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望族权后 > 第669章 太谷行

望族权后 第669章 太谷行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5 23:17: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始建于西汉的太谷县,距离晋阳城百余里远,虽是太原府辖下十四县之一,可因为几大豪族发祥之地,地位自也不容小觑,县城之中,如今尚有罗、蒋等豪族世居,故而城中繁华盛景,倒也不输晋阳城多少。

晋朔官民,当然无人不知太谷,不过晋王对这个地方的熟悉度,却远远不及苇泽关内的广阳,他之所以心急着要来此地巡察,多少有些机缘巧合,主要原因还并非因为太谷令表现出来的投诚之意,而是因为太谷辖区内,位于白鸡岭上名为明德的寺庙。

明德寺在大周诸多寺观中,原本籍籍无名,虽说这三、两年来香火旺盛,致使晋朔境内的信徒无人不知,又因寺内一片梅林开得也比许多山寺茂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至寺里游玩,可还没有如雷贯耳到举国皆知的地步,晋王从前远在长安,论来也不应知晓此座山寺。

却是不久前,苇泽关告捷之后,裴子建又暗暗潜往营州,偶然在安东王某位信臣口中,听说了太谷明德寺几字,子建怀疑明德寺中有潘博安插的间佃,当然会禀知贺烨,这才引起了他的警觉。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明德寺现任住持法名明空,从前是云游僧,最初来处已不可考,五年前游方至晋朔,因其佛法修为对老住持极大触动,被老住持苦口婆心留在了明德寺,后老住持坐化,便授明空为住持,明德寺便是在明空住持的带领下,香火逐渐旺盛起来,而明德寺之所以有此盛名,当然离不开前后两任太谷令的大力推崇。

无论贺烨,抑或十一娘,手底下那些探子可都不是佛门信徒,故而无法探明明空的佛法究竟是否高深,不过这几年来,明德寺广施粮粟药经,惠及不少贫苦,甚至还将寺中粮栗充援军需,当地官府给予推崇倒也不存蹊跷。

就更不说寺中僧人有任何劣迹了。

表面上看来毫无可疑之处,但这寺庙的名字却偏偏被潘博信臣提起,据裴子建说,那信臣正是负责潘部佃作探子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可裴子建却不能再套那信臣的话,否则必然会引起怀疑。

又说这明德寺,距离太谷县城还有六、七十里,因此晋王与十一娘赶到县城后,并没有立即“礼佛”,而是在城中一处客栈住了两日,好好逛了一遍县城,到第三日大早,才优哉游哉地出城前往。

不似上回往广阳,晋王这一回出行并没有瞒人耳目的意思,不曾任何乔装易容,大大方方从晋阳出发,这也是有意为之,存心要惊动毛维,只是到了太谷之后,虽说出示了晋王的凭信,却没有入住官驿,更加不曾知会太谷令,他们在县城住了两日之久,倒也没有县衙官员上门滋扰。

只是这日往明德寺,却将扈氏及碧奴等随从都留在了客栈,仅只带着纠缠不休的艾绿丫头,一行只有三人,出城之后,有意一阵快马疾行摆脱追踪,离城二十里后,方才放缓马速。

三匹坐骑虽然神骏,然而晋王与王妃都是爱马之人,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绝不舍得让马儿长时间疾行,再是神骏的坐驾,寻常也是圈养着的,长途奔驰自然会造成马儿疲累,所以这六、七十里路程,竟然走了近两个时辰。

“咱们身后,一直有盯梢。”估摸着明德寺已经不远,贺烨退鞍下马,装作要去前头庄子寻人打听方向,却小声告诉十一娘:“不要回头。”

“是否从晋阳跟来那些探子?”十一娘问。

这两日在太谷县游玩时,身后都有盯梢,故而十一娘认为并不足以确定这些探子是太谷令安排。

“又不能逮住一个严刑逼供,我也拿不准这些探子是谁指使。”贺烨微微蹙着眉头,看上去似乎有些不耐烦周遭冷清无趣的景致。

“入城时,殿下出示了凭信,太谷令却装作一无所知,要么便是圆滑过头,料到咱们是私访,故而不想施以妨碍,要么便是作贼心虚,生怕引起咱们疑心,可看太谷令当着毛维面前,公然支持新政之作风,似乎也不像世故之人。”十一娘猜测道:“是以,我倒是更加偏向后者。”

