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18集:甘龙的“民声”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18集:甘龙的“民声”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栎阳朝会:法与旧的交锋

栎阳的晨雾还未散尽,秦宫大殿的铜钟已撞过三响。卫鞅踏着阶前的薄霜走进偏殿时,袖口沾着的渭水湿气正慢慢凝成白霜。他昨夜在县府核对新垦田亩的文书,直到寅时才阖眼片刻,此刻案上的竹简还带着墨汁未干的凉意——那是各县报来的春耕进度,最末一行写着“商於之地,流民已垦荒两千亩”。

“左庶长倒是勤勉。”身后传来甘龙的声音,苍老的语调裹着寒意,“只是不知这勤勉,是福是祸。”

卫鞅转身时,正撞见甘龙抚着花白胡须的手。这位太傅的朝服袖口磨出了毛边,却依旧保持着士人的体面,目光扫过卫鞅腰间的左庶长印信时,像淬了冰。殿外的风卷着残雪扑在窗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极了昨夜他在巷陌间听到的私语。

一、民怨的奏报

孝公升座时,案上的青铜爵还冒着热气。他眼下的青黑比昨日更重,卫鞅知道,这位国君又在偏殿批阅文书到了深夜——那些从各县送来的竹简,一半是报喜的农耕数字,另一半则是密密麻麻的怨言。

“诸位有何奏请?”孝公的声音带着晨起的沙哑,目光扫过阶下群臣。

甘龙率先出列,朝服的褶皱里还沾着些许炉灰。“臣启君上,”他深深躬身,苍老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近日各县快马递来的文书,十有**是陈说民怨。渭水南岸的乡老联名上书,说新法严苛,百姓苦不堪言。”

阶下响起细碎的议论声。卫鞅瞥见甘龙的门生杜挚微微点头,手指在袖中攥成了拳。

“臣昨日去市集巡查,”甘龙继续说道,声音陡然提高,“听见卖菜的老妇哭骂,说新定的粮税比往年重了三成;织帛的妇人抱怨,说官府强征布帛,连给孩子做件冬衣的料子都没剩下。更有甚者,”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卫鞅,“前日有七个里正联名请求暂缓新法,说再这么下去,恐生民变。”

“太傅此言差矣!”景监从武将班列中走出,黥面在晨光下泛着青黑。“左庶长推行的新法,明明是让耕织多者免徭役,怎么到了太傅嘴里,倒成了苛政?”

“内侍监怕是只看得到咸阳宫的繁华吧。”杜挚冷笑一声,“前日我去栎阳北门,见三个农夫上吊自尽,只因缴不出新法规定的粮草。若再不停法,恐民心离散啊!”

卫鞅注意到孝公握着爵柄的手指紧了紧,指节泛白。他想起三日前在渭水边,那个种了一辈子井田的老丈哭倒在田埂上,浑浊的眼泪滴进刚翻过的黑土里:“私田能买卖,富户买走良田,我们去哪种?”当时年轻的里正举着新得的赏田文书反驳,老丈却只是捶着胸口,骂自己命苦。

二、婴儿恋母的譬喻

“左庶长为何不言?”甘龙转向卫鞅,花白的眉毛挑得老高,“莫非是被说中了心事?”

卫鞅解下腰间的佩剑,放在案上,金属碰撞的脆响让殿内瞬间安静。“臣有三问,请教太傅。”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敢问太傅,去年秦国大旱,旧制下百姓饿死多少?”

甘龙脸色微变:“天灾难免……”

“是三万七千口。”卫鞅打断他,声音陡然拔高,“河西之战,秦军惨败,被魏军割去耳鼻的士兵,堆成了三座小山,太傅忘了吗?”

殿内鸦雀无声。孝公的呼吸变得粗重,卫鞅看见他案上的竹简微微颤动——那是河西之战的阵亡名单,墨迹早已发黑,却依旧刺眼。

“百姓苦的不是新法,”卫鞅的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是苦了百年的弱国之痛!”他指向殿外,“去年推行《垦草令》,商於之地的流民得了田,今年春耕时,他们比谁都卖力;黑坨子这样的奴隶,凭军功得了爵位,现在正带着乡勇守在河西边境。这些,太傅为何视而不见?”

甘龙冷笑:“此乃少数侥幸者。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这是古训!”

“古训?”卫鞅拿起案上的《法经》抄本,竹简在他手中哗哗作响,“夏桀守旧而亡,商纣循古而灭,这也是古训!”他上前一步,直视甘龙,“百姓安于旧俗,如婴儿恋母。母亲虽好,若总把孩子抱在怀里,他永远学不会走路。秦国若总守着井田旧制,永远只能看着魏国占我河西,欺我子民!”

“你!”甘龙气得胡须发抖,“强词夺理!民为邦本,民心不安,国将不国!”

“民心?”卫鞅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一丝苍凉,“太傅可知,昨日我在五羊皮馆,听见两个西戎商旅说什么?他们说,秦国的农夫现在敢跟戎人争水了,这在三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他转向孝公,深深躬身,“君上,新法推行虽难,却是秦国唯一的出路。若停法一日,之前的心血白费不说,列国必笑我秦国朝令夕改,永无东出之日!”

三、铜爵落地的决断

孝公猛地站起,案上的铜爵“哐当”一声翻倒,酒液泼在铺开的地图上,迅速晕开一片深色,像极了河西战场上未干的血迹。

“左庶长所言,正合我意!”他声音洪亮,带着压抑已久的激动,“三年前,寡人发布求贤令,就是要让秦国不再受辱!如今新法初见成效,岂能因几句怨言就半途而废?”

甘龙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君上,民心不可违啊!”

“民心?”孝公弯腰拾起铜爵,指腹摩挲着爵沿的花纹,“寡人看的是秦国的民心!是那些得了良田的农夫,是那些凭军功脱了奴籍的士兵,是那些织帛得了赏赐的妇人!他们的心声,才是秦国的心声!”

他将铜爵重重放在案上,酒液溅出几滴在朝服上。“传寡人之令,”他目光如炬,扫过阶下,“新法继续推行,有敢阻挠者,无论贵贱,一律按律问罪!”

卫鞅看着孝公眼中的火光,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当时他刚在景监的引荐下见到孝公,第三次谈论强国之术时,这位国君也是这样猛地站起,案上的铜爵翻倒,酒液晕染了河西地图。那时的孝公说:“不出十年,秦可东出!”

殿外的风不知何时停了,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卫鞅案上的《垦草令》竹简上,将“耕织多者,免徭役”几个字照得发亮。甘龙垂着头,花白的胡须遮住了表情,杜挚的手指在袖中绞成一团。

“左庶长,”孝公的声音缓和了些,“各县的民怨不可不察。你即日前往渭水两岸巡查,若有新法推行不当之处,酌情调整。”

卫鞅躬身领命时,瞥见景监黥面上的笑容。他知道,这场朝会的结束,不是纷争的终结,而是更艰难的开始。甘龙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那些习惯于旧俗的百姓,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理解新法。

走出大殿时,阳光正好。栎阳南门的方向传来一阵喧哗,卫鞅想起昨日那个瘸腿的退役老兵扛着木头得到五十金的场景,黄澄澄的秦半两在残阳下晃得人睁不开眼。他握紧了腰间的印信,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那是秦国的未来,沉甸甸的,压在他的掌心。

渭水的冰已经化了,潺潺的水流声从城外传来,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国家正在发生的巨变。卫鞅知道,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只要君臣同心,这变法之路,总能走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