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二十一集:郡县推行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二十一集:郡县推行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大秦郡县风云》

第一章:朝议之变

咸阳宫,巍峨壮丽,阳光洒在金黄的殿顶,折射出威严的光芒。今日的朝堂之上,气氛却格外凝重,一场关乎大秦未来治理之策的大讨论正在激烈展开。

秦始皇嬴政高坐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坚定,扫视着下方分列两旁的群臣。丞相王绾率先出列,他手捧笏板,微微躬身,朗声道:“陛下,如今天下初定,疆域辽阔,燕、齐、楚等地距咸阳甚远,若不以分封诸侯之法治理,恐难以有效掌控,老臣以为,当效仿周室,分封诸位皇子以及有功之臣前往各地,让他们戍守疆土,方可保大秦长治久安啊。”

此言一出,朝堂上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附和,毕竟分封制由来已久,周王朝靠着它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在众人心中,那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法子。

然而,廷尉李斯却眉头紧皱,他上前一步,行礼后高声反驳道:“丞相此言差矣!周室分封诸侯,初时虽看似安稳,可到后来呢?诸侯各自为政,势力渐大,根本不听从周天子号令,乃至互相攻伐,天下大乱,百姓陷入战火之中。我大秦历经数代先王努力,又经陛下横扫**,方得这一统江山,若再行分封,岂不是重蹈周室覆辙?”

李斯的话掷地有声,让不少原本支持分封的大臣陷入了沉思。秦始皇听着两人的争辩,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开口道:“朕以为,廷尉之言有理。分封制虽古已有之,但弊端尽显,如今大秦要的是长久稳固,万不可再走回头路。朕决定,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若干郡县,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员管理,如此一来,方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确保全国政令统一,杜绝诸侯割据之患。”

秦始皇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面露难色,想要再出言劝谏,可看着嬴政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

王绾还想再争上几句,可思索再三,最终还是默默退了回去。他知道,秦始皇一旦下定决心,那是很难更改的。

第二章:郡县初划

旨意下达后,朝廷便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划分郡县之事。秦始皇召集了李斯等一众精通律法和地理的大臣,在偏殿之中日夜商讨。

地图在案几上摊开,那广袤的大秦疆域尽收眼底,可如何合理划分郡县,却是个棘手的难题。李斯指着地图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先以原各国旧地为基础,根据山川地势、人口多寡以及城池分布等因素来划分。比如原赵国之地,可划分为若干郡县,邯郸城可为郡治所在,其周边繁华之地皆囊括其中,方便管理政令传达。”

秦始皇微微点头,其他大臣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要注重交通要道,让郡县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有的提出要考虑不同地域的风俗差异,尽量让同一郡县内风俗相近,便于治理。

经过数日的商讨,初步的郡县划分方案终于出炉。大秦天下共划分出了三十六郡,像关中的内史郡,那是京畿要地,直接由朝廷牢牢把控;北方的上郡、云中郡等,地处边境,肩负着抵御匈奴等外族侵扰的重任;南方的会稽郡、南海郡等,则有着开发和管理百越之地的使命。

每郡下设若干县,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皆由朝廷经过严格考核选拔后任命。这些官员们来自大秦的各个阶层,有的是曾经在战场上立过战功后弃武从文的,有的是饱读诗书、在地方上素有贤名的儒士,还有的是靠着多年在基层兢兢业业做事被层层举荐上来的能吏。

第三章:任命风波

诏令传至各地,开始选拔任命官员前往郡县赴任,可这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在咸阳城的一处酒馆里,几个落选的儒生聚在一起,一边喝着酒,一边愤愤不平地抱怨着。其中一个名叫淳于越的儒生,满脸通红,拍着桌子说道:“哼,这朝廷选拔官员,居然不重我等儒家学识,只看那些所谓的律法和治理之能,简直荒谬至极。那郡县制更是违背祖宗之法,哪有不分封诸侯的道理,我看啊,大秦这是要走歪路咯。”

他的话引得周围几人纷纷附和,而这样的声音在各地都有出现。不少旧贵族和儒生们对郡县制以及朝廷的任命方式极为不满,他们暗中串联,妄图给朝廷施压,改变这一决策。

与此同时,那些被任命的官员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即将前往上郡担任县令的李由,是李斯之子,他虽年轻,却有着满腔的抱负和不凡的才能。可当他准备出发时,家中的长辈却忧心忡忡地劝他:“由儿啊,那上郡地处边境,时常有匈奴侵扰,且郡县制刚刚推行,人心不稳,你这一去,怕是要面对诸多艰难险阻啊,要不,咱再向朝廷求求情,换个地方任职吧。”

李由却摇了摇头,目光坚定地说:“父亲常教导我,要为大秦效力,如今陛下推行郡县制乃是为了大秦的千秋万代,我既被任命,怎能退缩?便是有千难万险,我也要去那上郡好好治理一番,不负陛下所托。”

而朝廷这边,秦始皇也听闻了各地的种种声音,他丝毫没有动摇,反而下旨严查那些暗中串联反对的势力,对于那些被任命却妄图推脱的官员,也予以严厉斥责,以强硬的手段保证郡县制的推行和官员的顺利赴任。

第四章:赴任之路

一辆辆马车,载着新任的郡县官员们,从咸阳城出发,驶向大秦的各个角落。

前往南海郡的赵佗,望着渐行渐远的咸阳城,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此去南海,路途遥远,要跨越千山万水,而且那片土地还未完全开化,百越之民的习性与中原大不相同,治理起来必定困难重重。可他怀揣着秦始皇的诏令,想着自己肩负的使命,便充满了斗志。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遇到了不少险阻。有时要翻山越岭,马车过不去,只能徒步前行;有时又遭遇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众人只能在荒野中暂避。

