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2070章 在掸邦(第三更,求订阅)

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来到SEA。

伊拉克人、伊朗人、韩国人、日本人……但是数量最多的还是唐人,掸邦、暹罗、大马、泗水、棉兰老等等,许多年青人都把到SEA留学视为人生的目标。

当然,因为SEA的学费昂贵——像南洋大学的国际生每年需要缴纳5000南元的学费,包括住宿费以及生活费,每年至少需要8000南元。

也正因如此,对于很多人来说,公费留学就成了普通人唯一的选择。

而公费留学是设立服务期的,当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设有服务期,毕竟,这种服务期本质上是对其人才的保护。

毕竟,对于sEA来说,他需要的不是一群穷光蛋小兄弟,而是需要一群富裕的小兄弟,只有如此,才能够最终形成一个不逊于欧洲的经济圈。

有了这个经济圈之后才能够有未来的全面发展。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够对小兄弟们过于吸血。

要是不采取一些措施的话,这些小兄弟培养的人才就会全部被sEA收割,而没有人才又谈什么发展呢?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才会有针对性的对几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留学生服务期,从而确保绝大多数留学生在学成后都可以归国。

也正因如此,虽然很多人都渴望前往sEA留学,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公费留学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凡有可能,人们更倾向于自费。

对于很多人来说,SEA留学基本就等同于个人命运的改变,对此,哪怕就是远在中南半岛腹地的掸邦,人们大抵上也都是如此。

新安,现在的新安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三五之城”——五平方公里、五万人、五条马路早就成为了过去,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座城市不仅人口突破了400万,而且在城市周边还有大量工厂。

虽然其位于中南半岛腹地,可是得益于廉价且充足的劳动力,仍然吸纳了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正是靠着这些企业,现在的掸邦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去年的人均GDP更是超过890美元!

虽然经济上发展迅速,但是和所有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一样,这些工厂环境大都是非常恶劣的。

虽然制鞋厂的几台工业换气扇不断的运转着,但是空气里仍然弥漫着苯胺染料的刺鼻气味。

张卫国弓着背坐在流水线前,手指在压合机与鞋面之间快速翻飞,和这里的很多工人一样,他也是顺着河流水过来,只不过他来的更早,早就已经结婚生子了。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是头顶的日光灯将厂房照的大亮,工人们在灯光下紧张的赶着工。

这些鞋子,将会被装上集装箱,然后经水路运往湄公河,再与暹罗从铁路转港,接着再经由水运,运往曼谷港。

最后会在曼谷港装上集装箱船,运往sEA或者欧美各国。不过这些地区最大的市场还是sEA,毕竟,早在十几年前,sEA就形成了内部庞大的消费市场,转变成为一个消费型国家。

而这些地区当年所承接的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本身就是为了满足sEA的需求,当然他们同样也会向欧美出口,但是首先还是建立在南洋经济圈的内部分工和内部需求上的

而这些工人都是这种国际分工中的一部分。

“听说了吗?老陈家儿子拿到SEA签证了。”

流水线对面的金师傅突然开口,声音压过了机器的轰鸣。

“他被中兴大学录取了,而且还是公费。”

张卫国的手停顿了半秒,橡胶鞋底的胶水立刻在指缝间拉出细丝。

他想起老陈平常最喜欢的就是说他的儿子——他的儿子非常争气,每一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

“公费留学,连机票都是教育部出的。”

金师傅的口气酸得像泡过柠檬,一听那味儿都酸透了:

“老陈这下可算熬出头了。”

“那可不是等到人家大学毕业回来了,可就是真正的上层社会了。到时候老陈,就再也不用受累了。”

所有人提到这儿的时候全都是羡慕的语气。

人家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不羡慕呢?

张卫国没接话,只是更用力地按紧了手中的鞋楦。压合机“咔嗒“一声,滚烫的蒸汽喷在他手背上,烫出一片红痕。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比起这个,他心里想的更多的是老陈,想到的是他的儿子。

当然还有自己的儿子,虽然孩子才九岁,但是张卫国早就有了他的规划。

九点的下班铃响起时,张卫国的工装已经湿透,胶水在衣襟上结成硬块。他跨上那辆二手的幸福摩托,发动机的轰鸣惊飞了路边排档的苍蝇。烤肉香气混着烧酒的味道飘过来,几个工友正举着酒瓶招呼他。

“今天不喝了!”

