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前面讲到第六意识的相应心所,有善、有烦恼。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境能变,它的变化性和造业性的强大势力,跟善和烦恼都是有关系;就是它有时候跟善相应,有时候跟烦恼相应,所以就造成了第六意识的行相是变化的,是明显的。

这个地方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把它讲一下,这故事是出自于《坐花志果》,古时候的一个因果的书,《坐花志果》。它说在清朝有一个秀才,这个秀才的家里很贫穷,贫穷到几乎有时候没有饭吃,饿肚子。但这个秀才有志气,他思惟,这古时候的封建制度,自己出生卑贱,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的情况之下,只有考上功名,才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他人穷志不穷,就努力的去读四书五经,慢慢慢慢地把儒家的这个思想,也读了一点心得。

终于到了有一天考试时间到了,他很想去考试。想去考试但是没钱,从这个地方到南京的路程没有路费。他有一个朋友叫王居士,姓王,来找他说我们这些读书人所期待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大家都是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大家都期待这一天,十年的苦读就期待这一天,我们应该去考试。这个穷秀才说,我是想去考试,但是我没有车费,王居士说没关系我资助你。就是这样资助,他就跟着五六个人到南京去参加考试。

到了南京以后,有一个寺庙叫做承恩寺。在南京有一个承恩寺,这个承恩寺的门口有一个算命的,听说算得很准。那么这一天大家到了南京以后,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就去找那个算命的算算命。这个算命的人非常厉害,他说你家里有几个人,家里情况怎么样,你这次考试是考得上、是考不上,算得清清楚楚的。算到这个秀才的时候,他看到他的相貌只讲一句话说,你家离这个地方,来的时候花了几天时间?说我花了五天的时间从我家来到南京。他说你现在回去还来得及。这怎么回事呢?我要来参加考试,怎么回去呢?

他说:你现在这个相貌,貌枯神浮,死相现前,五天之内你一定要死亡。这个貌看起来是枯萎了,就像那个树枯萎,神浮动,可能你这几年读书没有把身体调好,貌枯神浮,死相现前,你五天之内决定要死的。说是不是能够改变呢?这个相貌非常明显,不能改变。这个时候就没办法了,心情很不好,不过这古时候人的心情是,好歹有钱没钱,落叶归根,死要死在自己的故乡。王居士也很怜悯他,就给他十两银子,一方面给他当路费,一方面给他安排后事。那么这个秀才就带了十两银子,坐着船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

到了第五天的时候,风就吹得很厉害,船没办法行走了,就只好就靠在这个岸边。早上靠在岸边,到下午的时候很无聊,不能老是待在船上,就到岸边去走一走散散步。这个时候看到一个妇人大着肚子,怀孕的一个妇人,带了三个小孩,一个手上抱着,两个手上牵着,带了三个小孩,边走边哭泣,很伤心的样子,就往海边走过去。这个秀才一想,那个地方海边是没有人家,她去那边干什么呢?就去问说,你今天是什么事情那么伤心呢?

这个妇人说,我先生是一个屠夫,个性非常暴恶,我要是做错一件事情,那是又是骂又是打。他今天要去做生意的时候交代我说,今天有一个人要来买猪,这两头猪价钱要十两以上的银两才能够卖,十两以下不可以卖,交代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过没多久,果然有一个人来买猪,大家讨价还价,还价讨价,好,十两成交。成交的时候,这个人拿了十两钱,给了以后就把猪带走了。带走以后,我隔壁的一个邻居刚好来看我,他看到我这个钱,用嘴巴一咬,这个银两是假的,表面上镀一层银,里面就是一个破铜烂铁,假钱。我心里一想,这次不得了,这件事情我先生一回来,那准把我打死。我与其要死在杖下,倒不如跳到河里面去死,所以我就准备要去寻短见了。

这个秀才一想,哎呀,我们两个的命都是很苦恼啊,我今天要死,她也要死,我今天第五天了。起了一念善心,就说你那个铜钱我看看,十两银子我看看是真是假,我帮你看看。她说很多人都说是假的,绝对是假的。他说我看看没关系,我给你看,拿出来。拿出来一看,果然是假的,但是他这个时候就把它调包,把他自己真的十两银子就把它换过来。他说谁说是假的,你看明明是真的,要么你咬咬看?这一咬,唉,果然是真的。哎呀,我过去看错了,原来这个十两银子是真的,感谢你这个恩人,你要是你不告诉我,我还以为是假的,冤枉死了,这个五条命呢。那么就把真的银子带回去,欢欢喜喜回去了。

