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望族权后 > 第885章 气象

望族权后 第885章 气象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5 23:17: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转眼一年过去。

这一年的上元节,晋阳城中也是十里彩灯热闹非凡,十一娘登上晋王府的灯楼,眺望着底下一片五光十色人头涌动,恍然又如身临长安城,只她的心情,总比旧时更多一分豪情与飞扬。

因为大周的国都佳节纵然繁闹,她也无非只是芸芸众生之一的看客,怎比得今时今日,晋阳城里之所以一片欢娱喜庆,与她息息相关。

这一年,其实过得并不平静顺坦。

毛维虽然看似偃旗息鼓,但自然不会当真无欲无求,连连败退似乎让他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了蜀王将来的崛起,越发对谋士郭居安言听计从,行事竟然谨慎起来,不再与晋王一系针锋相对,如一条蛰伏草丛的毒蛇,阴冷的眼睛仍然紧盯猎物,等待着时机合适时,致命一击。

十一娘不敢放松警惕,毛维党的每一个动作她都要关注分析防范未然,却偏偏不能揪出这条毒蛇斩除祸根,同时,她还必须时时关注庙堂之上的风云变幻,她已经远离两年,七百时日过去,决不能让徐修能、谢莹之辈抓住任何机会,挑唆离间韦太后对她的“信重”。

可有些明知大有风险的事,她仍然要暗中施为。

越来越多流民投奔晋阳,于是太原百姓渐渐知道了普天之下,除太原之外,似乎并没有能让平民百姓安居的乐土,那些关于太后仁爱慈悲的谎言渐渐维持不下去,这个已然腐朽的朝堂,崩坏的统治,终于开始暴露那丑陋的根系,市坊之间,有议论滋生。

总结为一句断言——若非晋王妃,太原早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十一娘知道这样的局面并不利于晋王大业,可是她无能扭转,因为她不能只图自保便无视百姓之苦,看着他们挣扎于饥寒交迫,看着他们千里来投,却绝望的死在异地他乡,魂魄难归故里。

她只好尽可能的掩饰,不让政敌抓住把柄攻讦,却无比清楚长此以往,韦海池必然会忌惮民心所向的晋王妃。

而一年之前,虽然潘辽联军气势汹汹进攻,却因萧延达这一主将之误,导致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可这样的打击到底不能动摇潘博与北辽的根基,当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战争的号角再一次吹响,北辽萧皇后倾尽所能,为萧氏诸将再一次争取到将功补过的机会,数十万大军这回没有主攻苇泽关,而是针对更易突破的云州展开猛攻,战况一度紧急。

每一回随着战报抵达,晋阳城中几乎都会响起军属的哀伤哭嚎,因为他们的儿郎战死沙场,而十一娘能做的事情,也只有施以钱银抚恤。

偏偏这一年,河东道遭遇旱情,虽不至于颗粒无收,百姓们非但不能上交赋税,甚至还要依靠官府放粮,才不至于路有饿殍,十一娘固然有所准备,保证太原、云州百姓温饱不难,可是被旱情影响者并非这两座城池,而是整个河东道!

又逢剑南、岭南洪涝,导致粮价攀升,让十一娘发动商贾购运粮粟的计划无比艰难。

好在是因她上谏,太后终于同意取消太原宵禁制度,这无疑刺激了晋阳城中商事发展,就算十一娘决意提高商税,也不减商贾热情,种种险难关头,到底还是捉襟见肘地应付过去。

这一年粮食欠收,太原百姓非但没有忍饥挨饿,因为商事的发展,提供了百姓们耕作之外,有更多途径养家活口,居然有不少原本深陷于生存之苦的贫民,得到丰衣足食的安定。

又因之前,十一娘早早未雨绸缪,通过留守朝堂的贺湛,将不少有志之士“安插”河东道诸地,在这一批官员的影响下,太原府以外,许多州官县令也转变了想法,固然他们不是真正考虑民生疾苦,注重的仍是政绩仕途,别管目的如何,总之有所改进,面临战火威胁,以及天灾险难,河东道可谓众志成城挺过一年。

这无比艰辛的一年,绝大多数百姓却均未感觉苦难,所以当承德六年的上元佳节,晋阳城中才会营造出这么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

