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32集:学堂的变化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32集:学堂的变化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栎阳书声

栎阳的秋老虎总带着股渭水的潮气,把夯土城墙蒸得冒白烟。南门老槐树下,那根曾让卫鞅砸下五十金的木头早被移走,如今立着块丈高的木牌,上面用漆写着“栎阳学堂”四个大字,墨迹被雨水泡得发乌,却依旧扎眼。

槐树下蹲着个穿粗麻短打的汉子,正用树枝在泥地上划拉。他叫黑九,前两年还是公子虔封地的奴隶,去年靠着军功升了公士,分到半亩田。此刻他儿子狗剩正扒着学堂的木栅栏,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响——那是想进去又怕被先生打的模样。

“进去吧,”黑九把树枝一扔,粗粝的手掌在儿子后脑勺上拍了拍,“左庶长说了,咱秦人也能认字,认了字才知道新法写的啥。”

狗剩眨巴着黑黢黢的眼睛,盯着栅栏里那些穿得比他整齐的孩子。他们正跟着一个戴高冠的先生念:“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声音忽高忽低,像渭水滩上的水鸟叫,却比鸟叫更让人心里发颤。

这是栎阳头一所百姓能进的学堂,开了整半年。先前这里是间废弃的粮仓,梁上还挂着去年的谷壳。卫鞅让人拆了粮仓的土台,砌了三十张土案,又从军中挑了三个识文断字的老兵当先生。头天招生时,来的不是拖鼻涕的娃,倒是一群扛着锄头的老汉,堵着门问:“认字能当饭吃?”

先生里年纪最大的叫赵平,原是魏国大梁人,当年跟着卫鞅从安邑来的。他记得开蒙那天,卫鞅亲自站在学堂门口,手里捏着一卷竹简。有个豁牙的老秦人死盯着他腰上的剑,突然啐了口:“念书?前年官府征粮,把我家存粮都搬空了,咋不教咱咋保住口粮?”

卫鞅没动气,解开竹简念:“新法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意思是,种粮多、织布多的,能免徭役。”他指着旁边刚立起的木牌,“这上面写着各县粮税定数,谁家该缴多少,清清楚楚。不认字,咋知道官府没多要?”

那老秦人梗着脖子还想说啥,却被身后一个妇人拽了拽。妇人怀里抱着个襁褓,露出的胳膊上满是纺车磨的茧子:“先生,我闺女能来不?她织的布上个月还得了赏。”

卫鞅点头:“男女都能来,白日学认字,夜里教算数。学会了,自家田亩多少,算得比账房还精。”

这话像块石头投进渭水,荡开了圈圈涟漪。头一个月来的多是像黑九这样的新军功户,他们盼着娃能比自己强;第二个月,连甘龙家的佃户也偷偷把娃送来——毕竟谁都想弄明白,为啥今年租子突然少了两成,是不是新法里写了啥讲究。

狗剩溜进学堂时,赵平正在教孩子们数算。他手里举着根算筹:“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谁家藏了逃兵,一伍都要受罚,这叫连坐。算一算,十家有一家犯法,多少人要跟着担责?”

底下的孩子七嘴八舌地喊,有说五个的,有说十个的。坐在最前排的女娃阿绣突然站起来,她是从魏国逃来的流民赵二牛的闺女,辫子上总系着根红布条:“先生,是五十人!五家一伍,一伍五户,十家就是两伍,两伍五十人!”

赵平眼里露出笑意:“说得对。记住了,新法不是官府的事,是咱每个人的事。算不清账,保不齐哪天就吃了连坐的亏。”

阿绣坐下时,偷偷看了眼窗外。她爹正蹲在墙根,手里攥着块刚领到的新布——那是她娘这个月织帛多,官府奖的。上个月她教爹认了“赏”字,爹乐得在麦场上翻了三个跟头,说这辈子头回知道官府的告示上,还有写着自家好的字。

日头爬到头顶时,学堂突然静了。卫鞅穿着一身玄色锦袍,带着两个吏员走进来。他刚从渭水边巡查回来,靴底还沾着泥。孩子们吓得直往案几底下缩,去年渭水岸边一次斩了七百个犯法的人,血把河水都染红了,孩子们都怕这个据说杀人不眨眼的左庶长。

卫鞅却没看他们,径直走到墙上挂着的《垦草令》抄本前,指着其中一行问赵平:“这‘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孩子们都懂了?”

