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192集:各国尝试重建户籍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192集:各国尝试重建户籍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五代十国户籍重建考:割据政权的制度探索与时代困局

一、乱世残籍:户籍制度崩解的历史语境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后梁,标志着中原王朝秩序的彻底崩塌。此前安史之乱后延续百余年的藩镇割据,至此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战争的焚毁与政权的频繁更迭,使唐朝赖以维系的户籍体系——从前期的均田户籍到后期的差科簿——彻底瓦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史馆修撰李琪在奏疏中描述:“自黄巢之乱,所在郡邑,遗籍俱尽,吏员因循,莫能详究,以兹征税,莫适准凭。”战火中,长安、洛阳等都城的户籍档案或被焚毁,或散佚民间,地方州县的户籍簿册亦因官员逃亡而荡然无存。

户籍制度的崩溃直接引发三重危机:其一是赋税体系的瘫痪,“人户流散,田畴荒废”导致政府财政枯竭,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枢密使安重诲奏报:“诸道州府,自兵兴已来,户口减耗,供输不足。”其二是社会控制的失效,流民与散兵结合形成“山寇”,如后梁时期魏博一带“群盗充斥,剽劫公行”;其三是军事动员的困境,藩镇征兵缺乏准确的丁口统计,只能依靠“抓壮丁”式的强制征发,加剧了社会动荡。

在南方,虽然受战乱影响较小,但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户籍基础亦因藩镇割据而松动。吴越国钱镠在开平四年(910年)的《筑塘疏》中提到:“钱塘故地,自唐季以来,版籍混乱,田亩失实,民多隐漏,官无考征。”这种状况迫使相对稳定的割据政权必须直面户籍重建的课题,以图在乱世中重构统治合法性。

二、南方政权的户籍实验:以经济复苏为核心的制度设计

(一)南唐:检田定税与“图籍制”的初创

南唐烈祖李昪(888-943)建国后,推行“休养生息,劝课农桑”政策,其户籍重建以“检田定税”为突破口。昇元二年(938年),命右仆射宋齐丘主持“度田”,具体措施包括:

1. 土地清丈与户籍绑定:以“鱼鳞图册”形式绘制田亩方位图,按“肥瘠定为五等”,同时登记田主户籍信息,“凡田主姓名、田亩四至、岁入租税,皆着于籍”。这一做法将土地产权与户籍登记直接挂钩,防止隐田逃税。

2. 分等定税与人口分类:根据资产将民户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户承担更多赋役,同时设立“客户”户籍登记佃农,“许客户自择田主,计田输租”,既承认租佃关系,又确保赋税来源。

3. 建立基层户籍组织:以“里”为单位(每里100户),设里正负责户籍编造与赋税征收,每年“造籍送州,州申省司”,形成中央到地方的户籍管理链条。

南唐的户籍制度在保大年间(943-957)达到完善,据《江南野史》记载,昇元年间“籍其民凡六十万三千户”,至保大十年(952年)增至“六十五万五千户”,二十年间户口增长约8.6%。但随着后期与后周的战争,“淮南之民,流离道路,户籍复乱”,其制度成效终因战事中断。

(二)吴越:水利户籍与区域治理的融合

吴越国钱镠(852-932)政权的户籍重建极具地域特色,将水利建设与户籍管理紧密结合:

1. 圩田开发与人口安置:在太湖流域大规模修筑圩田,“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募民耕种”,凡参与筑圩的民户可获得土地使用权,由官府登记为“圩户”,免除三年赋税。

2. “营田户籍”的军事化管理:将屯田民户编为“营田都”,每都设都头,兼具军事戍卫与户籍管理职能,“春则耕作,秋则屯戍,籍其丁壮,以备征役”。这种半军事化的户籍组织,既保障了农业生产,又强化了对边地人口的控制。

3. 商税户籍的创新:杭州作为通商口岸,设立“商税院”登记商贾户籍,按交易额征收“过税”与“住税”,《吴越备史》记载:“杭城商贾,皆有版籍,岁入商税逾百万缗”,商税户籍的出现反映了南方城市经济的发展。

吴越的户籍制度因钱氏政权的长期稳定(893-978)而得以持续,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时,“籍其民凡五十五万二百户”,人口密度居十国之首。但其局限在于过度依赖水利工程,“圩田失修则户籍散亡”,如北宋至和年间太湖圩田崩溃后,原吴越户籍体系亦随之瓦解。

(三)后蜀:“抚谕流散”与柔性户籍政策

后蜀孟知祥(874-934)入蜀后,针对唐末以来的流民问题,推行以安抚为主的户籍政策:

1. 招抚流民与复业奖励:颁布《劝农诏》,允许流民“自占荒田,五年不征租税”,官府为其登记“复业户”户籍,提供种子与耕牛。广政四年(941年),“诸州流民归业者十万余户”,占当时后蜀总户数的近三分之一。

2. 简化户籍登记流程:废除唐朝复杂的“手实-记账-户籍”三级编造制度,改为“州县岁造户帐,具丁口、田宅、赋税,上于三司”,减少基层官吏舞弊空间。

3. 土客户籍分治:对本地土着与外来移民分别登记,“土户”按旧制纳赋,“客户”则“计口授田,轻其徭役”,这种灵活政策缓解了主客矛盾,《蜀祷杌》称后蜀“境内富庶,赋役均平,百姓无流散之患”。

