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抠神 > 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发丘天官

抠神 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发丘天官

作者:萧瑟良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9 20:17: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天一早,张姨给程煜和杜小雨准备了早饭,杜小雨很想再问问张姨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程煜拦住了她。

“一会儿你再跟你妈说一声,让她不要问张姨,这事儿我已经让老薛家里的李叔去查了,张姨不肯说,肯定是有她的难处,你越逼她,她就越乱。有时候,关心的过分了,也是一种骚扰。”

杜小雨无奈,只得强忍着心中的担忧,但还是按照程煜的话,给魏岚打了电话,叮嘱她千万不要去追问张姨任何。

原本以为总归是需要几天时间的,但没想到,仅仅是到了晚上,李叔那边就来消息了。

依旧是一个电话打了过来,李叔告诉程煜,情况已经查清楚了,也是凑巧,那个村子里的情况,本就在李叔的情报掌握之中,所以很快就厘清了缘由。

而更具体的,李叔发了一份资料给程煜,是整理好之后,直接派人送往吴东的。

李叔说:“具体情况你看了就知道,如果没什么变化,我明天就可以安排人去处理。如果你改主意不需要我处理,就告知我一声,需要的话,就不要再多说了。”

程煜赶忙道谢:“谢谢李叔,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结果。”

“事情不复杂,也正好就在我原本的关注之下,我派去吴东的人,十五分钟之前已经下了高铁,很快会跟你联系。”

依旧是没等程煜回应,已经说完了的李叔直接挂了电话。

程煜没把这件事告诉杜小雨,因为李叔的话让他生出了几分警惕之心。

李叔说张姨家里的事情本就在他的关注之下,而李叔会持续关注些什么,毫无疑问不是正路上的事,多多少少都会跟偏门扯上点关系,如非必要,程煜并不愿意杜小雨一家牵扯过深。

十几分钟之后,程煜接到一条短信,短信号码显然是加过密的,又或者是用电脑的某种软件发的,是一串并不成为电话号码的号码。

短信里说资料被放在吴东院子附近的一个丰巢柜子里,附上了一个取件码,让程煜自行取阅。

对于李叔知道自己住在吴东院子这件事,程煜并不感到意外,如果连这都调查不出来,那么李叔的本事也不过了了了。

哪怕程煜跟李叔已经打过交道,可他派出来的人,也依旧在避免跟程煜直接碰面,而采取了这种更为稳妥的方式。

杜小雨在客厅里百无聊赖的看着电视,程煜跟她说了一声,表示自己今晚去仓库那边,不回来了,让她一会儿自己睡觉。

杜小雨也不虞有他,点点头答应下来。

程煜出门找到丰巢柜,输入取件码取出了里边摆放的一个牛皮纸的文件袋,里边的资料应该不多,捏在手里只有薄薄的几张纸的样子。

回去取了车,半小时之后,程煜抵达了江边的仓库。

给自己倒了杯威士忌,半躺在沙发上,程煜打开了那个牛皮纸的文件袋,从里边取出几张A4纸,纸上是打印的内容。

简单数了数,一共五张,密密麻麻,由于没有图片的缘故,内容其实颇为可观了。

喝了口酒,程煜开始阅读那几张A4纸。

张姨的丈夫,姓姚,登记在户口上的籍贯就是他的居住地,那是一个叫做姚家洼的村子,这几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他们村也将面临拆迁安置的问题,不过还没轮到他们,政府规划大约是在五年内启动。

姚家洼,顾名思义,村子里绝大多数都姓姚,虽然登记的籍贯都是本地,但根据村子里的姚姓老人说,他们祖上是安徽亳州的,曾是曹操的近卫。

看到这句话,程煜顿时心里一紧,曹操的近卫?如果没记错的话,曹操本人就是安徽亳州的,他的近卫是他的同乡,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种说法倒是有几分可信度。

最关键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距今已经快两千年了,而且又不是曹操的后代,仅仅只是曹操的一个近卫的后代,还如此偏执要声明,似乎显得有些奇怪。

这不免就让程煜想到了一本,虽说这本最为流行的时候他还在美国,可依旧听闻了这本的大名,那就是《鬼吹灯》。

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职业,叫做摸金校尉,说白了就是盗墓者。根据古籍记载,曹操为了筹集军饷,设立发丘中郎将以及摸金校尉等军职,专门盗墓,用来贴补军饷。

在书里,盗墓者分为四种门派,发丘和摸金是曹操设立的,占了两个位置,另外两个是民间的盗墓者,一个叫搬山,一个叫卸岭。

历史上到底是不是真有这样的门派,程煜也不甚了了,他对这些兴趣也不大,现在也没什么兴趣去一探究竟。

但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坚持说自己是曹操近卫的后代,而且张姨的反应又比较奇怪,显然是碍于某些障碍,即便是家里人遇到了麻烦也不能对外声张,这就不得不让程煜联想到这盗墓的四大门派了。