“回左庶长,”赵平躬身,“已讲过三遍,还让他们把自家去年的收成算成数字,对照条文看是否够得上免徭役。”

“不够。”卫鞅摇头,目光扫过那些怯生生的小脸,“要让他们知道,这不是条文,是活路。”他蹲下身,正好对着狗剩,“你爹是黑九吧?他去年斩了一个魏兵,升了公士,对不对?”

狗剩吓得直点头,嘴里发不出声。

“那你知道他为啥能升官?”卫鞅从怀里掏出块竹牌,上面刻着“公士”二字,“新法写着,斩一首者爵一级。这字你认得,将来就能算清自己该得多少爵,官府少给了,你能去告他。”

他又转向阿绣:“你娘织的布,每匹能换多少粟米?新法定了市价,谁要是压价,你把条文念给他听。”

阿绣攥着衣角,小声说:“先生教过,‘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

卫鞅笑了,这是赵平第一次见他笑。他站起身时,案几上的算筹被带得滚落,孩子们却没人敢捡。他对赵平说:“明日起,加一课,讲军功爵。让他们知道,认得字,才能算清自己的前程。”

傍晚放学时,狗剩背着用麻线捆的竹简,蹦蹦跳跳地往家跑。竹简上是赵平先生写的“耕”“战”“赏”“罚”四个字,墨迹还新鲜。路过西市时,他看见粮商钱老板正和一个吏员争执,钱老板脸红脖子粗地喊:“我明明缴了足额的税,你凭啥说不够?”

吏员把一卷竹简拍在他面前:“自己看,新法规定‘訾粟而税’,你这铺子三进三间,按算该缴这么多。不认字?找个学堂的娃来念给你听!”

钱老板愣在那儿,看着周围指指点点的人,脸一阵红一阵白。狗剩突然停下脚步,举起手里的竹简:“我会念!‘訾粟而税’,就是按粮食和家产收税!”

周围爆发出一阵哄笑,钱老板狠狠瞪了他一眼,却没再争辩,灰溜溜地跟着吏员走了。狗剩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原来认字真的能派上用场。

黑九在村口等儿子,看见他举着竹简的模样,咧开嘴笑了。远处的打谷场上,几个老汉正围着块木牌嘀咕,那是村里的里正请学堂先生写的《徭役令》,上面写着谁家该去服役,服役多少天,替换的规矩写得明明白白。

“爹,”狗剩跑到黑九跟前,把竹简递给他,“先生说,等我学会了,能帮你算军功。”

黑九接过竹简,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凹凸的刻痕,突然想起卫鞅在学堂说的话。他抬头望向栎阳的方向,夕阳正把城墙染成金红色,隐约能听见从城里传来的读书声,像潮水一样,一**漫过渭水滩,漫过田埂,漫过秦人的心头。

这声音里,有阿绣娘纺织时哼的调子,有黑九挥戈时喊的号子,还有卫鞅在朝堂上掷地有声的话语。它不像诗书礼仪那样温文尔雅,却带着股子夯土砸进地里的实在劲儿,一下下,把新法的根往秦人心里扎。

赵平锁上学堂门时,听见隔壁的铁匠铺还在叮当响。老匠人正教徒弟认字,念的是《工律》里的句子:“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狭必等。”月光洒在学堂的窗纸上,把孩子们白天写的字照得隐隐约约,那些歪歪扭扭的“一”“二”“三”,像一粒粒刚种下的种子,在秦地的土壤里,正悄悄发着芽。

渭水的薄冰总有化的时候,栎阳的书声却像渭水本身,开始日夜不息地流淌。那些曾经被嘲笑“秦音如鸟叫”的秦人,如今正用同样的调子,念着属于自己的文字,念着一个崭新的秦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