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望族权后 > 第1371章 宣谕

望族权后 第1371章 宣谕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5 23:17: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望日朝会的前夕,雷仰棣应同安之邀,他们已经相识日久,不算生疏了,但直到这日,当夜深人静,同安自饮似乎已经半醉,才向他说起曾经的艰辛,公主声泪俱下地倾诉看似引人羡慕的背后,多么无助多么寂独,遭受多少冷眼与多少疏远,她曾经也心怀期望,以为尹绅才是她苦苦寻求的归宿,但一切无非镜花水月,是公主单方面的自作多情。

“我便是如此荒唐可笑,只要别人给予一点温情,我都会倍加珍视,我不敢怀疑其实这些都是敷衍而已,因为我无法正视自己一无是处,为什么我对于世间所有人,都是可有可无,生父怨恨我,祖母鄙夷我,叔父也将我视为次要,我生存还是死去,没有任何一人在意,我究竟做错了什么,才会落到这番田地?”

月色下的女子,有灯火无法照抚的苍白,那玉盏也映透得指尖大为清冷,雷仰棣那颗本就柔软的心脏,此时越觉隐痛,他是看惯子女子的恣意的,无法想象世上最应恣意的公主,生活得如此孤寂无助,克制的酒意便直袭头脑,膝跪着,却大胆地,第一次对高高在上的公主,献出他犹豫已久的怀抱,他想做为这个弱女子的支撑,为她撑起一方不算广阔,但尚称温情的天地,但雷仰棣当然没有想到,这个弱女子接下来会有怎样的要求。

无论如何,时光总会推移,对于许多人而言都是漫长的一夜,不会因此停驻,黎明依时来临,复兴四年的六月,望日朝会没有因为忐忑抑或期盼的人心便取消,当晨钟自丹凤门上的楼厥撞响,一声声次第传击,响彻整座大周的都城,一座座坊门顺序开启,东方那片丹霞深艳,有旭日灼灼移升。

而此时的市坊间,也渐渐有民众察觉蹊跷,他们也许是在酒肆里,听见那些士子们的议论而起疑,也许是家中上了年纪的老者,凭着本能而感知的微妙,总之就连布衣百姓,也逐渐开始忐忑不安的议论。

捷报宣告已久,天子也已回京,可庆贺西疆之战大胜的盛典却迟迟未有消息,这可是御驾亲征,按理当圣上回京时,朝廷便会宣之于众,发动百姓夹道相迎,但天子回京竟悄无声息,若非是仪仗自通化门驶入,惊动了路人,竟无人知悉此件大事,情形也太过诡异。

便有人想到胜州一战,虽说获捷,但那些顽强的突厥军却连损燕国公部多员大将,就连燕国公也因长子战亡,急痛攻心使病情恶化而不治,莫不是这回虽也获胜,但圣上却也身受重伤吧?!

百姓们实在不敢再往更坏的结果猜测,他们好不容易才盼得战争结束,即将迎来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可不希望已经在望的平静美满,再生任何波折。

他们是当真敬爱着贺烨这个天子,因为是贺烨收复长安,才让他们免于被异族欺凌奴役;税制改革,推行的新法不仅让一部分农人终于获得充足的分田,且减轻了赋税,他们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土地逐渐被豪贵侵吞,沦为佃户,终年劳作却衣食无继;法制革新主要是针对打击贪官污吏,许多人的冤屈得以申昭,且也不用再担心豪贵胆敢仗势欺人。

他们相信即将迎来太平盛世,人命不再贱如草芥,任由踩踏,可他们也明白,万一天子有任何不测,谁也不敢担保善政会不会被新的执政人逐渐废除,在帝制的时代,一个开明贤德的君主,对于平民百姓太重要了,他们当真期望当今天子能如众人颂愿一般,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对于朝臣官员而言,自然要比平民百姓更加敏感。

杜渐知在上朝途中,便忍不住与陶葆仪等窃窃私语:“圣上既已回京,怎能秘而不宣,仍由皇后辅政?今日朝会,圣上若再不出面,我等应当谏问。”

陶葆仪虽说在贺湛、宇文盛几大事件上,坚定不移地支持皇后,但他从没有改变立场,仍然是忠心不二的正统系,是以这回竟也赞同杜渐知的提议,认为天子既已回京,理当召见群臣执掌政权,皇后也当然应该退居后宫,且天子回京一事直到此时仍然秘而不宣,不仅朝堂之上,便连市坊之间,亦皆人心惶惶。

为了稳定局势,为了江山社稷,也确然应该当堂谏问,无论发生何等变故,皇后至少应当对政事堂官员明示,否则只怕又会发生后宫擅国,导致天下大乱。

眼看已经战灭突厥,改制初见成效,一切正向欣欣向荣发展,做为忠臣良士,他决不允许再有逆乱发生。

而有如柳信宜、贺湛等后系臣公,以及宇文盛、阮岭诸多天子近臣,这日的神情也十分凝重,他们并没交头接耳,自然也置之不理诸多官员转弯抹角的打问,越发显得高深莫测,且相比绝大多数朝臣,的确知悉更多机密。