回去以后,这天到了黄昏的时候,他就投宿在一个破旧的古庙,就躺在一个墙壁上就睡觉。睡到一半的时候,有人跟他讲话说,“出去出去,赶快出去”,讲出这句话出来。他听了以后醒过来,就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他,就使令他走出古庙,他走出去没多久,这个古庙就整个塌下来,刚好塌在他躺的地方。他这一想,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逃过一劫。他前一段时间那个内心的那种郁闷,突然间全部解开了。他走到船边说,我现在不回去了,现在往南京走。这个船夫也莫名其妙,好吧,走就走吧,就往南京开过去。

开过去以后就找那个相士,那个相士一看到他就说:哎呀,你这个印堂当中充满了阴德,你前面那个死相,那个枯萎的相貌完全不见了,充满了光彩和阴德。你这一次不但不死,寿命从现在看八十岁,而且你今生去考一定有功名,转祸为福。果然他这一次去考,就考上了第五十三名,有功名。他后来辗转做到翰林,到了翰林院去做两品官,活到八十岁。

这个故事讲完以后,那个《坐花志果》的主人就讲一句话说:“命由己作,福自己求”,讲出这句话。说这个命不是上帝安排,是我们过去的前六识所造的。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命呢?为什么你会长寿、短命、健康、乃至于这个多病呢?“命由己作”,是你过去所造的业力;但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得果报之前,都是可以改变的。

怎么改变呢?“福自己求”,你今生的努力能够改造过去的命运。虽然这个命运,由于你过去阿赖耶识的业力,有一定的趋势,就像踢皮球,这个皮球它可能往东往西,有一定的趋势。但是这个皮球还没有到达终点之前,你中间再补它一脚,它的方向会改变。虽然命是由过去所做,但是你今生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福自己求。那么这改变,当然不能靠第七、第八改变,就是靠第六意识挟带了信心、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这十一种的功德来改造我们的命运。好,这是说明这个第六意识的善恶的相貌。

再看第十八面,不定,第六意识有时候是跟这个不定的心所相应,看颂文。

六、不定四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前面的善根烦恼的体性是决定的,决定是寂静,决定是扰动,这个体性都是决定。这以下四个心所的体性是不决定,有可能是属于善,是寂静;也可能是属于恶,不寂静,就是看它在什么情况来决定它的善恶。这当中有四个:悔、眠、寻、伺,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覆解是不定心所也”,这个地方重复的解释,四个不定心所。先解释它的内容。

悔即恶作,眠即眠睡,寻即寻求,伺即伺察。亦如百法中释。

“悔即恶作”,这个恶作,就是什么是恶作呢?这当中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应作而未作。这个事情本来你应该作,但是你没有作,所以你追悔;其次,不应作而作。你不应该作,但是你作了,这件事情你也追悔,叫恶作。恶作就是两个:应作而未作,不应作而作,都是恶作。假设你的追悔是对于善法的追悔,做了善以后追悔,这是安立作恶;假设你的追悔是对于恶法的追悔,这个时候安立作善,就是不定,恶作。

眠就是眠睡,就是这个身心都是处在一种暗钝的状态,这个也是不定。寻,就是寻求,伺就是伺察。这个寻求和伺察,寻求就是觉,伺就是观,觉观。“亦如百法中解释”,这个我们待会再解释。

言二各二者,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

这个地方是解释二各二,为什么叫二各二呢?第一个“二”,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这个二就是说,悔眠这个是一组,寻伺这是一组,这叫二。就是不定心所有两组,悔眠是一组,寻伺是一组,叫二。第二个“二”,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就是说这里两组的心所,也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所以叫做二,通于善性、恶性,叫“二”。所以叫做“寻伺二各二”,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寻伺,寻伺是通于善、通于恶的。什么叫寻伺呢?当然指的是第六意识了,前五识没有寻伺的,这个主要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对所缘境的观察,觉观,它也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随外门转,外门。就是说第六意识在观察所缘境,是前五识去接触五尘的境界,把信息传递给第六意识,这叫外门,这是第一个。

