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衣冠谋冢 > 第27章 儒蚀汉城·祸起雅集

衣冠谋冢 第27章 儒蚀汉城·祸起雅集

作者:欧阳少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24 来源:小说旗

汉城的疑云尚未拨开,一桩更为震动、也更富戏剧性的命案,如同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城中轰然炸响,彻底搅动了表面平静的局势。

被害者身份非同小可——主管整个荆楚道学政事务的刘文清,刘学政!

刘学政年近六旬,虽非张氏嫡系,但在士林中颇有清誉,以治学严谨、处事方正着称。他并非张氏门生,能坐上学政之位,多少带着点朝廷平衡地方势力的意味。也正是这份“非嫡系”的身份,让他对即将到来的秋闱,保留了几分独立判断的可能。

案发地点,更是充满讽刺——张氏家族为彰显文风、笼络士林,在其奢华别院“漱玉苑”举办的一场高规格“文雅集会”。

是日,漱玉苑内名流云集。汉阳书院山长、张氏当代家主张伯仁高踞主位,州府官员、本地名儒、世家子弟、以及少数被邀请的寒门俊彦济济一堂。丝竹悦耳,茶香袅袅,吟诗作对,品评书画,一派风雅祥和的景象。刘学政作为主管学政的最高官员,自然也在受邀之列,且位置颇为靠前。

变故发生在集会进行到**,众人正围绕一幅前朝名画展开品鉴之时。刘学政突然脸色涨红,身体剧烈地抽搐了一下,手中的茶杯“哐当”一声跌落在地,摔得粉碎。他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一手死死抓住自己的胸口,另一只手无意识地向前伸出,似乎想抓住什么支撑,目光死死盯着主位上的张伯仁,充满了惊愕、愤怒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

“刘大人?!”

“学政大人您怎么了?”

周围顿时一片惊呼混乱。

张伯仁反应极快,立刻站起身,脸上满是“震惊”与“关切”,疾呼道:“快!扶住刘大人!定是操劳过度,急火攻心了!速请医官!” 张府训练有素的下人立刻上前,看似搀扶,实则迅速控制住了刘学政瘫软的身体。

然而,一切都太快了。刘学政眼中的光芒迅速黯淡下去,身体彻底软倒,在满座衣冠楚楚的名士面前,在丝竹余音未绝的雅集之上,气绝身亡。

学政刘大人“中风”猝死!

消息如同瘟疫般瞬间传遍汉城。官方的说法迅速出炉:刘学政年事已高,夙夜操劳,于雅集之上突发中风(或称心疾),不幸暴毙。知府衙门象征性地派人查看,很快便以“急症猝死、并无外伤”为由结案,催促家属尽快办理后事。

张府更是表现得“痛心疾首”,张伯仁亲自撰写挽联,表示将承担刘学政丧仪的部分费用,一副痛失良才、顾全大局的模样。整个汉城上层,似乎都接受了这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然而,穆之团队却嗅到了浓烈到极致的阴谋气息。一个掌管学政的关键人物,偏偏在秋闱前夕、在张氏主持的雅集上暴毙?这巧合,太过致命!

刘府沉浸在一片悲恸之中。慕婉儿以游方医女、擅长处理急症后续调理的名义,带着药箱和“慰问”之心上门。她言辞恳切,表示曾听闻刘学政清名,愿尽绵薄之力,帮助处理遗容或安抚受惊家眷(刘学政猝死时,其夫人也在漱玉苑,受惊不小)。

刘府管家见其是女子,言语得体,又确实需要人手安抚女眷,便勉强允了她进入内堂帮忙。

借着为刘夫人施针安神的机会,慕婉儿表达了哀悼,并“无意”提及:“夫人请节哀…学政大人平日身体可还康健?怎会突然…” 刘夫人悲痛欲绝,情绪激动下,泣不成声地哭诉:“…他身体一向硬朗!昨日还在书房批阅考卷…他…他前几日还因秋闱座师安排之事,与…唉!只说是操劳…可那样子…那样子分明是…” 后面的话被管家及时制止,但透露的信息已足够惊人——刘学政死前曾对秋闱安排有异议!

更关键的是,在获得刘府信任后,慕婉儿得以短暂接近刘学政的遗体(以整理仪容为由)。她细致地观察,在外表“无外伤”的掩盖下,发现了蛛丝马迹:

细微挣扎痕迹:刘学政的左手手背靠近虎口处,有几点极其细微、呈新月形的皮下出血点,像是临死前极度痛苦时,指甲无意中抠抓自己或身边硬物(如座椅扶手)所致。这与单纯“中风”后迅速失去行动能力的典型症状略有出入。

指尖残留物: 在慕婉儿极其小心地检查刘学政紧握的右手(被发现时被下人强行掰开过,但仍有僵硬)时,在他弯曲的食指指甲缝深处,发现了几粒极其微小、肉眼几乎难以辨别的深褐色香料碎!这碎屑质地特殊,带着一种极其淡雅、却非本地常见的异域香气,绝非刘学政日常所用之物,也非漱玉苑当日燃点的普通檀香或沉香。

