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热血三国之水龙吟 > 第二十五章 起兵

热血三国之水龙吟 第二十五章 起兵

作者:庚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4: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留,襄邑。

料峭春寒,犹甚隆冬。

特别是今春雨水多,更使得夜晚变得格外寒冷。

屋外还下着小雨,淅淅沥沥不停。

曹操坐在屋中,就着灯光读书,只是那心思却飞到了十万八千里外。

时局变化实在太快,眼花缭乱,快到让曹操也感到吃惊,甚至还有一丝丝迷茫感。

弘农王刘辩死了?

从洛阳传来的消息,刘辩是被董卓和李儒鸩杀,手段与当初鸩杀何太后如出一辙。可若是董卓鸩杀弘农王,又何必纵火阿阁?偷偷摸摸杀了,而后找个理由便是,又为何纵火,闹得天下人皆知?董卓并非愚蠢之人,又为何做出这等愚蠢之事?

这里面,显然有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按道理说,并不难被发现。

但是,人们却好像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那些问题,而后把罪名一股脑的加在了董卓头上。

奇怪,真真是奇怪!

除此之外,更让曹操感到困惑的是,桥瑁矫诏传檄天下讨董,实在是太过于巧合。

弘农王才死,矫诏便出现。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弘农王的死,就是为了这一封矫诏而准备。

然而,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所有人忽视,天下英雄莫不是义愤填膺,纷纷起兵响应。

可是,这反应未免也太迅速,迅速到根本不符合他们的性格。

袁绍性情宽厚,实则优柔寡断,疑心甚重;袁术,心胸狭窄,做事先问是否有利于自己,可此次却率先出头;张邈,品行高洁,然则行动迟缓;韩馥,本性多疑,行事谨慎。

这些人,说穿了都不是那种果决之人,但是却一个个争相出头。

也就是说,他们或许早有联系,所以才能够如此不约而同的响应,制造出浩大声势。

那么,问题来了!

我又当如何行事?

曹操深知,这对他而言,会是一个机会。

此前,他行刺董卓失败,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名声。如果这一次趁热打铁,他就能获得更多的威望。典军校尉、奋武将军?这听上去很美,可实际上,曹操在诸侯之中,地位并不是很高。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地盘,也没有支撑他名望的实力。

奋武将军,说穿了只是一个虚职。

如果能够趁此机会,拥有配得上他名气的实力,那么他曹操才算是真真正正有了地位。

可问题是……妻儿尚在洛阳!

曹操上次刺杀失败,董卓最终没有追究,还给了他一个奋武将军的头衔。

这次,如果他起兵讨董,妻儿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说实话,他心里也没有底儿。

笃笃笃!

有人敲响了房门。

紧跟着,房门拉开,卫兹和一个瘦削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那中年人身材不高,大约也就是七尺五寸左右,身体很单薄,面色惨白,透着一种不太健康的肤色。眼窝很深,脸颊消瘦,鼻梁高挺,站在那里,有一股阴鸷气。

曹操见到两人,忙起身相迎。

“子许,戏志先生,这么晚有事吗?”

那中年人名叫戏志才,乃陈留人氏。

此人出身寒门,颇有智谋。只是年轻时,因行窃乡里,故而品行不佳,不被人看重。

曹操在偶然机会,与此人结识。

他发现,这戏志才有大才,且理念颇为契合,于是便请来身边。

卫兹和戏志才分别落座,但卫兹却未开口。

戏志才道:“明公,时局发展到今日,与当初你我猜测几乎一般无二。

乱世将至,正是明公一展宏图的机会。这两日,我见明公若有所思,不知可有决断?”

曹操闻听苦笑,发出一声长叹。

“我之心意,瞒不过先生。

不过,我有两个忧虑,迟迟无法决断,还请先生予以点播。

这其一,操当初在洛阳行刺董贼,失败后仓皇而走,却使得妻儿陷落于贼窟之中。董卓后来为显示宽厚,于是没有追究。若我现在起兵,我那妻儿怕难以保全。

其二,操虽有奋武将军之名,却无将军之实。

今十一路诸侯联名讨董,操虽有心杀贼,却苦于无兵无将,又如何能够在诸侯中立足?前日,我父传书,可以在谯县为我征召兵马,但实际上,不过是杯水车薪。”

曹操话刚说完,一旁卫兹便开了口。

“孟德,若你有心杀贼,卫兹不才,愿鼎力相助。

我卫家有薄产,可尽与孟德召集人马,打造兵械……所以,这兵马之忧,孟德无需担心。”

“啊?”