寻伺它是内门而转,就是它不要靠前五识所取得的信息,它自己的第六意识独头意识,能够在这个意言境,就是靠着第六意识的名言去创造一个境界。比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第六意识就能够靠着这些名言,创造一个空的相貌出来,然后在这个空的相貌里面去思惟观察。当然这当中也可能是在佛法的意言境,也可能在世间杂染的五欲的意言境,都可能。总之这个寻伺是内门而转,完全不靠前五识的帮助。

这个寻伺在《瑜伽师地论》倒是蛮强调,瑜伽师地论把这三界的众生,它认为众生整个的升沉,寻伺是一个指标,是一个关键指标。它把三界的众生分成三类:

第一个是有寻有伺地,就是从五趣杂居地到这个初禅。这一类的众生,不管是天人、不管是恶鬼、畜生、也不管是初禅的那种寂静的状态,都是有寻伺,这个寻伺是什么?就是在这五欲的境界里面寻伺。这句话是说,这一类的众生对世间的五欲,讲一句白话就是有好奇心,很喜欢在五欲的境界去观察,这个五欲是怎么回事呢?去观察观察,体会体会,这一类的众生都是属于有寻有伺地。

这个时候又有人问了,这个初禅离开了欲,怎么还“有寻有伺”呢?初禅为什么安立“有寻有伺地”?因为你前面的欲界定、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要到初禅的时候要修不净观,来破世间的这个欲的寻伺。不净观修成功,把欲的寻伺破坏以后到了初禅。但是能破坏欲的这个不净观还在,所以也安立作“有寻有伺地”。虽然所破坏的欲寻伺被破坏,但是能破坏的觉观还在,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安立做有寻有伺地。这第一类的众生,这一类众生对这个世间的欲乐都是有一种寻伺的冲动,寻伺的欲。

第二个,无寻唯伺地,就是初禅到二禅的一个中间地,就是已经离开了初禅,但是二禅还没有现前。这个时候的众生他对世间的欲,这种不净观,能对治的不净观,已经从粗转成细了,从寻转成伺,这个伺就是比较微细了。

到了二禅以上,定生喜乐地,这个时候连能破坏的觉观都不存在了。但这个地方《瑜伽师地论》解释,说他并不是没有寻伺,他是在这种清净的三昧乐里面寻伺了,他对世间的欲乐已经没有好奇心了,不要说是眼睛去看到,连内心都不去想它。这个二禅的人是无寻无伺地,无寻无伺就是说,没有世间的欲的寻伺了,但是他这种清净的寻伺是在的。

这个寻伺,《瑜伽师地论》,在三界里面把它当做区分众生的一个指标。这个地方,我们去读三界的三地,当然《瑜伽师地论》把这个众生分成十七地,有漏众生就是三地;当然再上去的话就是修行的那个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了,那是一种清净的境界。《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有时候这第六意识遇到这些境界,偶尔会起善念,也偶尔会起恶念,但是这种偶尔的善恶念,不能够当做众生生命的指标,不可以。要以寻伺当指标,因为寻伺它的势力是最强大。说这个人经常在五欲的境界寻伺,虽然他没有造恶业,但是他遇到恶因缘,一定会造作;说这个人经常在清净的因缘寻伺,虽然他不造善,但是他遇到因缘,也决定会造善。

像《宗镜录》就讲一件事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不简单。大禹治黄河,他是一个领导者,治水的过程当中,不要说回家休息,偶尔经过家门,“三过其门而不入”,十三年都没回家,为公为众。颜渊呢,“颜渊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他读圣贤书以后,看到这个春秋战国时代天下无道,他什么事也不想做,干什么呢?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能够自己安贫守道。

