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钢铁火药和施法者 > 地理志(联盟篇)

钢铁火药和施法者 地理志(联盟篇)

作者:尹紫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9 20:15: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塞纳斯联盟]

历史概述:

塞纳斯的故事开始于两千年前。

当上古时代的远航者终于战胜湍急汹涌的洋流,首次驶入这片水域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无异于神迹的景象:

珍珠项链似的群岛阻隔住外海的波涛,内海的海面平静如湖水,在阳光下倒映着翡翠的光泽;

难以逾越的、延绵不绝的海岸山脉突兀消失,仿佛被某种不可想象的伟力在顷刻间夷平,留下一扇通往内陆的大门,以及近似完美椭圆的海岸线。

欣喜若狂的远航者首领皮忒亚斯立刻为这片土地选定了最适合她的名字:

“塞纳斯”——意指三面环陆、拥有优雅弧线轮廓的海湾。

从此,塞纳斯成为这片海洋与陆地的正式名称,并陪伴着她走过“英雄时代”、“征服时代”、“动荡时代”、“黑暗时代”以及“再征服时代”。

直至四十年前,又有人提笔在历史的书页写下新的篇章:

一群不愿再忍受帝国压迫的勇士揭竿而起,反抗之火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将两山之间的海洋与陆地全部卷入其中。

当硝烟散尽,伤痕累累的胜利者还未来得及舔舐伤口,便发现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他们击败了统治者,却不知道该如何统治;他们消灭了一个国家,却不知道该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失去了一致的目标,原本亲密无间的伙伴,开始变得面目可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曾经生死与共的袍泽,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反目成仇。

最终,以“塞纳斯”之名,一个前所未有的联盟在晨曦中降生。

她跨越草原和大海,北至巍峨的遮荫山脉,南抵覆盖着万年雪的金顶山脉。骏马在她的土地上自由驰骋,雄鹰在她的天空展翅翱翔,坚韧的勇士在群山中守卫她的边界,壮观的船队高悬她的旗帜驶向未知的远方。

可是她真的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吗?

时间会给出答案。

————————————————————————

诸共和国档案

————————————————————————

[十七省联合共和国/联省]

*[伟大属于塞纳斯!光荣属于十七省!万岁!联省共和国!]

————————————

历史概述:

山前地的历史和塞纳斯一样悠久,上古时代移民的第一個定居点就是在这里建立。

但山前地的开发历史却很短暂,直到四百年前,她还是一片极度荒凉的土地。

因为很简单——她的地势太低,到处都是无法开垦的滩涂、湿地、沼泽和湖泊,甚至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每天要被海水淹没两次。

无法发展农业就无法发展文明,虽然上古时代的移民在山前地建立了第一个“卡胡兰”——修有神庙的大型殖民地,但他们终究还是转向地势更高、更适合居住与耕作的海湾南岸,也就是今天的维内塔。

最后,只有飞禽走兽、渔民猎人以及分散在零星小块可耕作土地上的农民在山前地生存。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农田排水技术的发展为山前地的命运带来转机。

依靠复杂精细的水利工程,山前地人抽干了沼泽和湿地,占领了滩涂和浅海,将本不能耕作的土地开垦成万顷良田。

修筑大型水利工程所需要的统筹规划能力,也使得山前地积累下更具向心力和执行力的政治传统。

与此同时,这片大陆的每一块角落都在进行看起来永远都不会结束的战争:领主们因为野心而互相征伐、公教徒与异教徒以神之名掀起圣战、商业城邦开始尝试使用武力扼杀竞争对手、游牧蛮族的蹄声在文明边疆回荡……

山前地反而因为过于荒凉和贫瘠,得以享受难得的和平与安定。于是来自各地的人们蜂拥逃入这片亟待开发的土地,以求得在乱世中生存。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山前地得以在数百年间飞速发展,从瘴气横行的不毛之地,一跃成为整片大陆人口最稠密、手工业最发达、城镇化程度最高的膏腴之地。

但是财富的积累意味着觊觎者的增加,当山前地摆脱落后与贫穷以后,她就不可能再独善其身。

帝国开始向山前地索取越来越多的赋税,给山前地套上越来越多的枷锁;

