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 第314章 当官不能没权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14章 当官不能没权

作者:左百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次日一大清早,李治便带着皇子公主们一起前往温泉宫。

李治泡温泉的时间,是严格把控的,故而来到九龙汤后,并未下水,而是坐在置衣室内。

皇子们麻溜的脱下衣服后,都很快去池子里玩耍起来了,只有李忠没有去。

他迟疑了一下,朝李治走了过来,在李治旁边坐下。

李治瞥了他一眼,道:“忠儿,你有话要跟我说吗?”

李忠两只手捏在一起,低着脑袋,小声道:“其实孩儿一直都有些话,想要跟父亲说,却又不太敢讲。”

李治笑道:“今日怎么敢讲了?”

李忠抬头看了李治一眼,两手紧握,道:“孩儿想到以后很少再能见到父亲,所以才决定和父亲说的。”

李治道:“你不会是不想去就蕃吧?”

李忠急忙摇头,道:“孩儿身为大唐皇子,既享受富贵,便要承担守土江山的责任,怎敢不去?”

李治道:“那你想说什么?”

李忠低着头,道:“孩儿不太明白,父亲为何又重新起用长孙舅公,他当初把持朝政,甚至让父亲受制,父亲为何要把他放出昭陵。”

李治沉默了一会,道:“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简单来说,他虽犯下大错,但父亲还有用得上他的地方。”

李忠道:“可他背后是世家力量,父亲又启用他的话,不是会让世家势力,再次抬头吗?”

李治侧头凝视着李忠,忽然之间,有种奇妙的感觉。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对李治来说,他第一眼见到李忠,便是瞧见他偷偷去看望生母。

李治正是被他的孝心打动,才保护了他们母子,在他印象中,李忠一直都还是个孩子。

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他竟然都能跟自己讨论朝政了。

李治凝思了一会,缓缓道:“总体来说,朕对他确有几分旧情,也还有用得上他的地方,故而放他出来。”

“不过我不会再用他,就算需要用他时,我也不会亲自去见他。这个答复你满意吗?”

李忠见父亲耐心向自己解释,忙点了点头,道:“孩儿明白了。”

李治反问道:“你为何突然关心起他的事?”

李忠低声道:“孩儿只是担心,父亲重新启用长孙舅公的话,吉弟会不好想。”

李治愣了一下,不由暗自感叹。

在用长孙无忌的时候,他确实没有考虑过李吉的想法,也不知这孩子怎么想的。

“吉儿曾跟你提过此事吗?”他问。

李忠忙道:“他并未因此抱怨过,只是孩儿担心他。”

李治见李忠懂得替朋友担心,可见确实长大了。

他沉吟了一会,缓缓说道:“忠儿,父亲有件事想让你帮我办。”

李忠喜道:“父亲请吩咐。”

李治缓缓道:“你到了莱州,帮朕观察一下地方民生,尤其是田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的效果,然后将情况奏报给朕!”

李忠肃然道:“孩儿领旨!”

李治拍了拍他肩膀,道:“好了,快去泡温泉吧。”

温泉一直泡到中午,皇子们一个个泡到满脸通红,才终于出来了。

父子一起在温泉宫用过午膳后,坐着马车朝长安返回。

李治回到甘露殿后,命人取来舆图,盯着大唐十道图看了一会,随后朝王伏胜道:“去把孙公请来一趟。”

王伏胜应诺一声,出了殿门,朝一名内侍吩咐了。

那内侍领了命,一路来到尚药局,传达皇帝旨意,不料孙思邈并不在尚药局。

内侍问起孙思邈去处,孟十一说道:“我师傅刚刚离宫,我这就去找他回来。”

说完急匆匆离了宫,并未朝孙府方向去,而是朝大理寺去了。

大理寺地牢内,孙思邈站在牢门之外,望着牢内的巢叔谋,长叹一口气。

当年隋朝大业元年,隋殇帝杨广下令开凿渠道,贯通之前王朝留下的渠道,使得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