十一娘看着灯楼底下,随着一阵鼓乐齐奏,喜钱如雨向欢聚的人群撒落,千万双手臂高举,百姓们欢呼的声音甚至掩盖了琴乐笙箫,那些高仰的喜悦的面孔,让她的心情前所未有的晴朗。

没有发生一哄而上争抢的局面,如今晋阳城的百姓,再也不是衣食无依,他们聚集在这里——内城安宁门外,王府豪贵灯楼排列之处,今夜晋阳城最最繁华的地方,不是为了争抢官府散发的喜钱好给老弱家眷换来一餐饱食,而只是为了沾沾喜庆乐趣而已。

十一娘想起贺湛予她的密书——当知前线危急,太原府却大开宵禁,短短时日,市坊不少酒肆歌坊新设,贵族豪商通宵达旦玩乐,就连平民百姓,甚至也有不少踏歌夜游,谢莹在太后跟前,用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忧虑沉痛的心情。

她不由牵起一抹讥嘲的笑容。

谢莹许久没有“吟诗作赋”了,看似随手拈来这一句,的确可为敲醒大周统治的警钟!

只不过谢莹却并非真正忧国忧民,而太原府虽然面临战火威胁,看似耽迷玩乐的亡国之象,实际上却让万千不得授田的贫苦百姓找到了养家活口的途径,不少酒肆因为营业至夜深,仍然宾客满坐,不得不聘请更多的雇工,官府又没有轻疏管理约束,商贾们不敢苛扣薪资,而豪贵们通宵达旦的饮乐,带动又岂止酒肆妓家生意?

比如那些跟随豪贵子弟的侍从,他们不可能与家主一同饮宴,于是酒肆之外,大道两旁,各色临时张设的摊档便不愁顾客,而这些小商贩,多数都为原本家无田产的贫民,只是投入极少本金,只要不怕辛劳,将来也能保证养家活口。

做为整个大周,唯一开放宵禁的州府,晋阳城更是吸引了不少商贾注目,甚至有不少游历的士人,也来大开眼界。

十一娘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平民得以丰衣足食,他们本身也能成为商肆顾客,其实现下便已初见端倪。

比如因为赋税减轻,城郊那些农户,如今再无衣食之忧,当冬季来临,再也不会成群结队入晋阳城乞讨,因为摊贩增多,官府平抑物价,甚至还会教授摊贩茶点、羹汤等膳食烹制方法,只需十钱,往往便能满足口腹之欲,于是那些生活日渐丰足的农户,在农闲时候,竟也有乐趣资本入城闲逛,看一番市井繁华,品尝过去不敢奢想的“美食佳肴”。

“老汉活了七十岁,总算是在闭眼之前,领受投胎为人之乐。”

——这是有回十一娘“微服私访”,在明榷坊内的一处小摊档,亲眼目睹一个带着曾孙入城游玩的老者心满意足的感叹,老人家虽说须发染霜,脸面手掌尽布岁月与劳作造成的皴裂,可说这话时,却是喜悦难捺。

老汉的话引起的是一片赞同。

“可不是,从前如我们这些人,哪里想过有朝一日还能坐在晋阳城中胡侃闲扯,享受别人侍候,就说这碗冷淘,虽说只值两、三文,那也不是咱们这类人日常能够花销。”

“花销?谁若白给我三文,让我叫他声爹我都愿意!”

“那时真想着,这做人有何趣味,还不如做猪狗,临死前至少可以吃饱。”

“我那闺女,因从前养活不了,早早卖充了仆役,说她主家养那玩犬,日日竟然还能吃上参葺,跟着一堆仆婢侍候呢,咱们这些人,便是想当猪狗,怕也没那等福气!”

“这话可是胡侃了,你闺女既然已经卖作奴婢,哪还能拿主家之事与你闲扯。”

“我可不是胡侃!原是赋税过重,实在不能煎熬,狠心卖了女儿才有钱带着家人逃亡,听说太原府实行新政,鼓励流民返乡,这才又拖家带口回来,虽然田地已经不能拿回来,我父子两个却有幸成了窑工,一年下来,有了积蓄,吃住不愁,便牵挂起女儿来,废尽心思打听得女儿卖去哪家,多得有尹明府斡旋,为女儿赎了身,如今也算一家团聚。”

于是原本素不相识的食客,又是一片感慨与为他人庆幸。

十一娘记得自己当时忽然眼中酸涩,几乎想要落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