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入侵三国带上我 > 第六十九章 诸葛亮的选择(为老胡加更)

之后上有朝廷任命,下有蔡家配合,才最终坐稳了刺史位置。

而刘表的崛起过程,其实也是蔡家的崛起过程,这一点,只从当初只是荆州二流世家的蔡家,最终成为荆州第一世家,便可见一斑。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因为刘表手中无人,所以只能用蔡家的人,这导致刘表的所有力量,都是在蔡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就连绝对嫡系的鹰扬军中,也有不少蔡家的人。

这也是刘表刚才不得不同意鹰扬军前往江夏的缘故,没有蔡家支持,他根本无法完全指挥鹰扬军!

同时,这也是蔡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刘表的原因。

但刘琮不一样,从武陵传来的消息令他心惊,短短时间,刘琮已然文武齐备,初具势力了。

拥有自身班底的刘琮若是登上刺史位,那与当初的刘表是截然不同的。

那是真正的乾纲独断,政由己出!

到时已然将刘琮得罪死的他哪里还有活路?

说到底,他此时只有两条路。

要么刘琮登上刺史之位,他死。要么刘琮登不上刺史之位,他活!

蝼蚁尚且贪生,他当然也想活,所以他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

白鹿学院,一个后世响当当的名号。

后世常言,汉末有三大学院,国子监,颍川学院,白鹿学院。

国子监建光武帝刘秀年间,是东汉人才培养基地,一度兴盛至极,数万太学生联手,甚至可以影响朝政。

不过随着汉末党锢之祸,是国子监受到极大打压,待到董卓进京,甚至直接被取缔了。

曹操迎汉帝之后,重建国子监,但此时的国子监已经名不副实,主要以收集寒门子弟为主,是曹操用以制衡日益强大的颍川学院的手段。

颍川学院,最初是荀家私学,后随着荀家发展,渐渐成为北方名校,北方各大世家多派弟子前往求学。

曹操进颍川后,荀家携颍川学院投奔曹操,为曹操带来大量人才,奠定了曹操初期的治政基础。

后来曹操能够在官渡击败袁绍,颍川学院功不可没。

但随着曹操势力扩张,颍川学院的实力、影响力也在飞速扩张,官渡之战前,甚至一度把持曹魏势力朝政,为首者荀彧的势力,便是曹操都难以对抗。

之后曹操重建国子监,收容寒门子弟对抗颍川学院,借诸子夺嫡之战,逼死荀彧,这才遏制住颍川学院的势力。

相比前两个学院,白鹿学院的发展要更晚。

因为三国时代到来之前,南方发展一直不如北方,所以白鹿书院虽然在南方颇有名气,但一向不如北方世家大族之眼。

直到刘表任荆州刺史,大力发展教育,这才令白鹿学院得到飞速发展。

又因为北方连年战乱,大量士人躲避战乱南迁,进入白鹿学院避祸。

这令白鹿学院集合了相当一批优秀人才,如诸葛亮、庞统、徐庶、周瑜、鲁肃等,都曾是白鹿学院的弟子。

只可惜,刘表虽能集才,却不能用才,白鹿学院中寒门弟子他看不上,世家子弟又看不上他。

这导致他只能使用一些二流人才,真正的顶尖人才,投奔他的寥寥无几。

反倒是孙策开拓江东,先有周瑜支持,后有鲁肃等人加盟,带走了白鹿学院相当一批人才。

刘表听说这事后,气的差点吐血,有心下令,白鹿学院弟子,只能在荆州出仕,违令者斩。

后经蒯越劝谏,乃作罢,不过却加强了对白鹿学院的管教,至少白鹿学院的弟子,现在去投靠江东很难了。

白鹿学院山长室。

司马徽正在苦口婆心的劝谏,作为刘表任命的白鹿学院山长,司马徽自然心向刘表,一直以来,都劝学院弟子,在荆州出仕。

只可惜,顶级人才大多心智坚毅,实非他所能动摇。

他费尽心力,也只能影响一些二流弟子罢了。

不过尽管如此,在其位谋其政,他还是要努力为刘表挽留每一位人才。

“孔明,真的不再想想?那刘备虽有贤名,麾下也颇有几员大将,但终究只是无根之辈,哪里及得上刘荆州兵多粮足?

以往你认为刺史大人年事已高,锐气不足,两位公子又才略平平,难堪大用,有心离去我不怪你。

但如今二公子刘琮,亲入武陵,不避艰险,披坚持锐,屡克南蛮,英武之气惯于天地,行于宇内,人所共知。

有子如此,何愁刺史大业荒废?孔明你有天纵之才,正应寻英主投靠,方能成就伟业,不枉此生,如今怎能舍真龙而投蚯蚓,自甘堕落啊!”

立于司马徽对面,是一文士,羽扇纶巾,白衣胜雪,一双眼睛深邃无比,放佛有无尽星河在其中流转,正是诸葛亮。

“山长不必多说了,二公子果然英武,然而道为本,法为用,唯有大道直行,方能抵达巅峰。若是从一开始道就选错了,纵然法再强,便如当年项羽武力通天,有战神之威,又能如何?神通终不及天数!”诸葛亮沉默片刻,缓缓说道。

司马徽脸色一变,沉声道:“孔明此言差矣,二公子抵御南蛮,屡获胜绩,治理武陵,短短一月,已有欣欣向荣之象,何言错道?”

“哈哈,山长何必欺我?须知二公子身份关键,此时关注他的,可不止山长一人啊!”诸葛亮笑道。

司马徽道:“孔明既时常关注二公子,当知我所言非虚,二公子文治武功,皆是一时之选,日后继承大统,三兴汉室绝非没有希望,孔明以为如何?”

“三兴汉室……”

诸葛亮叹了口气,道:“对二公子的文治武功,亮自是佩服的,但还是那句话,大道直行,才能达到终点,若从一开始道就错了,纵然能力再强,也只是跑的越远而已。

先前二公子断然斩杀武陵十三县令,我虽有所察觉,但还曾多想,毕竟二公子年纪太小,亮实在想不到他会有如此远虑,只以为他是想趁机夺权而已。

但这些时日,武陵新政逐渐出台,百姓分田、发展教育、提升信仰、扩充军备,环环相扣,令人心惊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