如果真如程煜所想,那么张姨的丈夫那个村子里的人,要么是发丘要么是摸金,因为这两种军职之下,恐怕有很多都是从曹操的近卫里遴选出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停止了猜测,程煜接着往下看。

……

姚家洼的姚姓成年男子,很少有出去务工的,虽然当地也不算贫穷,但毕竟也不富裕,像是这种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用于耕种的村子,现在大多数十室九空,剩下的也都是老人和孩子,成年人基本都在外边务工讨生活为主。

但这个村子,却似乎很重视传统观念,说什么父母在不远游,是以不允许年轻男子出外务工,倒是女孩子随她们自己的便,愿意出去也行,留在村里也可以。

对于拥有这种旧观念的村子,当地政府其实是有些头疼的,村子里那么多在他们眼里就是游手好闲的青壮年男子,虽然谈不上是什么隐患,但总归是他们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是以乡里也多次劝说村里的年轻人出外务工,哪怕去县城里干点什么都好,但村民们却格外的坚持,也格外的团结,表示他们不给政府添乱,也希望政府不要干涉他们的自由。

最终,乡里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在乡里办了个社办工厂,将厂址就设在了姚家洼很近的地方,总算是说服了村里的年轻劳力,进入到工厂里工作。十多二十年下来,倒是相安无事。

可是那个工厂并不设在姚家洼,而是在隔壁的村子,距离很近,但那个村子由于修路的原因,已经先一步拆迁安置了,那个社办工厂自然也就被县里统一规划,搬去了县城周围。

姚家洼的年轻劳力纷纷辞职,又回到了村里,再度游手好闲起来,这让乡里着实又开始头疼,尤其是再有几年这个村也要进行拆迁安置工作,虽说已经提前跟姚家洼的村民打了招呼,他们也纷纷表示拆迁没问题,但他们所有的村民必须住在一起。这倒是也不难解决,毕竟拆迁安置房本就在一个小区里,大不了直接给这些姚家洼的村民弄个两栋楼,确保他们的姻亲都能住在一起就是了。可村里的年轻劳力,终究还是个令人苦恼的问题。

要说起来,张姨也算是帮乡里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的。

张姨在吴东的一个富庶人家打工这件事,村里知道,乡里也了解,甚至于由于张姨带回去的钱太多,乡里还担心张姨在吴东别是偷了人家富人家的钱。她偷钱事小,万一招来了警察,导致未来的拆迁工作出现障碍,那就麻烦大了——其实吧,就算是张姨在外边杀人越货了,警察到村里来抓她去杀头,也绝不会影响什么拆迁工作,但乡里那些领导未来的所有工作重心都在这件事上,所以是绝对不容有失的,也不怪他们矫枉过正,谨小慎微。

好在张姨手里有杜氏集团的正式合同,合同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月薪两万并且年底还有年终奖,这样一年加上平时过年过节费之类的,差不多就得有个三十万一年。

乡里的领导一查,杜氏集团是吴东数千亿规模的大集团企业,逐渐也就放下心来。

张姨带回去的钱,她儿子开了个小饭馆,由于周围的村子已经拆了一部分,那些安置工程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工人,加上有些村民在安置房还没到手的时候,也跑到附近的村子租房住,煮饭烧菜就没那么容易了,于是小饭馆的生意还真是红火的很。

村里人有样学样,倒是没人开饭馆了,但是什么小超市啊,早点摊子啊,居然解决了村里大部分的劳力,乡政府也总算放心下来。

这个姚家洼看上去一切似乎都合理合情,但总也有人会有些怀疑,毕竟在以往那些年里,村里的年轻劳力既不出去打工,在地里刨食显然也并不足够养活他们,但他们始终都能安稳度日。谈不上富裕,日子过的也都挺拮据的,但总能过得下去。

这也是乡政府对姚家洼特别担心的一个原因,总觉得这个村子里的人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但却又实在找不到什么毛病,好在这些年村里的青壮劳力也总算是都有了营生,以往那些怀疑也就没有人去追究了。

看到这儿,程煜心里越发肯定,这个村子,只怕真的是跟发丘或者摸金有关系了,他们没有经济来源却又能拮据度日的那些年,很可能就是靠发死人财活着的。但似乎村里有村里的规矩,并不允许姚氏子弟出去胡搞,即便是那种营生应该也格外的有分寸,所以一直也没被人找出什么岔子来。

关于这一点,程煜不太明白,既然是吃的死人饭,可却又像是并不为财,只为了能传承下去,图什么呢?