此事虽利于千秋,但于当时的百姓,却是一场劫难。

数百万民力被征调,大量役丁死在河堤,运送尸体的马车络绎不绝。

当时总管运河的工部尚书宇文恺得了急症,孙思邈便想借看病机会,劝说宇文恺,向皇帝进言,体恤民力。

结果孙思邈见到宇文恺时,他已被治好,治好宇文恺的正是巢元方,

孙思邈也是因那次机会,与巢元方相识。

两人一见如故,相互交流医术药理。

巢元方和孙思邈一样,对运河中死去的百姓表示同情,也试着劝谏过皇帝。

只可惜连朝中大臣都劝不动,他更无能为力。

两人虽只见过一面,但孙思邈对巢元方极为尊敬,后来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他也是拜读数遍。

此刻见到巢元方之子落到如此下场,心中唏嘘不已。

“巢御医,事已至此,老夫也救你不得。”孙思邈道。

巢叔谋叹了口气,道:“我知道,也没想过能脱罪。”

“那你为何提出要见老夫?”孙思邈问。

巢叔谋道:“蒋王把我关了十几年,这也让我能够心无旁骛的研究医理,这些年来,颇有所得,希望能流传后世,造福后辈。”

孙思邈怔了怔,道:“你既有此心,为何还要做下那种事?”

巢叔谋缓缓道:“人在世上,总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家父曾受过阴世师恩德,故而我入尚药局后,有意向阴妃报恩,不知不觉间,卷入后宫争斗,再想脱身,已是不能。”

孙思邈微微侧头,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了。

巢叔谋道:“我这些年研究的心得,都放在蒋王那座灵园地牢中,孙公尽可拿去。”

孙思邈拱手道:“孙某一定拜读。”

离开地牢时,忽见孟十一快步奔来,朝他说道:“师傅,陛下传旨,召您入宫觐见。”

孙思邈点点头,将去灵园取巢叔谋医典的事交给了徒弟,随即坐着马车朝皇宫返回。

来到甘露殿,通传之后,被带入寝殿。

李治还在研究地图,见孙思邈进来,朝他摆了摆手,道:“孙公不必多礼,请坐下说话吧。”

待孙思邈落座后,李治朝孙思邈道:“朕已想好了,六月便离京巡狩,所以想与孙公讨论一下,到时去哪些地方为好。”

王伏胜听了此话,急忙将宫中之人屏退。

虽然这些人都是皇帝身边心腹,但出巡事大,关乎皇帝安危,绝不能有任何泄露。

他屏退其他人后,自己也出了寝殿,守在门外。

孙思邈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微笑道:“陛下只要离京,换一种生活方式,转换心情,再用药膳进补,便能达到治疗效果,不必特意去什么地方。”

李治欣然道:“如此说来,朕想去哪里都可以了。”

孙思邈笑道:“正是如此。”

其实在李治内心深处,也想亲眼瞧一瞧大唐的秀丽山河,借着这次治疗之名,正好可以完成心愿。

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河北,那里是他重点施政的地方,自己改革的政策是否落实到地方,他很想亲眼瞧一瞧。

接下来是江南,他本就是南人,也想瞧一瞧在这个时期,故乡是什么样子。

想到即将出行,一直沉甸甸压在心头的诸多琐事,突然间不翼而飞,让他感受到浑身轻快。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随行之人。

皇帝出巡,不可能只带上两三个人,简简单单就微服私访。

李世民之前因辽东之战,离开长安时,便将大半个朝廷都带在身边。

唐高宗之前也有出巡,去的地方虽不远,但也带上了大量官员。

这是无法避免的,皇帝若太过游离于政权之外,权威就会下降,最终有被架空的可能。

不过人也不能带的太多,否则就变得和杨广一样,给地方造成巨大的负担。

故而出巡时的随行人选,需得仔细斟酌。

薛仁贵是必须带着的,李治让他留在长安,组建羽林卫,就是想让他随驾保护。

李勣、尉迟恭和程知节则不能带,一来他们年纪太大,随驾奔波的话,容易得病。

二来,有这三位老臣坐镇长安,便相当于长安城的三根支柱,不会生乱,李治在外也能放心。

当李治琢磨着出宫人选时,长安城内的大臣们,也都在考虑着同样的事。

皇帝有皇帝的考量,大臣们有大臣们的想法。

他们的想法非常一致,都希望能够伴驾同行,也都在为此事暗暗筹谋。

李义府便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人。

这日下衙后,他在书房里来回踱了一阵步,推开门,朝门外家仆道:“去一趟张府,把张舍人请过来一趟。”