任知故不由与徐修能对视一眼——

此段时间,两人来往逐渐频繁,且任知故还从侄女任瑶光口中,得知太后已经部署弑君之行,而种种迹象,无疑显明太后已然奸计得逞,否则天子倘若安然无事,大无必要故弄玄虚。

天子难道当真已经驾崩了?当日从通化门驶入的舆车,说不定带回来的便是天子遗体,皇后秘不发丧,一定是想要继续弄权,可这回,就连陶葆仪等等,也不会坐视皇后得逞。

倘若天子驾崩,太子即位,也当由重臣及宗室辅政!

皇后心知肚明难以得获满朝文武心悦诚服,只有利用武力慑服。

不知太后是否准备妥当,把握时机绝地反击。

冯继峥此时也从徐修能的口中,得知太后竟然谋刺天子的消息,他的心情,相比其余便更加复杂。

他当然不希望皇后擅国,但同样不愿纵容太后东山复起,军国大政本不应由女流之辈垄控,而理当由重臣辅治,不过国有储君,且为天子独嗣,即位乃名正言顺,王淮准作为太子太师,理当授为辅政重臣,凭王公声望,就算自己争得辅政之席,也只能屈居次位,更不说还有贺湛、柳信宜等等后系要臣,今后必定会牵制打压异己。

或许,太后执政,反而会更加倚重,自己才有出路?

忽然又想到,就算太后得势,会重用党徒,为了牵制太后之权,无论新君还是后族,必定会想尽办法笼络正统系,这样一来,自己才不会处于步步为艰的处境。

无论如何,都要否驳皇后擅权,至于韦太后能否成事,就看她这回部署是否周全了。

冯继峥拿定主意,决定顺势而为。

各怀心机的满朝文武,在宣政门内持笏列队,听赞礼声,方才依次入殿。

贺烨没有出面。

主持朝会的仍然是太子,以及皇后。

刚至各署奏事环节,因太子未问举劾,故而如任知故等等并非要臣者,自然不能逾越谏事,他尚且耐心等待,没想到陶葆仪竟首先发难,他身为中书侍郎,另授参知政事职务,有权参议朝政,故而他公然谏问天子情形,并不算僭越职权。

十一娘自然也料到这日朝会上,有臣公摁捺不住焦虑发起谏问,她并不认为陶葆仪居心叵测,反而为他对贺烨的忠诚大感欣慰,十一娘不是韦海池,她根本没企图过擅执朝权,就算当初一心为裴郑昭雪,预备过万一与贺烨因此事反目,逼不得已发动政变,她也不会弄权,待事了后,会将权柄交还迟儿以及众臣,随后以死谢罪。

至如今,她更加珍视如陶葆仪等等真正的正统系,因为他们所维护的忠义,其实与她的坚持并无矛盾冲突。

但这时她没有出声,示意迟儿亲自为诸臣公释疑。

“突厥兵败当晚,军营庆贺胜利,不想罪逆纪驻铤,原任振威校尉、左前锋队正者,竟借与圣上切磋剑术之机,以毒箭谋刺!”

此话引起朝堂一片大哗。

陶葆仪手中笏板甚至颤颤发抖,他起初虽有猜疑,无非是天子在战场上不慎负伤抑或染疾而已,根本没想到军营之中,竟然有刺客行凶弑君。

“圣上身中毒箭,据医官诊治,情形十分危急,故,嘱令由孤继续监国,军政大事,仍由中宫会商臣公定夺。”迟儿也是强忍悲愤,坚持将话说完。

他敬爱的父亲生死悬于一线,他的母亲虽然悲痛焦急,但必须沉着坚强的出席今日朝会,面对朝堂的质疑,他虽说幼小,虽说还没有能力决断政务,但他必须听从父亲的嘱托,时时谨记自己的责任,他是男子汉,是一国储君,他必须维护母亲,他不能在臣公面前显示怯弱,这个年纪的迟儿,已经意识到坚毅与稳重的重要性。

但那些居心叵测的质疑,当然不会因为太子的冷静坚强便被吓退,冯继峥领先:“臣禀问殿下,可有圣上手谕?”

任知故便紧跟着质问:“事关重大,殿下虽贵为储君,但若无圣上手谕,恕臣等不能信服。”

“如此大事,圣上当然留有手谕。”十一娘这才开口,示意江迂,将谕旨转交王淮准、陶葆仪等验看宣读。

任知故却留意见皇后言辞当中一个“留”字,顿时心跳如擂。

看来,天子已然凶多吉少,说不定早已驾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