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 > 第七十六章 闻达于天下,留名于青史

沈廷扬脑子嗡嗡的,就跟电脑宕机,处理器一时间处理不过来一样。

秦朗明明只几句话,还有诸多的‘猜测’诸多的‘不确定’,可沈廷扬张了张嘴,就是发不出一声反驳。

因为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相反还是很大。

大明因为钱粮事已经败坏了多次关键性决战,但京城的皇帝和朝堂重臣们却似乎永远不会接受教训。

比如在漕粮转运上,明明海运更省时省力,减少耗费,可朝廷就是不松口。

比如明末农民军几次以投降为缓兵之计,转眼又起,可大明的官儿却偏偏屡屡受降。即使熊文灿都为此掉了脑袋,但我就是照旧!

谁敢说这次秦军就不会重蹈郏城之战的旧辙呢?

上头那些大佬们,你永远猜不中他们的心。

而这若是一旦成真,后果可就不堪设想啊。

北地糜烂也,届时何人能为国家出力?指望关宁军吗?

作为一个经办了数年辽东钱响的官员,沈廷扬对关宁军的感官却很是不好。那哪里还是朝廷的经制之军啊,纯属吴氏私军也。

真到了关键时刻,他们这些年年都要耗费国家巨资的人马未必真顶的了用。

先前的松锦之战,已经足可见到关宁军的不堪了。

他们倒不是不能打,而是不愿意打。如此人马,那还要之何用?

就跟那些世代享受大明恩惠的勋贵之家,以及那些饱受隆恩的朝堂重臣们一样,皇帝都拉下脸来向他们募捐借钱了,一个个明明家财百万贯的,却都一毛不拔。

国丈周奎,内阁首辅魏藻德,等等,啊呸,恶心。

朝廷还恩养他们作甚?

这些人都靠不住。

所以,如今豫西的决战真的很重要,关乎大明命运。孙传庭的秦军一旦有失,怕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量变引起了质变!

去岁大明关内关外两场惨败,已经叫朝廷威望扫地,稍后的柿园之役更雪上加霜。整个明军已然全无战心,这点你只看稍后的请军南略过程,就能知晓一二了。

如果接下的豫西决战,秦军再次败北,真有可能成为致命的一击的。

别看大明在宣府大同在北直隶还有不少的兵马,但那些人要么是屡战屡败的无胆之师,要么就是早已不堪战的败军之将,秦军一完,河东的周遇吉即便浑身是铁,也拈不出几根钉来的,于大局无济于事。

到时候难道还要指望吴家军来勤王救驾?

这不是笑话么。

沈廷扬在一刻竟突然觉得,真到了那个关键之时,眼前的秦朗都比堂堂的朝廷经制之师靠谱。

“一片赤诚之心?”

沈廷扬转过无数个念头,非常神奇的,他对秦朗的恶感竟消散了许多,但脸上依旧带上着三分嘲意。

眼中的秦朗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起来,沈廷扬发现自己从来就没真正的认识过眼前的小年轻,自己此前自以为的‘志同道合’,以为的青年才俊,都有着太多的主观意愿了,太想当然了。

或许这也是他警觉心升起那么迅速的一个原因。

——现实与他所想的太不同。

而现在这个人就在他的跟前,可沈廷扬把眼睛睁的再大再圆,也不能透过那外在的迷雾看清楚他真实的内心。

他真就没见过哪个老百姓能拉起五千水陆军,还配置着不少甲衣和火枪的。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他的心理底线。

不过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他被秦朗一通话过后,心中竟然有了两分认同。

秦朗郑重其事的道:“自是一片赤诚。”

把手向着孝陵方向一抱,“我大明太祖皇帝,以淮西布衣黔首之身,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

关于得国正不正这件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在乎。朱明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得国最正,从刚开始的把自己和汉朝相提并论,“得国最正,惟汉高祖与明太祖”,后到逐渐演变为“历来得国最正者,惟我朝太祖”。

刘三还吃过大秦的禄米呢。

可是人家老朱家不是纯粹的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

朱洪武灭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但光复汉家河山,还把晚唐以来,有怂一代都没能收回的汉家故地,全都收入囊中。因此,从国自何处得来这一条来看,大明之得国,可谓最正。不但无背主之名,还是匹夫起于微末,吊民伐罪,救民水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挽救华夏文明于既倒。毫不夸张的说,为生民立命,为民族革新,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朱洪武当之无愧。

秦朗对于洪武大帝历来是佩服的,发自身心的佩服,这才是真正的天授智勇,纬武经文。

所以话说的也是情真意切,叫沈廷扬心中已经削弱的恶感更是见少了。秦朗心中升起一股喜意来,自己如此作态还是有用的。

沈廷扬态度上的突变很叫他措手不及,不提他是不是鲁莽了,先就要想法来弥补之。现在看,眼下思路是对的。

“况且沈公不会以为秦某会仗着手中的这点兵马造反谋逆吧?”

事情已与预期大不同,沈廷扬忽的心头警惕大起,刚才秦朗真的直感受到了一股恶意的。哪怕现在已经转好了许多,可依旧不能全消,那就索性把事情摊开了说。

也显得他直率,反正年龄小么。

“且不说凤阳的黄刘二将和马中丞的抚标了,只说淮安的标兵,兵力就已经不弱于岛上人马,还有徐州金副总兵麾下也有五千军士在,这都是久经沙场的强军,北面更还有齐鲁的刘总戎部。”

秦朗脸上满是荒唐颜色,而且直言说出了造反两个字,把话都敞开了,既叫沈廷扬大感震惊,也叫他有点尴尬。

自己的态度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秦某若是要仗着手中的这点微末之力,图逆反之心,那岂不是自寻死路?”

“如今郁洲山岛上有近十万人口,尽皆一无所有之流民难民,每月光粮米所需就不下两万石。”

这还是因为郁洲山岛周边海域鱼类丰富,从海中捕获的鱼类和相对充裕的食用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对粮食所需。

“若不是背靠江淮,粮秣无忧,不出一月,岛上就一粒儿粮食都无。到时候再多的兵马也是星零四散去。如此之境遇,还何谈图谋不轨?”

沈廷扬一时间无语。

心里承认秦朗的外在条件似乎真不太适合。

不过秦朗以一布衣之身,集水陆军五千人,这个数字实在离谱。

“哈哈,淮安倒是招揽过我,可区区守备都司也太小瞧人了。当今天下大乱,朝廷内忧外患层出不穷,正是英雄用武之时。秦某年纪虽小,却有公侯万代之心。”

“如此又怎能不重军伍?某不在兵事上下功夫,何时能闻达于天下,留名于青史?”

接着秦朗很自嘲的说了一句:“我是学不来四书五经的,科场扬名的美梦还是下辈子再做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