好在很快,李叔的资料里就给出了答案。

答案和程煜猜测的基本一致,这个姚姓村子,真的就是源自于汉魏时期的发丘中郎将一脉,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定的,也的确传承了盗墓者的诸多手段,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叔才会注意到这个村子里的人,只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姚姓子弟虽然偶尔有些让人觉得他们还在从事旧营生的时候,但却又过的十分拮据,至少说明他们没有去盗取那些具有很大考古价值的墓葬,大概率都是在一些古代富户的坟冢里做文章,李叔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并没有干涉这个村子的事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根据李叔的资料,他综合了各方的信息,考量之后认为,村里之所以不允许青壮劳力离村,也是担心这些拥有盗墓技术的年轻人出去之后就不知所以了,一旦过的不好,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开始做刨坟掘墓的勾当。而把他们留在村里,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他们。

不得不说,这个村子的村长或者说是姚姓的族长,是颇有些偏执的,又不想让祖传的手艺失传,非要传给村里的姚姓年轻人,却又绝不允许他们利用这门手艺发财,以免违反法律。这种矛盾,在程煜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李叔却似乎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资料里甚至都没有就此有更多的分析,而只是给出了族长在限制村民使用这些技能的结论。

这话里话外的,也就是在说,那些村民们,在真过不下去的时候,也会在族长的领导下,搞些小勾当,总之是要让村民们有个活路。

关于这一点,倒是也解了程煜另外一个困惑,那就是张姨家里,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就没有再让她继续生孩子,这在当地附近的农村,其实并不多见。而根据张姨自己的叙述,她丈夫的村里,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生了女儿那是必须要再生的,但只要生到了儿子,就绝不再生。当然也有偶尔的例外,可那些生了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却都会把长子以外的孩子,过继给那些没有儿子,又或者娶不到老婆的家庭。

现在有了这份资料,程煜算是明白了,这是为了保证村里每一户姓姚的,都一定有传承,但却又不多生,一方面是响应当年的国家号召计划生育,另一方面,真要是有两个以上的儿子,这盗墓的手艺传给谁呢?两个都传,只怕容易失控。

这么多年下来,姚家洼就谨守着这样的规矩,拮据度日,却绝不离乡。

……

程煜接着往下看。

祸事最终还是来了。

哪怕姚家洼的村民在族长的带领下,已经尽可能的守法,甚至做出了宁愿村民只吃七分饱也不让他们离乡打工赚钱这种有悖人情的限制,但总还是有人把主意打到了他们的头上。

而且,这个祸事,就出在张姨家里。

张姨的儿子前不久结了婚,由于张姨在杜家收入颇丰,她儿子的小饭馆生意也着实红火,家境显然是村里最好的。即便是张姨的丈夫姚大宏时不时的还接济一下家里发生变故的同族,也依旧是村里经济条件最好的。

凭着张姨的收入,以及她儿子的小饭馆,家里翻修了房子,又买了车,十里八乡的就有人开始张罗给他介绍媳妇儿。

当初看到那个姑娘的时候,一家人都很满意,那姑娘是个大学生,在县里工作,人长的也漂亮,只不过是个大一的时候父母双亡,大学毕业还欠了不少助学贷款。

两人认识之后,感情很快升温,由于女孩子家里没有长辈,这婚事定的也就比较随意。

姑娘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她的助学贷款还差一万多,得让张姨的儿子帮着还上。

随后就是程煜也知道的婚礼,那也是办的风风光光的,在整个乡里,乃至在县里那都算的上是风光大娶了。

而就在前不久,张姨家的小饭馆里,却突然来了一帮人,他们宣称是张姨儿媳妇的亲戚,一开始的借口是张姨的儿媳妇父母死之前找他们借了不少钱,现在要让张姨家里给还上。

对此,张姨的儿媳妇一会儿说有这回事,一会儿又说没这回事,报了警,警察来了也不好使,人家也没做什么,就只是坐在小饭馆里,只说不还钱他们就在这里吃饭,警察来了呵斥他们,他们却又把饭钱结了,这让警察也是无可奈何。

最关键就是张姨儿媳妇的态度,她的反复翻供,导致警察也没办法处理,于是只能警告对方别闹事,离开了。

一来二去,派出所也不太愿意管这事儿了。

连续两次报警,都只是来了个辅警,那伙人知道时机差不多了。

他们其中领头的那个,直言要找张姨的丈夫姚大宏谈一谈。

躲是躲不过去的,儿媳妇甚至有了身孕,姚大宏硬着头皮,跟对方坐下来。

可是,对方的第一句话,就让姚大宏感到大事不妙。

当时,所有人都离开了,包括张姨的儿子和儿媳妇,小饭馆里只剩下了姚大宏和对方领头的人。

姚大宏刚想说点儿什么,对方却突然单腿跪在了他的面前,拱手喊了一声:“属下拜见天官。”

(本章完)

喜欢抠神请大家收藏:(xiakezw)抠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