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新思想和新信仰快速传播,让山前地与帝国愈发离心离德。

不断加深的矛盾最终引爆了一场战争。

而在战争中诞生的,便是光荣的十七省联合共和国。

——————

地理概况:高度城镇化;河流交错、水网密布的内陆;大量低于海平面的圩田

*[联省是联盟中国土面积最小的共和国,只有10.4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维内塔的三分之一。但她同时也是联盟中城镇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共和国,将近二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设防城镇之中。市民的组成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市民权]

——————

政治架构:正在从“代议制民主”倒向“军人政治”

*[所谓代议制民主,实际是“有公民权的人的代议制民主”。绝大多数联省人都是没有公民权的“人民”,议会的一个席位往往只对应十几个乃至几个选民]

*[一直以来,掌握议会的联省政府都在与掌握军队的军官团进行着一场危险的博弈游戏。]

*[军官团悍然掀桌,借助政府内部合作者,成功发起政变(截至季风之卷结束)]

——————

集权程度:较高

*[山前地的政治传统 不受控制的军队]

——————

经济政策:重商主义/工商结合

*[高关税是重商主义的特色,不可不品尝]

*[联省的商人既是生产者,也是销售者,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生产能力]

——————

军事编制:满编常备军团 常备的后备军团 内海第二海军

军事特色:大量高度训练的方阵步兵;较为孱弱的骑兵;规模最庞大的炮兵;服务于陆军的海军

*[按照联盟宪章,诸共和国只能且必须维持两支常备军团。之所以要在宪章加入这样一条款项,为的是使联盟既不陷入军备竞赛,又不至于荒废武备。

然而规章制度总有漏洞。联省共和国背靠大海,与邻国三面接壤且无险可守,这使得联省军队内部一直存在严重的不安全感。通过设立“常备的后备军团”,联省实际维持了四支满编常备军团,无论是训练程度还是兵员数量都位居诸共和国之首。同时,依托胜利兵工厂的产能,联省的炮兵规模同样位居诸共和国之首]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当联省决定动用他强大的军队时,看起来一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在内海,联省海军的实力仅次于维内塔内海海军。但联省海军是一支服务于陆军的海军,在军队内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

重要城市:圭土城

————————————————————————

————————————————————————

[尊贵的维内塔共和国]

*[陆地与海洋,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但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只属于我们自己]

————————————

历史概述:

在塞纳斯湾,维内塔的历史仅次于山前地,她是上古时代移民建立的第二个殖民地,而她繁荣兴旺的历史则要远比“表亲”悠久。

不过,今天的维内塔共和国的首都——海蓝,并不是最先兴起的城市。

维内塔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亚德里亚,其次是阿奎利亚。海蓝、弗若拉、百花城等等并不在其中。

海蓝坐落在潮汐三角洲的潟湖中央,建立在深陷烂泥的橡木桩构成的地基之上,四面环水。海蓝人最初只不过是渔民、晒盐工人和驳船船夫,除了盐和鱼,她什么都不能生产。然而,动荡时代和黑暗时代的到来给了海蓝崛起的机会。

位于海岸平原的亚德里亚最先沦陷,坐落在奔流河冲击三角洲的阿奎利亚紧接着被蛮族夷为平地。

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形,海蓝幸存下来。同时,她庇护了大批古帝国的遗民,这些逃难者也将人力、财富、技术和思想带给海蓝。

从此,海蓝给自己加上了“最尊贵”的头衔,向着海洋更深处进发。

除了渔获和食盐,海蓝几乎什么都不能生产,她没有农产品、没有畜牧业,她仅有的技能便是航海和运输货物,因此贸易就对海蓝人而言至关重要。

这使得海蓝人的行为表现出两极化:一方面,海蓝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从不考虑道德因素,他们自认能与任何人做交易,哪怕是异教徒和野蛮人;

另一方面,背井离乡的艰苦生活和饱受歧视的海蓝商人身份使得海蓝人因为共同的情感而精诚团结。这种团结催生出纯粹的爱国主义——海蓝从来不缺少爱国者。这种团结也催生出自律和公平,就像一艘船上的全体船员不分贵贱都要面对大海的危险。

