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57集:太子登基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57集:太子登基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新君初立,朝局暗流

一、丧钟与朝服:栎阳的晨雾带着深秋的寒意,将王宫的飞檐染成一片青灰色。守在宫门外的甲士们握紧了手中的戈,金属甲片在雾气里泛着冷光——昨夜三更,那面悬挂在南门的丧钟终于停了,整整三日的呜咽让这座秦国都城的空气都浸满了悲戚。

太子驷站在孝公寝殿的玉阶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带。内侍刚刚为他系上玄色的王袍,那沉甸甸的绸缎压得肩膀发紧,仿佛祖父传下的青铜鼎突然压在了背上。殿内飘来浓郁的药味,混着焚烧的柏香,在他鼻腔里结成酸涩的硬块。

“君上,时辰到了。”内侍的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惊扰了殿内沉睡的人。

太子驷没有回头。他望着殿前那株半枯的古柏,记得去年此时,父亲还拄着拐杖站在这里,指着新发的嫩芽笑道:“新法就像这树,看着枯了,根下的力气可足着呢。”那时父亲的咳嗽声已经很重,却仍要每日听卫鞅汇报变法的进度,竹简堆在案头,比药罐还要高。

如今那案头该空了。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沉重的殿门。

二、朝堂上的剑拔弩张

太庙的梁柱上还缠着素白的麻布,新君的冕旒垂落下来,遮住了太子驷眼底的情绪。他刚坐上那张冰凉的王座,阶下就传来了压抑不住的骚动。

甘龙颤巍巍地走出列,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泪痕,捧着奏疏的手却稳得很:“新君登基,当顺天应人。商君之法酷烈,致民怨沸腾,君上大行之际,正应废新法、复旧制,以安社稷!”

他的话音刚落,杜挚立刻出列附和:“甘大人所言极是!臣听闻近日关中多地百姓私议,皆盼恢复井田。卫鞅变法,夺宗室之产,驱百姓为奴,此等苛政,早该废止!”

太子驷的手指在王座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他认得杜挚腰间的玉佩,那是当年被卫鞅剥夺封地的旧贵族,去年冬天还在宴会上哭诉,说家中子弟连冬衣都备不齐了。

“荒谬!”一声厉喝划破了朝堂的沉寂。卫鞅穿着一身素色朝服,腰间的佩剑未及出鞘,气势却如出鞘的利刃,“自新法推行,秦国粮仓充盈,河西之地收复,军中健儿凭军功得爵者逾万人!甘大人敢说,这些都是民怨?”

他转身面对新君,拱手时玄色的衣袍扫过地面:“新君明鉴!废法易,强国难。昔年穆公称霸,凭的是任贤使能;今日秦国若要继往开来,唯有坚守新法!”

支持变法的内史从列中走出:“臣附议!去年栎阳粮市,粟米价格较变法前降了三成,这是百姓看得见的好处!”

“好处?”甘龙冷笑一声,“那是剜了宗室的肉!君上刚登基,难道要看着公族离散,天下人耻笑我秦国无礼吗?”

两派官员如同两阵对垒的士兵,唾沫星子在空气中飞溅。太子驷看着阶下那张张或激动或愤懑的脸,忽然想起十岁那年,他因私藏旧贵族送来的玉璧,被父亲罚在宗庙里跪了三日。卫鞅当时就在殿外,隔着窗棂对他说:“太子,法若不行,何以服众?”

那时卫鞅的声音还带着几分温和,不像如今这般锐利如刀。

三、书房里的权衡

退朝的鼓声敲了三下,太子驷却没有回寝宫,径直走向了偏殿的书房。这里曾是他处理庶务的地方,案头还堆着上月各县报来的农事记录。

内侍端来的茶汤凉了大半,他却浑然不觉。指尖划过一份密报,是昨日收到的:商於之地的旧贵族正在串联,扬言若不废法,便要率私兵入都“清君侧”。另一份则是卫鞅送来的,附带着河西守军的名册,半数将领的名字旁都标注着“军功爵”。

“君上,”贴身内侍低声道,“公子虔求见。”

太子驷皱眉。这位伯父自被卫鞅处以劓刑后,便闭门不出已有五年。他挥了挥手:“让他进来。”

公子虔穿着粗布麻衣,脸上的疤痕在烛火下显得格外狰狞。他没有行君臣之礼,只是坐在对面的蒲团上,声音沙哑如磨石:“鞅,外人也。今父丧未除,他便敢在朝堂上咄咄逼人,可见其心术不正。”

“伯父此言差矣。”太子驷端起茶杯,水汽模糊了他的表情,“卫鞅于秦有功。”

“功高盖主,便是罪!”公子虔猛地拍向案几,青铜灯盏晃了晃,“他让宗室子弟去充卒伍,让有功的庶民与公族同列,这是要毁了我嬴氏的根基!新君若要坐稳这个位置,必须除了他!”