《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的功德是一样,为什么?因为“易地而居,亦复如是”。假设把大禹放到这样的一个乱世,他也是一样,邦无道则隐,他也是不做事的。你把颜渊放到一个有英明的君王的时候,他也是一样为公为众,三过其门而不入,他也是这样。因为他们两个心情是一样;心情是一样,遇到这样的因缘,他也一定会这样做。《宗镜录》讲这个观念,也是跟《瑜伽师地论》相合的,就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寻伺,去抉择未来的果报是怎么境界?可以抉择出来。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利;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说我们在佛法当中修学很久了,出家有一段时间了,怎么知道佛法是得力不得力呢?“世情淡一分”,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不活动的时候,你看看你内心是在寻伺什么情况?你内心当中对世间的寻伺淡薄了,对佛法的寻伺增加了,哦,世情淡一分,佛法就有一分得力。其次,“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说我们知道我能往生西方呢?世情淡一分,对世间的感情的寻伺淡一分,生西方就有一分稳当。所以我们在佛法当中的功德,未来的果报,这个寻伺是有关系的,它是一个指标。

不过当然这个寻伺还跟我们的欲——跟希望而来的,你有这样的希望,就会有相应的这样的寻伺,跟希望还是有关系。我们在学佛的刚开始要发菩提心就是这样,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就把我们寻伺的范围划分了一个界限。你既然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寻伺的范围不应该离开佛法僧三宝。就是我们刚开始,把第六意识的寻伺先划一个界限,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先把这个大范围划起来。

就像受戒一样,你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说你这个愿力做得到吗?先不要讲,这个戒体就在一个地方先划出一个范围,那么你这个随行,就在范围当中创造种种的功德。你刚开始就是先划一个范围,活动范围,你的活动范围是什么呢?有三个范围:第一个誓断一切恶,这个是你所要随行的范围;第二个誓修一切善,这也是你的活动范围;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就是把这个大范围划起来。那么我们刚开始也是一样,先把这个寻伺的大范围划起来。它偶尔会跑出界外,你再把它拉回来,拉久以后它就习惯了。这个地方是说不定,寻伺它有善的寻伺、有恶的寻伺,这不决定。

再看第十九面。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前面已经说明第三能变所相应的心所,这个地方是讲现起分位,它生起现行的,分位就是它的差别,看颂文:

颂曰: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地方有三门,看蕅祖的注解。此明第三能变识之后三门也。

前面已经介绍了六门,这个地方解释后三门,就七、八、九。看七。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因缘也。

“依止根本识”,这个地方是讲共依门,前六转识所共同依止的门。前六识的了别是怎么有的呢?是上帝创造的呢?还是自然而有的呢?这个地方是说,它的生起因缘是依止根本识而有。依止根本识而有,当中有两个情况:第一个谓前六转识,要以第八根本识的现行,就是以第八识的明了性当作它的根本依,就是前六识的共同依止处,这个是增上缘;再看第二个,那么依止根本识怎么说呢?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的前六转识种子,为个别的亲因缘。前六识的这个了境能变,它要依止根本识的明了性当增上缘,也要以前六转识的种子当亲因缘。

说我们这个前六识善恶各式各样。有些人第六意识欢喜持戒。有些人的第六意识修行禅定很容易,他有事没事内心就欢喜无分别住,你要他研究经典兴趣不高。有些人你要他打坐,他不能坐太久;但是你要他去研究教理,他起大欢喜,对这个“慧”特别地有欢喜心。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我们阿赖耶识过去所串习的种子各式各样,它发动出来的第六意识的相貌就不一样,依止根本识。所以前六识的了境,它跟这个种子有关。

其次跟它的现行也有关,第八识的现行。第八识假设是变了一个男人,阿赖耶识是创造一个男人的阿赖耶,异熟,这个时候你的前六识的了别,就以男人为中心发动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发动了这样的一个思想,主要是第六意识。如果你第八根本识是一个女人,你就以第八识的女人为中心,发动你的思想行为。所以跟现行是还有关系,跟你的种子、跟你的现行都有关系,种子是亲因缘,现行是增上缘。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还有所缘缘,还有得无间缘,都要考虑下去,这里指出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缘。

八、云“五识随缘现”等者——谓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现行。如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多少无定。水喻第八藏识,波涛即喻前五识也。

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讲到这三个,三句话。“谓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现行。”说前五识都不是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那它怎么生起了别呢?皆仗众缘,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经常用第六意识在思惟,要不看经典,也不学《唯识学》,我们也不知道第七、第八的存在。就是依止第六意识;依止第六意识来造业,也依止第六意识来受用苦乐的果报。我们会认为这个第六意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会有这样的思想出现。

