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望族权后 > 第758章 王妃很烦躁

望族权后 第758章 王妃很烦躁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5 23:17: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十一娘当然不能预见她已经成为千里之外的长安,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物,这时她正忙得焦头烂额,广设官窑的诏令已经下达,重建云州事宜也需提前筹备,越来越多的贫苦百姓等待救济,答应的军属补恤还没有一一实现,新政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民意基础,具体规则仍在商榷制定,明空仍然隐而未发,外患却又迫在眉睫。

因为具贺烨派遣的探子回报,潘博已经说服北辽,增兵四十万,准备从云州、苇泽关两处进逼晋朔。

大战一触即发,贺烨甚至筹备着“金蝉脱壳”,要亲临苇泽关率军迎战,然而正在这时,诸多姬妾又抵达晋阳,晋王府的耳目骤然境多,一言一行都要格外小心翼翼。

故而这日,十一娘听说有个什么祝二娘的仆婢匍匐门前为主申冤时,可谓烦不胜烦。

“碧奴,你去处理。”十一娘简简单单一句交待,并没有更多的告诫。

小半时辰后,碧奴面无人色回来:“王妃,婢子有罪,竟然,眼睁睁看那仆婢用银簪自刺身亡。”

十一娘眼睛都没抬:“禀知太原官衙,就说这人在王府门前寻死,让官衙理断。”

阿禄大是疑惑:“王妃……如此处措,岂非会引起流言蜚语?”

“幕后之人,无非便是用流言蜚语威胁,我若一直忙于辟谣,今后便难得清闲,不理了,便等着对方发难,我再还以厉害,也好让众人彻底明白,什么叫做狂妄嚣张。”十一娘冷冷说道。

便连阿禄都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而诸位姬妾,尽都听说了这件“大案”,议论纷纷。

元媵人“拔得头筹”首先成为儆猴那只“杀鸡”,此时虽然对晋王妃怨恨不已,却也明白了相差悬殊的地位,打定主意坚持傲骨,却不敢再挑衅生事,对于婢女自刺事件,知若未闻。

齐媵人却极感兴趣:“祝二娘是什么人?受了什么冤屈,那婢女才不惜死告?刚入太原,便听得丁梧亮一案,听说都是王妃安排得当,才使得水落石出,这祝二娘莫非也是诬告吧,否则王妃也不会置之不理,对了,甄七郎那案究竟如何,薛少尹究竟有没审断,若是没审,说不定我也有听审机会。”

得到的答案却让她大觉沮丧:“祝二娘有什么冤屈奴婢没能打听清楚,甄七郎一案却已经审理分明,唐迁确为污告,业已认罪,不过这案子并没有公审,是以详情并不清楚。”

谢媵人并没有过问这些琐事,只是说道:“太原局势果然险峻,短短数月之间,便有这多事情发生,也多得王妃才智过人,换作旁人,只怕已经是手忙脚乱。”

任媵人关注点与众不同:“丁梧亮一案,大王竟甘被王妃驱使,固然有太后懿旨拘束,王妃手段也不容小觑,短短数月,她竟然能让大王心悦诚服,正妃之位,想必已经稳若磐石,太后眼光果然独到,晋王妃……不好对付。”

唯一的孺人秦霁,占着先天优势,了解的内情果然更加详细,这时暗暗分析:太原四姓中,孟、甄两姓已然投诚,太原柳虽然暧昧,择定毛维的机率不大,唯有太原祝,公然拒绝了柳在湄的宴请,然而这回闹事之人偏偏就是祝氏仆婢……祝二娘身受继母苛虐,固然身后有晋阳陈挑唆,柳在湄若是聪明,也不该对此事不闻不问,导致一个婢女在王府门前自尽,必然会授以毛维党把柄,此事,还是要提醒一声殿下,早做防范,莫因柳在湄一时冲动,而输于主动。

莫说秦霁,便连碧奴都忐忑难安,因为今日之事,也实在让她防不胜防。

祝家那婢女,跪求门外,直诉主母刘氏苛虐其主祝二娘,威逼祝二娘改嫁,以致祝二娘自劓抗争,王妃不愿接见,让碧奴前往处理,碧奴刚说一句此处并非官衙,那婢女立即反驳,称王妃曾经公告检举不法,甚至允同平民来晋王府告状,碧奴再说一句奴告主当受杖责,故王府不能接受告状,那奴婢便摸出根簪子来,哭喊一句:“婢子自知不应告主,断无生机,可我家二娘的确可怜,还望王妃主持公道。”