“总之,待咱们真去了明德寺,说不定便能引蛇出洞。”贺烨眼睛里恍过一道冷芒:“太谷令若是毛维党,如此推崇明德寺必然不是因为明空这僧人惠及贫苦,那么他与明空之间,必有勾联,要是太谷令光明磊落,便不会在意咱们此行目的。”

“是,且看咱们离开后,太谷令会否与这明空私会即可。”十一娘显然也甚赞同贺烨这一招引蛇出洞的计谋。

说话间,便要转去通往田庄村居的土路,却见前面十好几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之人,有男有女,年龄最大的那位,已是满头银发,伛偻蹒跚,跓着根枯杖,一步一喘,而年龄最小的,尚且还在襁褓,被个瘦骨嶙峋的女人抱着,也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饥饿,哇哇大哭,声音却是已经带着几分嘶哑。

还有好几个壮年男人,有的抱着三、五岁大的孩童,有的手里拿着豁了口的陶钵,竟然像是一群乞丐。

莫说在晋阳城,便是在国都长安,乞丐这类群体也不鲜见,十一娘虽说不会觉得震诧,但未免动了恻隐之心,便有意施舍些铜钱给他们,便拉了艾绿往前快走几步——钱袋子可在这丫头身上。

然而他们还未赶上那十余人,便听身后一个男子在喊话:“可是南老丈?”

满头白发的老人有些艰难地转过身来,十一娘也向身后看去。

却是一行七、八骑,打头那位郎君,约二十出头,锦衣华服,面若冠玉,一双眉梢高高扬起,看上去文质彬彬,腰间却悬有一把长刀,又不像是个普通士人。

那男子似乎也格外注意晋王这一行三人,有些矝傲又带着狐疑的目光依次从三人面容上扫过,当见老人迎了上前,他才快步过去,和气的笑容自然而然挂上唇角,虚扶了忙要行礼的老人一把,竟一点不在意老人身上又脏又破的衣着。

“罗郎君这是从家中回庄上?”十一娘听那老人问。

“正是,南老丈这是又去乞讨了么?”

老人长叹一声:“也是没了其余法子。”

“我回家之前,还特意叮嘱了家人,送些米粮去村子里,难道是家人疏忽了不成?”男子沉下脸来。

“不,不是。”老人慌忙解释:“只不过村子里这么多人,总不能一直指望郎君施以口粮,也是趁着新岁,一时又不需春耕,老儿便寻思着,大户们会好心施予残羹冷饭,也好过在家坐吃山空。”

男子听了这话,脸上神色更加凝重,又看了一眼跟着老人行乞那些人,问道:“怎么不见南三哥?”

“老三媳妇小年夜时生产,家中也离不开人,老三这回便没有同去。”说到这里,老人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似乎掠过悲痛之色,昏浊的眼底也涌现几分泪意,却像是痛下决断般,招呼了身后一个七、八岁大的男童过来:“罗郎君,老儿这长孙虽然粗笨,到底还能干些粗活,罗郎君行行好,便买去当作奴仆使唤吧。”

却有一男一女急了,女人的眼泪一下子便流了出来,男人急唤一声:“阿父!”

老人重重一喝:“老三刚刚添丁,老二那一儿一女又病着,还不知能否挨过这一冬,大郎便是跟着咱们,也是挨苦受累之命,罗郎君是好人,大郎就算卖身为奴,将来至少衣食无忧。”

那男人便说不出求情的话来,握着拳头转过身去。

“老丈家里遇见难处,只要说告一声,不必如此,大郎可是老丈长孙。”锦衣男子更加不忍。

“郎君多回施舍钱粮,老儿已经无地自容,不敢再白受郎君恩惠,再者……听说太原府要推行新政,增兵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说不定老三也要去战场,家中又少一个劳力,收成更加指望不上,大郎在家,说不定连饱饭都难得一口,再要有个三灾六病,怕是难逃夭折,郎君也不用给老儿买身钱,只望能给大郎温饱,对老儿一家,便是恩重如山。”

说完便让那孩子跪在地上磕头,就要认华服青年为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