这个地方是讲“五识随缘现”,当然这个五识包括前六识,这个前六识的生起是随顺因缘而生起。不是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独立自主体性的,不是的,没有因缘就不能活动的,就破除我们对第六意识自我的执著。说“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

讲一个譬喻,“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眼识的因缘比较多,比如说它要光明、还要空间,你在黑暗当中眼识不能了别。耳识就不要光明了,在黑暗当中你念佛,也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但是它要空间。鼻舌身连空间都不需要,七个识。“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讲一个譬喻,波涛依止水。这波涛指的前五识,这个水指的是大海,就是第八识。“多少无定,水喻第八识,波涛喻前五识。”这个地方是讲前五识它的俱转门。

再看第六意识的情况。

九、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谓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第六意识,所待缘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但除五位,暂时不行。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也。

“云意识常现起者”。这个地方就包括了“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这个地方是讲起灭分位门,单独讲第六意识,前面讲前五识,这个地方单独讲第六意识。“谓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前五识所需要因缘太多了。第六意识所需要因缘比较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当中除了五种情况暂时不起现行,“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也。”

关于这一点看附表第十四,我们根据《成唯识论》把第六意识的一个起灭分位做一个解释。附表第十四,先解释标题。这个起指的是第六意识的现行叫起,它生起了“了境”的功能;这个灭就是指的不起现行,叫灭;这个分位指的是它的差别情况,什么情况起现行,什么时候不起现行,它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情况,这叫分位。这当中分成两类:第一个就是前五识,第二个就第六意识。先看前五识。

附表十四——起灭分位门

前五识——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涛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

“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涛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前五识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了别性,它有时候是一个生起、有时候两个生起、有时候三个生起、有时候五个都生起;有时候前一刹那一个生起、第二刹那两个生起、第三刹那五个生起,就是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有各式各样的情况会出现。

就象这个大海当中,一个风吹过来一个波浪,两个风吹过来两个波浪,三个风三个波浪,乃至五个风吹过来五个波浪,就是说这个波浪的生起要靠风的因缘具不具足。“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前五识的了别性,第一刹那活动的时候,假设第二刹那没有得到第六意识的资助,那就要消灭,所以它一定要以第六意识当分别依,当增上缘。这个是讲前五识一个起灭分位的情况。看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第六识以其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藉缘少故,现行时多,惟除“五无心位”外,馀一切时常现起。

第六意识的特色,它有三个。一、“与寻伺相应故”,这个地方重要。因为前五识只能够随外门而转,它自己不能够生起名言的分别;第六意识能够随外门转,它也能够随内门而转,不必靠前五识的这些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它也能够依止第六意识的名言创造出所缘境,然后自己在那个所缘境里面,或者是寻、或者是伺,或者伺、或者寻,在那个地方觉观,这是主要的因素。

“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那么它有这所缘境以后,就能做种种的计度分别,它不一定要靠前五识的帮忙。“藉缘少故”,第六意识也不要空间,也不要光明,很多因缘都不需要,因为它顺随内门而转,外面环境怎么变化,第六意识照样活动,所以现行时多。但是“惟除五无心位,余一切时常现起”。这五无心位,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一、无想天——谓修彼定,以厌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这个无想天是怎么回事呢?它的因地就是以厌患粗想之力而修定。就是外道他感到第六意识这个想,这个名言的分别,扰动他的内心,使令他心不安。他不知道扰动的根源是无明——是我,他不知道;他认为是有想、有名言分别,所以我就苦恼。怎么办呢?厌患粗想之力,修无想的加行,这个“想”一生起来就把它舍掉,有想就舍。慢慢慢慢,当然这当中他要思惟想的过患,说这个想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想的分别,就像我们身上长这个疮一样,流脓流血,如疮、如痈、如疽。这个想在我们第六意识心王活动,就像这个疮一样,有种种的过患,就是呵责这个想,放弃这个想。那么一次一次地这样作意以后呢,哦,就把这个想给停下来;停下来死掉以后,就到这个四禅天去了。

在四禅天的无想天里面是什么境界呢?“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这个四禅天的高深禅定,暂时把前六识的不恒行心王和相应心所都停下来。因为他刚开始修习禅定的时候的作意,是厌患粗想之力,是以灭这个想为下手,所以安立做无想天。无想天的果报五百劫,前半劫灭,后半劫生。前半劫还有分别,半劫过后就消失了;要出定的时候,后半劫又生起来,无想天。

