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八十五集:外戚与宦官之患初现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八十五集:外戚与宦官之患初现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东汉中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下的政治乱局

在东汉历史的长河中,中期阶段呈现出了一种极为复杂且混乱的政治局面,其根源在于皇帝多幼年即位这一特殊现象,进而引发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争权夺利的恶性循环,使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国家的政治局势也逐渐走向动荡与衰落。

一、幼年即位现象的频发与太后临朝称制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国之后,前期曾有过一段相对稳定且繁荣的发展时期。然而,到了中期,却屡屡出现皇帝幼年即位的情况。这其中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交织。一方面,皇室传承过程中,或因先皇早逝,子嗣尚幼便不得不继承大统;另一方面,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后妃们为了稳固自身和家族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使得年幼的皇子被推上皇位成为常态。

例如,汉和帝刘肇即位时年仅十岁,殇帝刘隆即位时更是尚在襁褓之中,安帝刘祜即位时也不过十三岁等等。这些年幼的皇帝,显然不具备独立处理朝政的能力,于是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和当时的政治需要,太后便临朝称制,代行皇帝的权力,主持国家大事。

太后们虽然大多有着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管理宫廷事务的经验,但毕竟身处封建时代,深受传统观念以及自身眼界的局限,她们在处理朝政时往往难以做到全面且公正,更重要的是,她们最为信任和依靠的力量,便是自己的娘家亲属,也就是外戚势力。于是,在太后临朝称制的背景下,外戚势力开始趁机崛起,逐渐把控了朝政大权。

以窦太后为例,她在汉和帝幼年即位时临朝听政,重用自己的兄长窦宪。窦宪本就野心勃勃,凭借着太后的信任,在朝堂上权势滔天,不仅掌握了军政大权,甚至一度能够左右朝廷的重大决策。他先是因与皇室的矛盾而请求出击北匈奴,企图通过战功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结果在稽落山一战大破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由此在朝中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其党羽遍布朝堂内外,官员们为了仕途纷纷依附于他,整个朝政几乎都被窦氏外戚所掌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邓太后时期,邓太后临朝时重用邓骘等邓氏家族成员。邓骘在朝中担任要职,诸多军政事务皆由其经手,邓氏一族一时间权倾朝野,朝廷官员的任免、政策的制定等关键环节都充斥着邓氏外戚的影响力,这种局面使得东汉原本相对平衡的政治生态逐渐被打破,权力开始高度集中在外戚手中,为后续的政治乱局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二、皇帝夺权与宦官势力的膨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幼年即位的皇帝逐渐长大成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却有名无实,手中并无真正的权力,朝政大权被外戚牢牢把控,自己宛如一个傀儡,只能听从太后和外戚的安排。对于有着强烈帝王尊严和统治欲的皇帝来说,这种情况是无法忍受的,他们迫切地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然而,长期以来被外戚势力隔绝在权力核心之外的皇帝,身边能够依靠的力量寥寥无几。在宫廷之中,与皇帝最为亲近、日常接触最多的便是宦官群体。宦官们虽然身体残缺,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地位低下,但他们长期陪伴在皇帝身边,深知皇帝的心思和处境,对皇帝忠心耿耿(至少在皇帝看来是如此)。而且,宦官们身处宫廷内部,有着独特的信息渠道和活动空间,能够为皇帝出谋划策,协助皇帝去对抗外戚势力。

于是,皇帝们便开始依赖身边的宦官,赋予他们各种权力,期望借助宦官的力量来制衡外戚,进而夺回朝政大权。比如汉桓帝刘志,他即位后长期受到梁太后和梁冀为首的梁氏外戚的压制,梁冀飞扬跋扈,甚至敢毒杀皇帝的宠妃,其专权程度令人发指。汉桓帝隐忍多年,最终与单超、徐璜等宦官密谋,发动政变,一举诛灭了梁冀及其党羽,成功夺回了权力。而在这场夺权斗争中,立下大功的宦官们自然得到了皇帝的丰厚赏赐,他们被封侯拜将,政治地位急剧上升,势力也由此开始膨胀。

宦官们得势之后,迅速在朝堂上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安插亲信,干预朝政,官员们若想要升迁或者保住官职,往往需要贿赂宦官,朝堂之上逐渐形成了一股以宦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而且,宦官群体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缺乏传统士大夫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政治远见,在掌握权力后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和利益,肆意妄为,使得朝政变得更加**不堪。

三、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的恶性循环

外戚势力原本在朝堂上已经根深蒂固,把控着诸多关键职位和权力资源,自然不甘心被皇帝和宦官夺去权力;而宦官们刚刚崛起,尝到了权力带来的甜头,也想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双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争权夺利的斗争由此不断升级,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争夺中,双方手段百出,无所不用其极。外戚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和家族底蕴,对外联合地方上的一些势力,对内打压那些亲近宦官的官员,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削弱宦官的影响力。他们还常常在太后面前进谗言,企图借助太后的权威来压制皇帝和宦官的行动。

而宦官们则利用自己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不断在皇帝耳边吹风,污蔑外戚有不轨之心,鼓动皇帝对其进行打击。同时,他们也会在宫廷内部设置各种障碍,限制外戚与太后之间的沟通,扰乱朝政的正常运转。例如,在窦氏外戚与宦官争权之时,双方互相弹劾,朝堂上每天都充斥着对彼此的指责和攻击,官员们被迫选边站队,整个朝廷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的状态,原本该用于处理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福祉的精力,都被消耗在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权力斗争之中。

这种争权夺利的情况不仅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令不通,还对东汉的地方治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地方官员们看到朝堂上的混乱局面,有的趁机中饱私囊,贪污**之风盛行;有的则为了自保,无所作为,导致地方上的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矛盾也逐渐积累起来。

四、朝堂乌烟瘴气与政治局势的复杂混乱

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权夺利,让整个东汉朝堂变得乌烟瘴气,原本严肃有序的政治秩序荡然无存。朝堂之上,官员们不再以才能和品德为晋升标准,而是看其是否依附于外戚或者宦官势力。那些正直有操守的官员,要么被排挤打压,要么被迫辞官归隐,朝堂上充斥着谄媚逢迎之辈。

在政治决策方面,由于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的相互掣肘,很难出台真正有利于国家发展、符合百姓利益的政策。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往往因为双方的利益纠葛而被搁置或者歪曲执行。比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农田的开垦等事务,本应是朝廷重点关注并积极推动的,但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却无人问津,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同时,这种政治乱局还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士大夫阶层作为传统的政治精英群体,对朝廷的现状深感忧虑和不满,他们多次联合起来,试图通过劝谏皇帝、弹劾外戚和宦官等方式来改变这一乱象,然而却遭到了宦官势力的残酷打击,引发了“党锢之祸”。大批正直的士大夫被诬陷为结党营私,遭到逮捕和禁锢,不许为官,这使得朝廷进一步失去了有识之士的支持,政治更加黑暗,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在对外方面,由于朝堂内部的混乱,东汉对边疆地区的管控也出现了松动。原本已经被班超等将领稳定下来的西域局势,又开始出现动荡,匈奴等边疆少数民族势力蠢蠢欲动,边境战争时有发生,给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威胁。而国内因为政治**、百姓生活困苦,各种民间起义也开始此起彼伏,如后来的黄巾起义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爆发的,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将东汉王朝推向了更加动荡不安的深渊。

总之,东汉中期由于皇帝幼年即位、太后临朝称制而引发的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争权夺利的局面,使得整个国家的政治局势变得无比复杂且混乱,严重削弱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为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也让这段历史成为了后世反思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弊端的重要案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