他摆摆手,摩托车沿着公路一路行驶着。油价又涨了,昨天加油站的价格牌让他心头一紧——一升汽油的钱,够给儿子买本参考书的了。

夜风吹散了他身上的胶水味。张卫国盘算着要不要改骑自行车,省下的油钱可以多报一个补习班。

路过电器行时,橱窗里的电视机正播放着长安的夜景,那些璀璨的灯光下,满面笑容的人们在街头上行走着,他们的脚上穿着皮鞋,运动鞋,高跟鞋——其中也许就有今天经他之手粘合的鞋子。

摩托车一路向小区驶去时,张卫国的腰隐隐作痛。但当他想到儿子早晨背英语时的模样,那发音和电视里的差不多,想到这,他的嘴角就不自觉地上扬。

骑摩托车比自行车快多了,仅仅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到了小区,小区里十几栋四层高的楼房耸立在道路两侧。

这些四层楼房,就是掸邦的标准住宅——层高3.5米,五室两厅两卫,147平方米。

在这里绝大多数工人都住着这样的公寓——只要工作上五年,就可以用贷款买一栋这样的房子。

停好摩托车后,他特意抬头看了一眼自家的房子,儿子房间的窗户还亮着灯。

晚上九点十五分,张卫国的胶鞋在楼道里发出沉闷的回响。他掏钥匙时发现右手拇指又多了一处烫伤的痕迹,这很正常。

门开的瞬间,他就看到了,大女儿和小儿子都在客厅。

“爸回来了!”

女儿敏秀从饭桌旁蹦起来,辫梢沾着半干的红颜料。

小儿子张成浩头也没抬,铅笔尖正在英语习题册上戳出一个小凹坑。

张卫国把工装外套挂在门后,胶水味在客厅里弥漫开来。一进屋他俯身看儿子的作业本,虽然他只读过初中,但是他还可以辅导一下小学的作业。

“英语,英语一定要学好,sEA的大学不像这里,那里的教材都是英语的,”

虽然老大才读小学三年级,但是张卫国还是他用结着老茧的指节敲敲课本,

“就连上课说的也是英语。”

“爸,我知道了。”

这时厨房传来妻子的咳嗽声。

“我做完数学了!”

敏秀举起画满向日葵的算术本。六岁的孩子还不懂留学意味着什么,但她记得上周巷口电视机里播放的长安画面:那些比新安最高的大厦还要闪亮的大厦。

妻子把热毛巾递给张卫国时,又问他吃过没有,厂子里加班,虽然管饭,但也就是勉强吃饱而已,干了几个小时的活后,差不多也该饿了。

“我给你留了一些饭菜,先吃点吧。”

“嗯,”

张卫国点了点头,然后就坐到餐桌边。

两碟晚上剩下的菜,其中还有几块肉,一瓶冰镇的啤酒。

“老陈家的儿子”

先喝了一杯啤酒,在吃菜的时候,张卫国突然压低声音,说道

“下个星期就要去sEA了,中兴大学,不过是公费留学……”

稍微顿了一下,他又说道。

“有点差强人意。”

妻子知道丈夫没说完的话——公费留学意味着是有服务期的。

所有的公费留学生都需要回国。只有自费留学生才有机会留在那里。

“你知道吗?我在那边有一个朋友在那边——”

其实也谈不上是朋友。当年他们一起游水来到这里,只不过她的命好,她居然是生在sEA,所以,后来她和家人团聚了,去了长安。

而他呢?

这些年一直待在这儿。虽然那个时候,和很多人一样,他向往着这里的繁华。

可是直到来到新安之后,他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更繁华的地方。

“睡吧。”

妻子关掉客厅的灯。喝了一瓶啤酒的张卫国在洗完澡之后,躺在床上的他闭着眼也能按出那组数字:南洋大学一年的学费,相当于他两年的工资。

如果再算上生活费的话,基本上,要存12年的钱,才能供儿子去sEA留学,虽然很贵,但这是值得的。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张卫国在心里默默的自言自语着,他希望给儿子最好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而这不正是他当年不惜以身涉险,历尽艰难游水到这里的原因吗?……

……

又是一个深夜,在边境线上,赵浩东隔着铁丝网看着对面。

看起来是一副戒备森严的样子,实际上就是如此。

一道,两道,三道。

不仅如此,还将边境线上的树木全部砍伐掉,甚至就连青草,都会用除草剂除掉,而对面则是用镰刀。

隔着栏杆看着对面正在执勤的士兵,他们同样也在看着他,虽然这里有个栏杆,但事实上,这道栏杆却是不可逾越的,也是从不曾打开的,毕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边民就已经不再能够往返了。

这时,排长走到了他的身边,往栏杆对面看了一眼,问道。

“是不是很好奇?”

“嗯,”

赵浩东点了点头,说道:

“听说过去对面是有村子的,现在,都看不到了……”

“是啊,边境线附近的村落都已经迁走了。”

排长看了眼,说道:

“倒也不是迁,因为很多人都到了这边,慢慢的很多村子就空了,再后来留下来的人也被迁到了其他地方……”

排长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看着那座面积不大却灯火通明的城市,在一片黑暗之中,那里的灯光是如此的耀眼,看起来就像是百货公司的橱窗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