在黑暗年代,海蓝迅速成为泛维内塔地区最大的商业城邦,并在近千年的时间中保持着优势。

哪怕是在“再征服”时代,面对艾莱克修斯大帝的兵锋,海蓝也不曾放弃自身的独立地位,最终迫使大帝接受“称臣不纳贡”的名义效忠。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旧的王朝衰败、新的王朝崛起。泛维内塔地区逐渐孕育出新的商业城邦,例如百花城、弗若拉。

新王和旧王之间总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新兴城邦和海蓝也是如此。商业竞争最终演变为军事竞争,泛维内塔地区随即进入旷日持久的“城邦战争时代”。

而作为诸城邦名义上的共主,帝国默许了城邦战争的发生。因为低烈度的城邦战争不仅可以削弱维内塔地区不听话的自治城市,最终还会拱手将神圣的量裁权交给皇帝。

皇帝的预感是对的,海蓝能够打败其他城邦,却无法消灭他们。热斯里亚和百花城的军队也曾一度兵临海蓝城下,但最终未能攻破潟湖。

泛维内塔地区的城邦战争打打停停,诸城邦结盟又毁约,一切都朝着帝国的预想发展,直到“山前地大起义”的爆发。

最初,包括海蓝在内的维内塔诸城邦并未站在起义军一方,仅持观望态度中立,并通过向战争双方同时出售物资、提供服务赚取利润。

直至“屠夫”阿尔良公爵兵败身死,第一次讨逆战争失败,海蓝才正式决定把筹码压在山前地人身上——大部分维内塔城邦则选择继续观望。

在海蓝的全力支持下,塞纳斯联军最终击败御驾亲征的疯皇理查,获得完全的胜利。

而当建立一个统一的维内塔共和国已经迫在眉睫的时候,借助联军的压倒性的力量,海蓝轻而易举便说服了所有不愿俯首的城邦。

从一城到一国,尊贵的维内塔共和国就此启航

——————

地理概况:冲积平原、海岸平原、丘陵

*[维内塔实际由两部分构成:沿海的商业城邦和内陆的农业地区。但是二者的区分并不明显,城市中也有农夫居住,内陆的农村也有城邦的地产。许多维内塔商人既是商贾,也是地主]

*[维内塔的自然禀赋远比联省优异,海岸平原和冲积平原适合种植小麦,内陆的丘陵地带则遍布着葡萄园和橄榄园。水网虽然不如联省密集,但是仍旧很发达,足够满足农业灌溉所需]

——————

政治架构:以海蓝为主导的城邦联合共和国 寡头金权政治 督政府

*[海蓝代表维内塔,但维内塔并不只有海蓝。在其他城邦的市民眼中,傲慢的海蓝人并不比北面的邻居更讨人喜欢。不过,商人的妥协倾向使得一切都可以谈。维内塔议会的席位分配很公平,所以其他城市虽有不满,仍旧选择合作]

*[由于民主制度高昂的成本,一切政治活动都需要金钱作支撑。维内塔议会的席位总数远比联省议会的席位总数少,许多议员席位名义是推选,实则为世袭。来自各城邦的寡头家族们牢牢掌握着维内塔议院]

*[作为平衡寡头议院的砝码,维内塔督政府奉行精英主义。从最低级的文员到最高级的督政官,督政府的成员皆是层层选拔而来,不问出身也不问贵贱]

*[与联省相似,维内塔同样存在府院矛盾;又与联省不同,维内塔的府院矛盾尚在可控范围内]

*[维内塔的农民阶层几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作为“补偿”,他们需要缴纳的赋税在诸共和国也最少]

——————

集权程度:中等

*[寡头议会和精英政府维持着政治的平衡]

——————

经济政策:重商主义/垄断主义

*[我们没有土地,所以没有封建制度;我们的贵族是巨富商贾,他们指挥着船帆蔽日的舰队,却同时计算利润精确到每枚银角子]

*[维内塔的经济政策由海蓝主导,而海蓝的骨髓里深深烙着重商主义。通常来说,海蓝商人每到一处新的贸易节点,总是竭尽全力寻求垄断经营的特权,哪怕需要掏出大把的贿金也在所不惜。一旦取得垄断权,海蓝商人将会立刻将竞争者排挤出行业,直至彻底占据行业主导地位。而后,他们才会开始通过议价权赚取成倍的利润]

