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诸天从村长开始 > 第67章   俞广清

诸天从村长开始 第67章   俞广清

作者:维斯特帕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22:57: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额,这个,我们厂子里面的食堂是统一管理的,原则是不允许外来商户承包,至于厂子外面的可不归我们管!”厂里的接待人员面露难色。

冉江明白了,人家还以为他是想让厂里白白拿出一个店面来给自己经营呢,这些厂虽然都在开发区,不在市区繁华地带,但因为周围工厂里有那么多工人,这些店面的租金可不低。

所以他赶紧补充道,“额的意思是想请你们帮忙引荐引荐,然后额们自己花钱把店铺租下来,今后随着闽宁合作的推进,来这里打工的宁夏工人会越来越多,开个家乡口味的小吃店,生意肯定不错!”

“那没问题,没问题!”明白之后,大家伙顿时笑了,“这都是小事情,小事情,我们还可以帮你引荐开发区的领导,争取下优惠政策!”

然后这事儿就妥了,厂里的人带着冉江和马得宝去见了几个人,就把事情搞定了,马得宝租下店铺,就赶紧找人装修。

“当地的洋芋不适合做大盘鸡,一开始只能多花点钱走物流,别为了省钱把味道坏了,等玉泉营到福建的班车开通,就能让司机帮忙捎了!”冉江提醒道。

两地之间加开班车的事儿冉江也和陈金山说了,现在正在走流程,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办下来。

这可不只是为了马得宝开店方便,同时也是为了能让更多人出去打工,一旦两个地方之间有了较为通常的交通线路,出去打工就容易多了,不必每次都让厂里派车来接。

厂里安排车,那是针对大批工人的,但工厂用工有时候也会出现小批量的短缺,这样一旦有了需求,厂里的吊庄户就赶紧打电话回去,冉江在这边组织上几名工人,让他们坐班车过来,到了工厂就能直接上班。

在厂里待了几天,确定工人都安排妥当,娟子的驻外联络点也准备好之后,冉江就准备去沙县参观考察去了。

他继续带着马得宝和麦苗,店里的装修就只能暂时请娟子帮忙盯着了,好在装修工人也是厂里的老熟人,不会因为这点小业务就坏了自己的名声。

从莆田到沙县二百多公里地,汽车从海边开往内陆,很快就进入了南岭山区,一路上,专门从沙县过来接他的当地干部张万安介绍道,“我们沙县地处山区,土地贫瘠,留在当地很难有什么出路,所以大家都只能外出闯荡!”

“可就算是外出闯荡,那也需要找到合适的行业,我们沙县人不像义乌人那么会做生意,不过好在有自己的手艺!”

“我们的小吃做得非常好,沙县小吃始于汉晋,经过1600多年的传承,已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个品种,其中有39种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

“最早是一些老百姓自发地在外面开小吃店,然后带动自家的亲朋好友一起出去开店,慢慢地,外出开小吃店就成了沙县的热门行业!”

冉江听着不时点头,这种一个县专门从事一门小生意的案例,在全国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湖南的新化县就垄断了全国百分之八十五的文印市场,全国各地街头的打印店,十有八九都是新化人开的。

再比如快递之乡桐庐,三通一达都是从桐庐走出来的。

羽绒服之乡常熟,波司登、雪中飞、雅鹿、康博、雪韵飘、千仞岗……百分之八十的国产羽绒服名牌都出自这里。

至于宇宙的中心曹县那就更不用说了,多少人放弃了美国绿卡、放弃了北上广户口想去曹县安家都没资格啊。

这些地方深耕一个领域,利用集群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位,也带动了全县人脱贫致富。

一路走一路介绍,等到了沙县,在冉江的坚持下,张万安没有带他去宾馆休息,而是直接去了有着“沙县小吃第一村”美称的俞邦村。

“来,我给你们介绍下,这位是俞邦村的村主任俞广清,俞主任91年就开始组织村民去福州等地开办小吃店,在这方面,他的经验最为丰富!这位是宁夏来学习经验的马得福同志!”

冉江马上上前握手问好,他并不知道,这位可是他先后获得过福建省致富带头人、三明市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大户、福建省劳动模范、三明最美乡村干部等多个荣誉称号的基层模范干部。

“东西部协作、闽宁合作是国家、省里的大政方针,我们虽然不如莆田那些沿海城市那么有钱,但只要是我们能做到的,我们就一定会做!”俞主任是老党员了,觉悟没得说。

把他们带到村委会,亲手为他们倒好茶水之后,俞主任就开始介绍经验了,“其实最早,我只是想给妻弟找个事情做,刚好福州那边有些老熟人,说有合适的店面,不如让他来福州开店吧!”

“于是我就帮忙出了些钱,让他在福州开店,开店之初我就说了,我们这个生意赚得都是辛苦钱、本分钱,所以价格一定要实惠、菜品一定要安全!”

“他也听了我的话,把价格定得很低,一元钱就能进店,两元钱就能吃饱,五元钱就能吃好!”

“原本想着能养活自己就很好了,可是没想到,就这样的小店,一块钱、两块钱的小生意,一天下来竟然能赚两三百元!”

要是换成其他人,搞不好就丢下村主任的工作去跟小舅子开店去了,当村主任一个月才几个钱?还没小吃店一天赚得多呢?

可俞广清依旧记着自己的责任,他没有藏私,而是组织俞邦村的党员、村组长去福州,到他妻弟的店里学习、分析总结经验。

之后,越来越多的俞邦村农民走出大山经营沙县小吃,看到“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村民挣到了钱,附近琅口等乡镇的农民也纷纷效仿。

“然后县里也在为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头疼,看到俞主任的成绩,就生出了把沙县小吃做大的想法!”张万安补充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