曹操闻听,不由得喜出望外,呼的站起来,看着卫兹。

戏志才道:“明公便得了兵马,还需有一个正式的身份。

奋武将军乃董贼所赐,拿出来难以服众。我听说,此次讨董,陈留太守张孟卓已经响应。明公与张孟卓相知,且张孟卓在诸侯之中,也颇有威望。然张邈空有名望,却无真才实学,手下更无可用之人。若明公相投,他定会接纳,并委以重用。

到那时候,明公借张孟卓之名,行讨伐之事。

对外结交诸侯,对内招兵买马,可迅速壮大实力,成就一番事业。”

曹操听罢,不禁沉默。

张孟卓,便是陈留太守张邈,表字孟卓。

他是东平寿张人,少年时已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甚至倾家荡产。

壮士英雄,因此对他极为尊敬,更与度尚、王考、刘儒、秦周等七人并称为‘八厨’。

厨者,能以财救人。

其名声或许不如‘八俊’、‘八顾’响亮,却也是为天下人敬重。

曹操与张邈,确实交情不错。

他也知道,如果自己前去投奔,张邈定会待以上宾。

“可是,我妻儿……”

“明公,今国家危难,我等当舍生取义,方不负大丈夫之名。

明公何以只念儿女私情,却不顾天下人之安危?相信夫人若知明公决断,必不会怪罪。”

戏志才长身而起,厉声呵斥。

曹操不由得面红耳赤,良久之后,下定了决心。

其实,他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却始终无法决断。借由戏志才之口,让他终于决定,也算是让自己好过一些。

“如此,我明日便去寻孟卓商议。”

卫兹和戏志才相视一眼,也旋即露出了笑容。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紧跟着就听仆人道:“老爷,外面有一个名叫夏侯渊的人,说是曹公亲眷,求见曹公。”

“妙才怎么来了?”

曹操闻听,不由得大吃一惊,便站起身来。

不过,他旋即露出笑容,看着卫兹和戏志才道:“我正忧虑,有兵无将,不想妙才便来。他乃太仆夏侯婴之后,乃我亲眷。他的妻子,便是我之妻妹。妙才来的正好,实天助我也!”

说着话,他便带着卫兹和戏志才走出房间,直奔大门而去。

细雨,靡靡。

更为这春夜增添了几分清冷之气。

在卫府大门外,一个身高八尺六寸的男子,身披蓑衣,牵马而立。

他挎弓持矟,背负三个箭囊,身姿雄伟。

当曹操走出来时,看到这男子,顿时哈哈大笑。

“妙才,你来了。”

此人名叫夏侯渊,也是谯县人氏。

事实上,夏侯和曹氏,都是谯县大族。夏侯渊与曹操,更是关系密切。不仅仅是亲眷,早年间曹操在家乡受案件牵连,夏侯渊二话不说,便代他承担,义气过人。

他看到曹操,也露出了笑容。

“孟德,我也是才回家,听太尉言,方知孟德此前做得好大事情。

太尉担心你一个人在外会有危险,所以命我前来护卫。我得知消息后,便急忙赶来……元让、子孝、子廉而今也都在家乡,只待孟德一声召唤,他们便会赶来相助。”

这是一个宗族昌盛的时代!

曹氏和夏侯氏两家的关系,几乎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两家世代交往,彼此间相互辅助。夏侯氏是西汉夏侯婴之后,而曹氏则是西汉曹参之后。四百年彼此扶助,早已亲如一家。

夏侯渊口中的元让,名叫夏侯惇,有万夫不挡之勇。

早在黄巾之乱的时候,他二人就跟随曹操征战沙场。后来曹操被何进征辟,又被封为典军校尉。夏侯惇夏侯渊便留在了老家,各自谋生,没有随曹操一同去洛阳。

用他们的话说:时机未到。

而子孝,名叫曹仁;子廉,名叫曹洪。

此二人都是曹操的宗族,关系更加密切。

听闻夏侯渊这么一说,曹操总算是松了口气。此前卫兹愿意为他散尽家财招兵买马,但还远远不够。说穿了,便是缺少夏侯渊这样的人跟随,有兵无将难成大事。

“妙才,快快随我来。”

曹操拉着夏侯渊的手,便走进了卫府。

在书房里,夏侯渊脱下了蓑衣,把箭囊和长矟放置一旁。

“方才子许和先生正劝我说,要我投奔张邈。

我本担心,实力有所不足,不想妙才便来了……”

曹操把如今的局势,和他的决定,毫无隐瞒的与夏侯渊讲述一遍。

“我这就派人回去,请元让他们前来。

明日,我会前去拜访孟卓,这边有子许他们招兵买马,却需要妙才你为我多费心思。”

夏侯渊点点头,沉声道:“此渊份内之事。”

他话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了一下,而后凝视曹操道:“当初孟德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因子阳相伴,所以我等没有跟随。为何此次前来,却没有看到子阳的踪影?”

曹操闻听,脸色不由得一变。

他看着夏侯渊,良久一声叹息,苦涩道:“子阳而今,尚在洛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