*[维内塔原本更乐意作为中间商和运输商,而非生产商。但当联省商人强势崛起之后,维内塔商人开始模仿他们的竞争者,尝试掌握生产环节]

——————

军事编制:两个半编的常备军团 内海第一海军

军事特色:装备精良的方阵步兵;聊胜于无的骑兵;优秀的炮兵;实力雄厚的海军

*[相比于维持四个满编军团的联省,维内塔陆军堪称吝啬,能省则省。为了省钱,甚至非战时状态常备军团只维持在半编的状态。不过,在诸共和国之中,维内塔陆军的装备最为精良,炮兵也很优秀]

*[维内塔海军拥有与陆军平起平坐的地位(或者说更高的地位)。因为有大量海外利益需要保护,维内塔海军分为内海舰队和远海舰队两部分。其中,单是内海舰队的实力就已经足够稳坐内海第一]

——————

重要城市:海蓝、百花城、弗若拉

————————————————————————

————————————————————————

[帕拉图共和国]

*[向前!向前!帕拉图人永不屈服!Uukhai!!!]

————————————

历史概述:

帕拉图人一般被认为是战败之后转为过定居生活的赫德人的后裔,实际情况已经难以考证。

在古帝国人到来之前,塞纳斯海湾已经有人类生活。经历英雄时代和征服时代之后,原住民与外来者的血脉融为一体。除了少数极端重视血统的高门家族,无人会再去刻意区分。

不管怎么样,有史料记载的近两百年间,帕拉图一直作为西部屏障,为山前地和维内塔抵挡赫德蛮族的铁蹄。

羊毛贸易的丰厚利润为帕拉图贵族积累起财富,让他们能够招募军队、修筑城堡,长年与赫德进行战争。

然而理查四世继承帕拉图公爵领之后,将羊毛贸易的利润据为己有,每年都从帕拉图抽走超过二十五万杜卡特的税金。

帕拉图边防从此衰败,再也无力抵御赫德诸部年复一年地劫掠。

所以,当山前地爆发叛乱的消息传到帕拉图之后,许多年轻的帕拉图贵族改名换姓,投奔山前地“叛军”,只为能与皇帝作战。

屠夫阿尔良兵败身死之后,前往山前地的年轻贵族们又在内德·史密斯的带领返回到帕拉图。

彼时的帕拉图已经陷入三方混战:占据城市的共和派、控制乡村的保皇派以及阙叶汗麾下虎视眈眈的赫德诸部。

最终,共和派在内德·史密斯的带领下赢得一切,帕拉图共和国宣告成立。

——————

政治架构:伪装成代议制民主的贵族共和制(原)

*[主权战争结束之后,追随内德元帅的帕拉图贵族们没有遭遇类似联省的大规模清洗。他们顺利融入新生的共和国,形成了一个兼具世袭性质和协商性质的新阶层,即蓝血派]

——————

地理概况:被季节性河流分割的大片平原 两山山麓

*[越靠近奔流河/烬流江,土地就越平坦,越适合耕种;越靠近金顶山脉/遮荫山脉,土地就越起伏,越适合放牧;越往西,海拔越高]

——————

集权程度:较低

*[地方政府普遍拥有较高的自治度]

——————

经济政策: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

*[羊毛贸易仍旧是帕拉图财富的源头,只要联省和维内塔的织机还在吱吱作响,帕拉图的羊毛就永远不愁买家]

——————

军事编制:两个满编的常备军团 五十个轻重常备骑兵中队 规模庞大的预备役杜萨克(原)

军事特色: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方阵步兵;冠绝诸共和国的优质骑兵;不被重视的炮兵;薪酬丰厚

*[帕拉图盛产良马,自然也生产骑兵,但这并不意味帕拉图的步兵不优秀——只是步兵在帕拉图相对不受重视。帕拉图的步兵装备一般,但是实战经验最丰富,而且在战术上往往采用颇具特色的小型方阵,机动能力优异]

*[没有比辽阔的帕拉图原野更适合骑兵纵横突击的地方,帕拉图骑兵就是诸共和国最强,没有之一]

——————

重要城市:诸王堡、虹川、枫石城、热沃丹

————————————————————————

————————————————————————

[蒙塔共和国]

*[——赫尔维蒂众子!]