而另一边,前往陇西郡的官员队伍也不轻松。陇西临近西戎,时常有小股的外族骑兵袭扰。他们不得不时刻警惕,还得和当地的驻军配合,确保自身安全。

在赴任的过程中,这些官员们也开始相互交流,分享着自己对于郡县治理的想法。有的说要先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有的计划到任后先修缮城池,加强防御,还有的想着要尽快开办学堂,教化百姓。

经过数月的跋涉,官员们陆续抵达了各自的郡县。当地的百姓们好奇地看着这些从咸阳来的官员,心中既有期待,也有疑虑,不知道这郡县制到底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第五章:治理之始

赵佗到了南海郡后,先是召集了当地原有的一些基层小吏和有威望的长者,向他们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和朝廷推行郡县制的决心。

他亲自走访各个村落,看到当地百姓大多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中,以渔猎农耕为生,可生产方式却极为落后。于是,赵佗便从内地招募了一些有经验的农夫,教百姓们更为先进的耕种之法,又组织工匠,帮助百姓修缮房屋,改善居住条件。

在北方的上郡,李由则把重心放在了加强边防上。他和当地的驻军将领一起,巡视长城防线,组织百姓加固城墙,还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以保障边境的物资供应。同时,他制定了严格的律法,对那些作奸犯科之人严惩不贷,让上郡的治安渐渐好转。

而在内史郡周边的一些小县,县令们大力推行教化,开办了许多学堂,让孩子们能够读书识字。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使得农田灌溉更加便利,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然而,郡县制的推行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郡县,旧贵族们不甘心失去往日的特权,他们暗中煽动百姓,说郡县制会让大家的赋税加重,还会失去自由。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被蛊惑,开始对新上任的官员们产生抵触情绪。

面对这样的情况,官员们一边耐心地向百姓解释郡县制的好处,一边将那些暗中捣乱的旧贵族绳之以法,用实际行动来证明郡县制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第六章:成效渐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郡县制的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在各地,由于朝廷直接任命官员,政令能够迅速且准确地传达下去。以往若是遇到灾荒,地方诸侯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截留救灾物资,可现在郡县官员们第一时间就能按照朝廷的旨意开仓放粮,救济受灾百姓。

经济上,各个郡县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频繁。因为有了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道路不断修缮拓宽,商人们可以更加顺畅地往来于各地,将大秦不同地方的特产运往他处销售,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文化方面,学堂的大量开办,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子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大秦的文化开始在各地广泛传播,不同地域的百姓对于大秦的认同感也日益增强。

在边防上,像上郡、云中郡等边境郡县,由于官员和驻军配合紧密,防御体系越发完善,匈奴等外族的侵扰次数明显减少,百姓们可以安心地在土地上耕种生活。

秦始皇听闻各地传来的好消息,龙颜大悦,他深知自己力排众议推行郡县制这一决策是正确的。他又下旨,对那些治理郡县卓有成效的官员予以嘉奖,树立榜样,让更多的官员们能够用心去管理好自己所在的郡县。

第七章:隐患初现

可就在郡县制推行得渐入佳境之时,一些隐患也开始冒头。

部分郡县官员在尝到权力的滋味后,开始出现了贪污**的现象。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征收赋税时中饱私囊;有的收受商人贿赂,在商业管理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的在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谋取私利。

而且,由于郡县众多,朝廷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有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一些偏远郡县的官员即便胡作非为,消息也很难及时传回到咸阳,等到朝廷知晓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同时,各地的风俗习惯差异虽然在郡县制推行过程中有所融合,但仍有一些矛盾存在。比如在一些南方郡县,百姓对于大秦律法中一些严苛的规定难以接受,时常出现抵触行为,而当地官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若是方式不当,就容易引发更大的民怨。

秦始皇意识到这些问题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应对之策。李斯提出要加强监察制度,设立专门的监察官员,定期到各地巡查,一旦发现官员有违法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同时,朝廷也应该组织人员编撰一些通俗易懂的律法解释,让各地百姓更好地理解大秦律法,减少抵触情绪。

第八章:变革完善

朝廷根据李斯等人的建议,迅速行动起来。

专门的监察队伍组建完成,这些监察官们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随时审查郡县官员的政务、账目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有权先将官员停职,然后上报朝廷处置。

为了让百姓更好地理解律法,朝廷组织了诸多儒士和律法专家,将繁杂的律法条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成册,还派专人到各地进行讲解宣传。

在官员选拔任用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增加了考核的频次和内容,不仅要考察官员的治理能力、律法知识,还要看他们在任期间的廉洁情况以及百姓的口碑。对于那些有能力且清正廉洁的官员,朝廷会给予晋升机会,而对于那些不称职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官员,则毫不留情地予以罢免。

各地的郡县官员们感受到了朝廷的严格监管,贪污**等行为开始有所收敛。他们更加用心地去治理地方,积极解决百姓遇到的问题,努力让郡县制能够更好地运行下去。

百姓们看到朝廷为了完善郡县制所做的诸多努力,也渐渐理解和支持这一制度,大秦上下一心,继续在郡县制的治理模式下稳步发展。

第九章:传承延续

多年后,秦始皇虽已逝去,但郡县制却在大秦的土地上深深扎根,传承延续了下来。

后世的君主们遵循着秦始皇当初定下的这一治理框架,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完善和优化。曾经那些对郡县制的质疑声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它给大秦以及后来的王朝带来的长久稳定和繁荣昌盛。

那些曾经在郡县治理中留下佳话的官员们,他们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官者要清正廉洁、用心治理地方,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郡县制的推行,成为了秦始皇留给华夏历史的一份珍贵遗产,它见证了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治理国家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华夏大地在统一、稳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