后蜀户籍制度的缺陷在于缺乏长效管理,广政后期“官吏贪纵,户籍多有隐漏”,至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灭蜀时,“得户五十三万四千”,较实际人口已大打折扣。

三、北方政权的户籍困境:在战乱与民族冲突中蹒跚

(一)后唐:“括户”运动与民族户籍的碰撞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灭后梁后,试图恢复唐朝户籍制度,其核心措施是同光二年(924年)的“括户”:

1. 强制清查与人口回归:派遣专员分赴诸道,“括逃户,正田税”,规定“逃户田业,许人请射,三年后逃户归业,依例酬价”,同时严禁包庇逃户,“敢有隐庇者,诛及四邻”。

2. 胡汉户籍分治:后唐作为沙陀族政权,对契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设立“部族籍”,由内侍省“客省使”管理,与汉地州县户籍并行。这种分治政策导致“胡汉杂处之地,版籍混乱,赋役不均”。

3. 军户与民户的双重体系:实行“兵农分离”,军人编入“军籍”,由枢密院管辖,家属为“随军户”,不属州县户籍;民户则承担赋税,两者界限严格,却引发“军户侵夺民田,民户逃避赋役”的矛盾。

后唐括户虽一时收效,“得户三十余万”,但随着庄宗末年的内乱,“括户之法,遂为虚文”。其民族户籍分治政策更成为后晋、后汉的制度隐患,为契丹南下提供了借口。

(二)后周:柴荣改革与户籍制度的理性化尝试

后周世宗柴荣(921-959)在位期间,推行了五代最系统的户籍改革:

1. 均田定税与户籍核实:显德五年(958年),命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遣使检视田亩,登记户籍,其痼弊者悉除之”,特别规定“桑田、屋宇,皆不在检括之限”,保护民产。

2. 建立户籍档案管理制度:规定“诸州府户籍,每岁一造,送户部备案”,并设立“架阁库”保管户籍文书,“以时曝晒,以防蠹毁”,这是中国古代官方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进步。

3. 放松户籍流动限制:允许“客户”脱离主户自立户籍,“若能垦荒田者,即为永业,官给印契”,打破了唐以来“客户依附主户”的制度束缚,推动了土地流转。

柴荣的改革使后周户籍制度向理性化迈进,据《旧五代史》记载,显德六年(959年)“籍天下户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较后唐时期增长近一倍。但其改革因世宗早逝而中断,未能形成稳定的制度传统。

四、制度成效与时代局限:多重因素制约下的重建困境

(一)成效:经济复苏与制度创新的微光

五代十国的户籍重建并非全无效用。在南方,南唐、吴越等政权通过户籍与土地政策的配合,实现了局部经济复苏:南唐昇元年间“江淮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吴越“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户籍登记的人口增长也为宋代户籍制度提供了基础数据,如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南方户籍统计,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十国时期的登记成果。

在制度创新方面,南唐的“图籍制”开创了土地与户籍绑定的先例,吴越的“商税户籍”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周的“架阁库”制度则为宋代档案管理奠定了基础。这些探索表明,即便在分裂时期,户籍制度仍在适应社会变化中缓慢演进。

(二)局限:政权更迭与结构性矛盾的掣肘

户籍重建的最大障碍在于政权更迭的频繁性。五代五十三年间,中原五朝更迭,平均每十年更换一个政权,南方十国亦多短命王朝(如南汉存54年,闽国存36年)。政策的持续性不足导致户籍制度“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如后唐庄宗的括户随其被杀而终止,后蜀孟昶的抚民政策亦随北宋灭蜀而废弃。

更深层的制约来自社会结构的变动。唐末以来的土地私有化浪潮打破了均田制基础,租佃关系普遍化使“客户”数量激增,传统以“丁身”为本的户籍制度难以适应。同时,民族融合的加剧(如沙陀、契丹等族内迁)使户籍管理面临文化差异的挑战,后唐、后晋的民族户籍分治最终激化了矛盾。

此外,地方豪强的抵制亦使户籍重建举步维艰。南方“衣冠士族,多占田役民”,通过隐匿人口逃避赋役,如南唐宋齐丘度田时,“豪猾多匿田不报,州县莫能制”;北方藩镇则“私置部曲,不隶州县户籍”,如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管内户口,皆为牙兵部曲”,中央政权难以有效管辖。

五、历史余响:分裂中的制度遗产与宋代转型

五代十国的户籍重建虽成效有限,却为宋朝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北宋建立后,在继承南唐“图籍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完善的“鱼鳞图册”与“黄册”制度;吴越的“商税户籍”启发了宋朝“坊郭户”的设立;后周的户籍档案管理则演变为宋代“架阁库”制度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五代户籍制度的困境促使宋朝做出根本性调整:放弃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承认“主客户”分野,以“资产”而非“丁身”作为赋税主要依据。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五代以来社会经济变动的制度回应,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管控型”向“统计型”的缓慢转型。

当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时,五代十国的户籍残卷仍散落在战火后的废墟中。但南唐的田籍、吴越的圩册、后周的户帐,已在分裂的土壤中埋下了制度重建的种子。这些在乱世中艰难探索的户籍制度,如同暗夜中的星火,最终汇入了宋代户籍文明的星河,照亮了中国古代社会走向近世的历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