*[——准备!准备!!!]

————————————

历史概述:

虽然外国人习惯将生活在联盟与帝国边境的山民称为“蒙塔人”,但蒙塔人却不会这样自称,他们更喜欢的称呼是“赫尔维蒂人”。

皇家文史学院的历史学者认为,赫尔维蒂人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古帝国时期。

距今约一千七百年前,一支名为赫尔维蒂的蛮族为躲避战乱,主动向古帝国请求庇护。

当时的奥古斯都接受了他们的效忠,将他们安置在帝国南境的群山之中。作为交换,赫尔维蒂人必须世世代代为帝国戍守遮荫山脉,阻挡山南赫德蛮族的入侵。

古帝国的统治者或许没安什么好心——说不清到底是战乱可怕,还是贫瘠的群山更可怕。

不过直到古帝国已经烟消云散的今天,赫尔维蒂人仍旧生活在群山之中,仍旧自称是赫尔维蒂人,并将他们生活的土地称为赫尔维蒂亚——但外人都称他们为“蒙塔”。

蒙塔人对故土有很强烈的眷恋,然而稀少的耕地、匮乏的食物迫使蒙塔人必须背井离乡。

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唯一拥有的资源就是人——穷山恶水磨砺出的坚韧血性的男子汉。

所以共和时代之前,大部分踏出群山的蒙塔人都以“士兵”作为职业。

他们会离家数月、数年甚至十数年,或是作为雇佣兵前往维内塔诸城邦,或是被皇帝的募兵官带走。

有人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回到群山,娶妻生子;有人带着残缺的身躯回到群山,死于病痛;还有人再也没有回来。

一代代蒙塔人就这样忍耐着命运强加给他们的痛苦,沉默地出生、成长、抚育后代、死去。

直至改变一切的主权战争。

主权战争的残酷令过往的所有战争都黯然失色,新时代的城防工事如同旋转着的巨型绞肉机,将投身其中的每一名士兵都碾成肉泥。

一批又一批的蒙塔男人被皇帝征召、武装、送往山前地,征召的规模是如此之大,甚至让蒙塔公爵领开始出现人力短缺。

大部分被募兵官带走的人就此杳无音信,应当下发的抚恤金却从未下发。群山中爆发了大规模饥荒,许多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女人、孩子被饿死。

坚韧的蒙塔人也无法继续忍受下去,蒙塔各自治州接连爆发民变,民变又旋即被镇压。

就在山崩即将爆发的时候,渡鸦送来消息:战争结束了。

一座崭新的要塞在黑岩隘口破土动工,要塞被命名为断北要塞,它将赫尔维蒂亚一刀斩断,粗暴地将赫尔维蒂人分为两部分。

黑岩隘口以北的自治州留在帝国,隘口以南的自治州被划入联盟版图。

联盟的代管官员来到蒙塔,为群山之国带来了新的称呼、新的身份和新的统治者。

蒙塔人默默接受了这一切。

今天,仍旧有许多蒙塔人不得不离开眷恋的故乡,只不过不再是作为士兵,而是作为工人与农夫;

今天,赫尔维蒂众子仍旧戍守着群山边境,只不过不再是抵御南方的蛮族,而是防卫北方的帝国。

他们被动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沉默地忍受一切不公和痛苦,就像他们的先祖。

但是,当有一天蒙塔人可以选择的时候,群山会作何决定?

我们还在等待时间给我们答案。

——————

地理概况:缺少适宜耕种的大片平原,宜居的土地被群山分割成一个个单独的定居点

*[大部分城镇坐落在山谷中,紧邻水源——例如湖泊和河流。许多蒙塔城镇甚至沿着山脚将整座湖泊包围起来]

——————

政治架构:高度自治的地方自治州 被联省操纵的国家议会 独立于议会的常备军团

*[蒙塔共和国破碎的地形导致统治成本十分高昂,所以蒙塔各地方传统上都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每个自治州都如同一个小型国家,法律、税收、外事部门一应俱全。

即使是深耕蒙塔共和国二十余年的联省,对于各自治州内政也无能为力,只能从联邦政府的层面间接插手各州事务]

——————

集权程度:弱

*[完全散装]