当夜,阿月如同真正的暗夜幽灵,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已被严密看守起来的案发现场——漱玉苑举行雅集的那处水榭。

现场早已被彻底“清理”过。桌椅重新摆放整齐,地面一尘不染,摔碎的茶杯碎片消失无踪,连空气里都只剩下熏香的味道。张府的下人效率极高,仿佛要抹去一切不愉快的记忆。

阿月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扫过水榭的每一个角落:

刘学政倒下的位置及周边地面、桌椅扶手,被反复擦拭,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痕迹。

她重点搜寻了可能残留“香料碎屑”的地方——附近的茶点桌、香炉周围、甚至窗棂缝隙,但一无所获。显然,清理工作非常彻底。

她试图寻找可能的目击者(下人、乐师等),但漱玉苑当值的仆役如同被下了封口令,眼神躲闪,问及当日细节,皆是一问三不知,只反复说“大人突然就倒下了”、“小的什么都不知道”。恐惧让他们选择了彻底的缄默。

这次潜入,未能找到直接的物证,但现场的“完美无瑕”和目击者的集体失语,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证言——此地无银三百两。

穆之没有直接接触张府或官府,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还原了刘学政死前数日的动向:

死前一日,刘学政仍在府衙处理公务,批阅秋闱相关卷宗,未见异常。

死前当日上午,他如常到府衙点卯,与几位同僚讨论过秋闱防舞弊的细节,据称情绪稳定。

午后,他受邀前往漱玉苑。据其车夫回忆,路上刘学政曾掀开车帘,看着书院方向,神色凝重地叹了口气。

最关键的是对“在场者反应”的收集与分析(通过慕婉儿从刘夫人口中、阿月从外围观察、以及东野轩从某些胆大的低级官员处旁敲侧击得来):穆之敏锐地注意到一个极不寻常的现象——当刘学政突然发病、痛苦挣扎直至死亡时,在场那些饱读诗书、讲究“恻隐之心”的儒家名士、高官显贵的反应,异常地平静!除了最初的惊呼,他们很快便恢复了“体面”。有人皱眉叹息,有人低头喝茶掩饰,有人目光游移,但极少有人真正流露出面对突发惨剧时应有的强烈震惊、慌乱或悲悯。主位上的张伯仁更是迅速掌控局面,其“关切”之下的冷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这种集体的、近乎冷漠的平静,绝非面对突发意外的正常反应,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或者说,他们对此并非毫无预料?

东野轩的注意力集中在案发后的官方和世家力量调动上:

知府衙门的捕快在张府别院象征性地转了一圈便撤离,未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封锁或盘查。

张府别院的护卫力量明显加强,尤其是水榭附近,日夜有人看守。

州府驻军依旧按兵不动,但军营内似乎有信使频繁出入张府方向。

汉阳书院气氛微妙,学子们私下议论纷纷,但公开场合无人敢提刘学政之死,书院山长(张氏门生)更是下令学子安心备考,莫议朝事。

礼乐崩坏,雅集成坟!

刘学政的暴毙,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汉城“文教昌盛”的面具上。

“雅集”变坟场:象征着最高文化品位与社交礼仪的“文雅集会”,竟成了当众行凶的完美舞台。丝竹管弦成了死亡的伴奏,诗词歌赋掩盖了罪恶的气息。儒家的“礼”与“雅”,在此刻沦为罪恶最精致的遮羞布。

“急症”即谋杀: 官方的定论,世家主导的舆论,将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包装成无可指摘的“意外”。这是对律法的公然践踏,也是对人心智商的侮辱。

名士的沉默: 在场儒家精英们的异常平静,暴露了这潭水下的黑暗早已盘根错节,甚至可能达成了某种恐怖的共识。他们的沉默,是对罪恶的默许,也是对自身既得利益的维护。

香料的线索: 慕婉儿发现的特殊香料碎屑,是打破这完美伪装的唯一裂痕。这来自刘学政临死前挣扎中可能接触到的凶手或物品,是黑暗迷宫中的一线微光。

穆之看着簿子上记录的关键词:异议秋闱、细微挣扎、特殊香料、名士沉默、张府主导、官府推诿…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冰冷的事实:刘学政之死,绝非意外,而是一场发生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却以儒家礼法为掩护的精心谋杀!凶手(或其背后的力量)利用雅集的环境和自身的权势,完成了一次近乎“完美”的犯罪。

“好一个‘文雅’集会,好一个‘突发急症’!”穆之合上簿子,眼中寒芒闪烁,“这汉城的‘文气’,真是浸透了血腥与虚伪。既然礼法成了凶器,那我们就撕开这层遮羞布,看看下面,到底是圣贤书,还是修罗场!” 那神秘的香料,成了他们撬动这铁板一块的罪恶堡垒的唯一支点。追查这香气的来源,成为当务之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