太子驷沉默着。他记得卫鞅刚入秦那年,穿着破旧的褐衣,在宫门外等了三天三夜。父亲与他谈了五日五夜,出来时说的第一句话是:“秦国要有希望了。”

那时的秦国,连给周天子的贡赋都凑不齐,河西之地被魏国占了二十年,连孩童都唱着“秦人怯,魏军锐”的歌谣。是卫鞅,带着一批拿着尺子的官吏,把阡陌划成了方方正正的田垄;是卫鞅,在渭水边立起那根三丈高的木头,让百姓相信“徙木者真可得五十金”。

“伯父歇息吧。”太子驷站起身,“国事,容孤再想想。”

公子虔盯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四、夜色中的暗流

月上中天时,卫鞅的府邸依旧灯火通明。长史捧着刚拟好的布告,看着自家大人在地图上圈点——那是准备在关中修建的水渠,墨迹未干,还带着墨块的清香。

“大人,新君今日未表态,怕是……”长史欲言又止。

卫鞅放下笔,指腹蹭过地图上的泾水:“新君在东宫时,常去民间看农事。他知道新法的好处。”话虽如此,他却看向窗外,那里的槐树影影绰绰,像极了旧贵族们藏在暗处的眼睛。

三日前,他派去商於的密探回报,当地贵族正在铸造兵器,借口是“防备山匪”。而就在半个时辰前,栎阳令匆匆来报,说甘龙的门生在市集上散布谣言,说卫鞅要趁国丧作乱。

“让军中的人盯紧些。”卫鞅拿起布告,在末尾盖上印信,“水渠的事不能停,春耕前必须动工。”

长史接过布告,忽然道:“大人,属下听说……太子当年因私藏旧玉被处罚,心中对您……”

“法不容私。”卫鞅打断他,声音里听不出情绪,“便是太子,也不能例外。若因此记恨,那他便不是合格的君主。”

窗外传来夜露滴落的声音,卫鞅望着案头那卷《法经》,想起初遇孝公时,这位君主眼中的炽热:“寡人要的是强秦,哪怕粉身碎骨。”如今孝公去了,这份炽热,能在新君眼中延续吗?

五、黎明前的抉择

后半夜,太子驷的书房仍亮着灯。他翻看着卫鞅送来的账册,上面记着变法十年的收成:第一年,亩产粟米二石;第五年,四石;去年,已经到了五石三斗。而在另一边,是甘龙呈上的宗室名册,被剥夺封地的贵族有七十三家,其中十二家已经败落。

他忽然想起去年秋天,微服出巡时看到的景象。渭水岸边的农夫们在田里忙碌,田埂上插着小木牌,写着各家的名字和亩数。一个老农告诉他,自家因军功得了五亩良田,儿子在军中做了百将,今年能娶上媳妇了。那笑容里的满足,是他在宫廷宴会上从未见过的。

可昨日在宫门口,他遇见了当年教他读书的太傅。老人颤巍巍地递上一块发霉的饼子:“臣家中已经三日无粮了。新君,看在老臣教您识过字的份上,救救宗室吧。”

饼子上的霉斑像极了朝堂上那些争执的面孔,让他一阵反胃。

天快亮时,太子驷终于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了窗。冷冽的空气涌进来,带着远处市集的喧嚣——那是早起的商贩在卸货,是赶车的车夫在吆喝,是新法带来的、生机勃勃的喧嚣。

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守住秦国,守住……法。”

内侍听见动静进来伺候,见新君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轻声道:“君上,该准备朝会了。”

太子驷转过身,眼中的犹豫已消失不见。他拿起案头的两份奏疏,将它们并排放好,然后对侍立的内侍说:“传孤旨意,召卫鞅、甘龙、内史……还有所有卿大夫,辰时三刻,太庙议事。”

内侍低头应是,退出去时,看见新君拿起那枚象征王权的玉圭,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殿外的晨雾正在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太庙的金顶上,折射出刺目的光芒。

这场持续了十年的变法,在新君登基的第一个黎明,即将迎来最关键的考验。而无论是阶下的旧贵族,迎来立于晨光中的卫鞅,都知道,今日的太庙,将决定秦国未来的走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