——————

经济政策:贸易主义/自由贸易

*[作为矿石和铁器的产出地、粮食的进口地,蒙塔共和国不希望其他国家对本国生产的铁器征收高额关税,作为交换,蒙塔共和国可以将粮食的进口关税下调至零]

——————

军事编制:两个满编的常备军团 各自治州民兵

军事特色:精锐善战的山地步兵;随时可以提供大量优质兵员的军事传统

——————

重要城市:号角堡、钢堡、卢塞恩、断北要塞

————————————————————————

————————————————————————

[瓦恩共和国]

*[帝王终究逝去,长剑终究腐朽,伟业终究被遗忘,唯有瓦恩的血脉长存]

———————————

历史概述:

瓦恩的历史要晚于山前地和维内塔。

虽然从地图观察,瓦恩距离上古帝国的发源地更近。但是对于古人乘船航行远比翻越巍峨的群山更加轻松。

至于今天连通帝国和瓦恩的群山商路,实际是在瓦恩殖民地建立以后,才被殖民者开拓出来。

然而群山商路的打通并未给瓦恩带来什么好结果。因为只要穿过群山商路,瓦恩便无险可守。

历史上,瓦恩在动乱时代和黑暗时代经历过的几次毁灭性战乱,都是由来自北方的征服者挑起。每一次瓦恩统治权的易手,对于普通的瓦恩人而言,都无异于一场浩劫。

直至烈阳家族登上皇位,彻底终结帝国境内的大小私战,瓦恩人才终于得以享受宝贵的和平时光。

然而战火终究再次燃起,只是这次敌人不在北方,而在南方。

主权战争期间,瓦恩公爵领作为粮食产地,为屠夫公爵和皇帝的军队提供了大量的补给。

联盟军队则派出亚诺什将军的帕拉图骠骑。亚诺什溯流而上,在瓦恩境内横冲直撞,一路焚毁农田和村庄,最终从瓦恩西南边境杀出,留下满目疮痍的瓦恩公爵领。

瓦恩领从此元气大伤,皇帝的补给也被切断,最终在圭土城下,疯皇理查选择结束战争。

虽然两次讨逆之战都以失利告终,但如果没有瓦恩人的全力供养,帝国的两次讨逆战争只会败得更快、更惨。

战后,瓦恩公爵领被划入联盟版图,瓦恩共和国成立。

——————

地理概况:

大片的白垩土壤丘陵,适宜种植葡萄;

从遮荫山脉山峰上冰雪融水汇聚成了一条条大小河流,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因此瓦恩自古以来就是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地;

虽然有海岸线,但是大部分海岸线被海岸山脉阻绝;

缺乏险要的、可供防守的地势,一旦入侵者攻破北方山脉或是从南方进攻,瓦恩将束手无策。

——————

政治架构:傀儡化的统治阶级和熟练掌握被统治的艺术的被统治阶级

*[作为粮食产地,瓦恩共和国对于蒙塔共和国至关重要,因为蒙塔共和国的粮食缺口全赖从瓦恩进攻填补。所以,对于想要遥控蒙塔的联省而言,瓦恩对于联省也至关重要]

——————

集权程度:中等

[与蒙塔相似,瓦恩共和国的议院同样分为上下两院。下议院成员由各城镇推举,上议院成员同样由各城镇推举——但联省保有一票否决权。这使得瓦恩共和国的议会无力干涉政府运作,而瓦恩共和国的政府恰好是另一个深受联省共和国影响的机构]

——————

经济政策:主要依赖农业;进出口政策被联省掌握

*[瓦恩出口酒水和粮食,进口手工品,这使得他的经济与联省高度互补、高度绑定。在联省设计的体系中,瓦恩共和国只需要充当好粮食产地和商品市场的角色便足矣]

——————

军事编制:两个满编的常备军团(主要负责圣林要塞的守备)

军事特色:将将及格的方阵步兵;贫弱的骑兵;聊胜于无的炮兵;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内河舰队;伙食很好

*[中肯地说,联省虽然将瓦恩的利益放在联省的利益之后,但他们对于瓦恩军队战斗力的提升还是有正面作用的]

——————

重要城市:香槟城、圣林要塞

————

[地理志·联盟篇,完]

()

1秒记住顶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