夜里,她便带上四名内领卫手下,出函谷关,往渡口方向而去,准备渡河前往河北。

次日清晨,李治的天子巡狩队伍,也拔营启程,继续向东,朝洛阳进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