半个时辰后,张柬之来到李府。

李义府命人奉了茶,茶毕,张柬之问起李义府请自己过来的目的。

李义府放下茶杯,道:“柬之,两年前,陛下因头疾之故,定下离京巡狩之事,眼瞧着时间快到了,你我也该谋划一二了。”

张柬之道:“您说的谋划是……”

李义府扫了他一眼,道:“自然是想办法随驾出行。”

张柬之陷入了沉默。

李义府缓缓道:“我是宰相,需要总理中枢,随陛下离京的希望不大,但你不同,中书省六个舍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由你跟在陛下身边,负责将陛下的旨意传达中书,再合适不过。”

张柬之低声道:“李公,在下以为,无论跟随在陛下身边,还是留在中书省,皆是为国效力,何必去浪费精力,谋划此事呢?”

李义府摇了摇头,道:“不对,这不一样。”

张柬之愣道:“何处不一样?”

李义府端起茶杯,缓缓道:“柬之,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官,都喜欢留在长安吗?”

张柬之想了想,道:“因为长安庙堂是天下中心,所有政策,皆出自长安,要想有所作为,待在长安便是最好的选择!”

李义府道:“你错了,官员们都喜欢待在长安,只有一个原因,因为长安距离圣人最近。”

张柬之怔了怔,没有做声。

李义府接着道:“一个官员,无论他有多么强的能力,为国家出了多少力,为百姓做了多少事,只要圣人看不见,就等于没做。”

张柬之皱了皱眉,道:“不是还有考评吗?”

李义府看了他一眼,道:“考评其实并没有太大作用。陛下也是人,也有亲疏之念,常在他身边的人,他就会亲近重用。”

“那些陛下没见过的人,纵然能力强,考评好,又有什么用?陛下内心深处,并不会轻易信任他们。只需有人在陛下面前说他们两句坏话,陛下印象就会变差。他们做的事,就都白做了。”

张柬之道:“只要能为民做些实事,下官就心满意足,并不会觉得白做。”

李义府摇了摇头,道:“你这样想,就更错了。”

张柬之不解道:“为何?”

李义府凝视着他,道:“柬之,当官不能没有权,否则你的那些志向抱负,就永远没有施展的地方。”

“我知道你精明强干,志向高远,可你若永远只是一个中书舍人,那就会和刘仁轨一样,蹉跎岁月,虚度光阴。”

“那刘仁轨是运道好,刚好撞到陛下需要用人,才得到施展机会,你难道也想像他一样,将命运交给上天决定吗?”

张柬之心中一震,静静凝思良久后,朝李义府拱手道:“多谢李公指点,柬之明白了。”

李义府点点头,道:“这就对了,朝堂绝非善地,你不争,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

张柬之道:“是。”

李义府站起身,缓缓走了几步,道:“最近鸿胪寺出了一件事,六诏国中的北诏与南诏,起了冲突,只怕不久两家就要打起来。”

张柬之问道:“因何起冲突?”

李义府道:“原本六诏之首,都是北边的浪穹诏,也就是北诏。后来攻打吐蕃时,南诏立下大功,便与北诏争夺诏首,闹到了交州都督府。”

“交州都督上奏,认为南诏在吐蕃之战中功劳更大,提议将南诏国主细奴逻晋升为交州副都督,如此一来,北诏自不敢与南诏相争。”

张柬之道:“这个提议很好啊,陛下没有采纳吗?”

李义府叹道:“不知陛下作何考虑,没有同意此事。于是南诏和北诏之间的争执,便没能平息。这次两诏来朝,相互间便多次在鸿胪寺起冲突。”

张柬之道:“陛下知道此事吗?”

李义府道:“暂时压住了,还未禀告陛下,不过两国使节都没走,闹着要见陛下,迟早还是要上报。”

张柬之若有所思道:“您是想让我去处置此事?”

李义府微笑道:“不错,眼下这个时节,只要你能做出一两件事来,让陛下印象深刻,陛下出巡时,便会优先考虑你。”

张柬之思索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拱手道:“柬之多谢李公栽培。”

次日一大清早,李义府将鸿胪寺卿戴至德喊了过去。

两人一番商议后,戴至德同意让张柬之调解两诏矛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