毫不犹豫便将簪子刺入胸膛,纵然有两位医官抢救,到底是让那婢子死了。

碧奴因为知道祝二娘的事件真相,并不可怜那婢子,但眼看着王府门前闹出人命,当然会愧疚处理不当,辜负王妃信任。

十一娘却安慰她:“有人一心求死,你怎能阻挠?再者奴婢告主,本应挨杖责,你那番话,也是合情合法,并无过错,唯一疏忽则是,下次处理类似事务,别忘了带上艾绿,让人死也死得远点,以免晦气。”

不是十一娘没有同情心,而是甄夫人已经跟她说起过这祝二娘的事迹,也确然不能引起十一娘些微恻隐。

这倒不是说祝二娘大奸大恶,相反,她的遭遇,其实不无可怜之处。

祝二娘之母,正是陈百加的胞姐,当年晋阳陈与太原祝联姻,虽是以嫡宗女嫁予嫡系子,这门婚事也甚得晋阳陈庆幸,无奈陈氏红颜薄命,生下祝二娘后便病逝,其夫祝济当时刚刚及冠,必然会另娶,晋阳陈便提出续弦仍为本家女,可嫡女已无合适者,唯有一个庶女尚且待嫁闺中,祝家当然不会认同,祝济便另娶了刘氏。

又说这刘氏,原为祝济姨妹,当年祝济之母看好者本就是她,无奈丈夫反对,才让儿子娶子陈氏,刘氏后来也定了亲,未嫁,丈夫便一病呜呼,她与祝济原为青梅竹马,是以陈氏病逝后,顺理成章便再续前缘。

太原祝为四姓之一,门楣原就比晋阳陈高出几个等级,便是续弦,也不可能娶陈家庶女,又有祝济母鼎力支持,这门婚事终究没如陈家所愿,陈伏骥当年虽觉不甘,倒也不存愤慨,只不过陈郡君却因而怨恨祝家,又看不惯刘氏“改嫁”——在陈氏女以为,不管有没有洞房花烛,只要定亲,未婚夫病逝,女子都应遵循贞烈的准则,就算没有殉夫,也该终生守节。

是以祝二娘年龄尚幼,便被姑外祖母屡常接去太原柳长住,亲自教导。

祝二娘从而学了一肚子“贞烈贤德”,然而又没有深入骨髓,不懂得何为孝道,见父亲与刘氏夫妻和谐,为亡母大感不愤,闺阁时候,就常与刘氏针锋相对,故而引来了祝济的不满,对她施以呵斥。

陈郡君大为不满,认为祝济是被刘氏挑唆,苛虐嫡女,因祝二娘的婚事,两家便险些没有闹翻,后来还是太原祝妥协,让祝二娘听从外家安排,与晋阳俞联姻。

可惜祝二娘出嫁不及三年,未得子嗣,俞郎君便也因病过世,因闻俞母不容二娘,还是刘氏提出让二娘大归,那时二娘方值二九年华,青春正好,依据大周俗例,自然是要改嫁的,刘氏竭尽心思为二娘寻了一门姻缘,男子也是世族子弟,门楣堪比晋阳陈,并且未婚,不过因为不谙诗词,故没有打算取进士科,一门心思要考明经,应试两次,却没取中,但依然不失上进,与二娘同岁,年貌相当,这门姻缘也说不上委屈。

不过是与祝二娘提了一提,没想到她便割了鼻子反抗,倒把刘氏吓得不轻,再兼陈家不依不饶,以此要胁祝济休妻,两家彻底闹翻,但因为祝家势大,陈家到底还存顾忌,此事并没有闹得街知巷闻,但如甄夫人这样的亲朋,却是晓得详细的,早便告诉了晋王妃。

在晋王妃的感观里,祝二娘就当“活该”二字,幼年丧母固然可怜,可却并未受到任何苛虐,一味相信陈家的挑拨,事非不分,自伤体肤,对自己都能下狠手,也难怪可以逼迫忠婢代为告状不惜簪刺自尽。

纵然太原祝没有向晋王府示诚,并且有意疏远,晋王妃也不可能被陈郡君利用,理会祝二娘这么一个糊涂人。

晋王妃相当“嚣张”:“对外宣告,晋王府虽然接受告状,但要是有人以死相逼,那么死了也白死,死者并非个个值得可怜,比如这祝氏仆,既无罪证确凿,晋王府并不会接受告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