二、无想定——谓有异生,伏徧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名“无想定”。

这个地方跟前面的无想天是一致的,只是前面的无想天是一种果报,是一种异熟,它是一种天的果报。这个无想定他是人,他这个人去修无想定。这是谁修的呢?是凡夫修的,我们佛弟子是不修无想定。凡夫外道他修习禅定,这个禅定把遍净天,这个三禅遍净天的贪爱烦恼给调伏了;但是不能够调伏上界的染,上界就是四空定的贪爱。因为他刚开始是以出离想,刚开始也是呵责这个想,想要解脱这个想的系缚,使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名无想定。把这个想灭掉以后,连带着把第六意识的心王和所有的心所都停下来,叫无想定。

这个无想定,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为什么那么笨呢?《瑜伽师地论》讲出一个理由,周利槃陀伽就是过去,他曾经得过无想天的果报五百劫。五百劫当中第六意识都不活动,来到人间以后就有等流习气,碰到什么事情就不想去分别。所以他出了家以后跟佛陀学习佛法,一个偈颂“百日不能成诵”,一个偈颂一百天背不起来。因为第六意识休息太久了,这个机器太久没有运转生锈了。到无想天还有这个过患,你到无想天去,来到人间的时候使令一个人笨,就有这种情况。这个是讲无想定,在那个定中第六意识都不活动。

三、灭尽定——谓三乘学无学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灭无所有处之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灭;以加行等,徧厌受想,故亦名“灭受想定”。

前面的无想天和无想定都是凡夫外道修的,这个灭尽定是圣人修的。看它的内容。这是谁修的呢?三乘的学无学圣人,这个灭尽定起码要三果以上的圣人。他的心情呢,“止息想作意”,他是想要暂时把这个“想”给停下来。那么他怎么办呢?以禅定力伏灭无所有处的贪,就是无色界的第三天,当然这当中也可能会伏灭非想非非想处的贪。

这地方解释一下,这个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四禅、四空再超越,叫九次第定。这个九次第定,如果你是钝根的人那要有次第,一定要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乃至于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一定要次第,不能超越;但是你要利根熟练以后,可以从初禅一下子就到灭尽定,也可以从二禅一下子入九次第定,都可以。

这个地方讲出其中一个情况,就是从这个无所有处,然后进入到灭尽定。他在无所有处当中,伏灭了无所有处的贪,使令不恒行。不恒行指的前六识,以及恒行的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停下来。因为他有止观的加行,偏厌受想,这当中他所对治的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受和想,故亦名“灭受想定”。这个是圣人有时候出定、有时候入定,他想要暂时地休息一下,入了灭尽定。这个时候的灭尽定因为有我空的智慧,所以他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能够暂时停下来,所以这个是无漏的,无漏的禅定。

四、极重睡眠——谓由身劳顿故,六情暗闭,前六不行,名“极重睡眠”。

这个睡眠就是色身疲劳迟钝了,身心太疲惫了,六情暗钝,这个明了性你耗损太厉害了,使令睡觉的时候不做梦,这就是极重的睡眠。我们一天当中,就有些医学家说我们一天当中睡觉,差不多是有一个小时左右是不做梦,那个时候第六意识全面的休息,真正的休息是那个时候。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还是在活动,当然是比较轻微。在极重的睡眠不做梦,第六意识也不活动。

五、极重闷绝——谓由疲极风热等缘,六识不行,名“极重闷绝”。

——《成唯识论》——

这种情况或者是太疲劳了,疲劳太厉害以后昏过去了,闷绝;或者是风病,有这个风邪的病,就是冷病;或者是中暑了,也使令你昏过去了。这个时候前六识都不活动了,叫极重的闷绝。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有五种情况是不活动。回到讲义二十面,这个是说明“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在《成唯识论》把这个识的一个活动情况分成三类。第七、第八是恒时转,恒常的运转。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不管你在散乱心、在禅定心、在有漏、无漏,第七第八是从来不可能停下来的,第七第八是恒时而转。第六是多时转,多少的多,有时候转、有时候不转,但是转的时间比较多。前五识少时转,它的活动时间比较少。三种情况:恒时转、多时转、少时转。这个地方把前面的三种能变都讲完了。

看戊四的结示。戊四、结示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

前面已经广泛地分别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三种相貌,这个是说明它的自证分所变的二分所依。这个意思就是说,前面的三能变相是解释自证分,这个自证分是怎么回事呢?是它所变现的见相二分所依止,是这个意思。

看注解: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

“所变二分”——即相分、见分。

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前面都在讲自证分;所变的二分是相分见分。“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前面所说的三能变相的自证分,是见分、相分所依止。这个四分,我们下一次再说明。

这个心识有开、有合的不同。如果我们把它合起来就是现前一念心识,现前一念的了别心识;把它开出来就是三种能变——异熟、思量、了境,三种功能。在这一段文总结的时候,蕅益大师的《观心法要》他讲一件事说,天台智者大师解释《维摩诘经》的时候,广泛地引用唯识的名相。那有人就问智者大师说,《维摩诘经》这个是性宗的教理,你怎么用唯识的名言来诠释呢?

智者大师说:

夫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当细寻天亲;

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则何过龙树。

他说性相二宗要加以融通的运用:如果我们要分别界内界外的这些结惑生死,说我们为什么会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呢?要把这个病源找出来,当细寻天亲,好好地研究天亲菩萨的唯识的教义。唯识的教义把生死根源分成“恒审思量我相随”,它有第七意识的俱生,有前六识的分别。所以我们在找病源的时候,不但是细的生死,说这个为什么造恶业呢,恶业的相貌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至于“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这各式各样的病,有粗的病、有细的病,这些病相都必须要依止唯识来学习。

如果讲到要观一切法空,“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要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则何过龙树。龙树菩萨的中观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直截了当的引导我们第六意识超越假名,直接进入到无我、无我所的第一义谛。你要观一切法空,那是中观最殊胜。这两个必须配合。

透过唯识了解我们的病源,透过中观来观一切法空。因为你一开始都不了解这病源,你观一切法空,是空掉谁呢?像外道一样也知道他生病了,但他不知道病因在哪里,怎么办呢?干脆把第六意识给息灭,结果错损菩提。你把第六意识息灭干什么呢?你一开始造业是第六意识,你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也是第六意识。你把第六意识息灭了,你整个生命就第七、第八,就是无覆无记了,这个是不能够解脱的。其实你那个高深禅定当中,讲明白一点,“恒审思量我相随”它继续活动,禅定不能把第七意识停下来,不可以。

乃至于阿罗汉的灭尽定,那个恒审思量的法执都还在。你看大乘经典,似乎对二乘的偏真涅槃非常不以为然。你看《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就是很多的二乘人去跟他问,他就托病弘道。去跟他问候病,他跟那些二乘人辩论的时候,他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乃生此花”,他以莲花来比喻这个大乘的功德,万德庄严。说这个莲花不能生在高原陆地的那个清净的地方,不可以;那么生长在哪里呢?卑湿污泥乃生此花。说你阿罗汉入了灭尽定,把第六意识停下来,那内心很清静了,但是不能发菩提心了。因为第六意识是发菩提心的因,你没有第六意识,你哪能够靠第七、第八发菩提心呢?不可以。说这个卑湿污泥,他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他有第六意识。他有第六意识遇到苦的境界,能够发菩提心,就着这菩提心的善根,还超过二乘人,起码他有第六意识。

所以我们要不研究唯识,不明白哪些是所破,不明白什么东西是要保留,不明白,我们没办法拣择。观一切法空,全部都破坏掉,烦恼也破坏掉,善根也破坏掉,就会有这样的过失。所以智者大师提醒我们,要分别这一切的善恶的名相,“当细寻天亲”,这点是很重要。就是我们要下药,你要知道什么病毒要破坏,什么样的细菌对我们身体有帮助要保存下来,不能一股脑的所有的通通破坏掉,使令你身体虚弱,不可以这样,要拣别。那么这个拣别就必须从心识当中开出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境,然后从这个当中去观察到病源在哪里?把病源消灭,但是这里有好的东西通通要保存,因为你要发菩提心,还必须要靠这些,不能一股脑的消灭。

我们是已经把心识的三能变相介绍到这个地方。大家应该也知道,心识里面问题出在哪里?哪些是无辜的?哪些是有过患的?这个地方应该清楚。

我们今天讲到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