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42集:融合方案精心策划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42集:融合方案精心策划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把手机从桌上翻了个面,屏幕朝下,像是怕那条新人事通知再跳出来搅局。窗外的阳光斜切进会议室,正好落在白板上那行“看见差异,不是为了改变谁,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被看见”上,字迹被光拉得微微发亮,像镀了层薄金。

他清了清嗓子:“昨天大家提的‘文化小档案’,我觉得挺好,但光有档案,像只开了个头的信,得往下写。”

小陈正拿笔帽戳着桌角,一听这话立刻抬头:“那是不是该动真格的了?不能老是聊着玩儿。”

“不是聊着玩儿。”老张纠正他,顺手把保温杯拧紧,“是聊着‘学’。”

刘好仃笑了:“学对了,下一步就是‘做’。咱们得搭个架子,把之前摸到的这些文化特点,变成能落地的事儿。”

他拉开椅子坐下,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笔记,边角还画了个小太阳,是他习惯性画的“好点子标记”。

“德国人信流程,日本人重执行,巴西人要氛围,印度人看家庭——这些不是缺点,是拼图的边角。”他顿了顿,“咱们的任务,不是把拼图剪整齐,是找到它们能咬合的地方。”

小王举手:“那咱们搞点活动?比如‘国际文化日’?每人带道家乡菜,边吃边讲规矩?”

“可以。”财务老陈点头,“但得控制预算。食堂借场地行,食材补贴每人五十,不能再多。”

“五十?”小陈瞪眼,“德国同事说他们团建喝啤酒都人均一百起步。”

“那是团建,不是文化节。”老陈推眼镜,“咱们是融合,又不是办美食节。”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只在本子上写下“活动形式:交流优先,成本可控”,然后圈了圈“交流”。

“其实,”他慢慢说,“吃喝是入口,但不是终点。咱们要的,是让大家在干活时,也能顺溜。”

他抬头:“比如,德国工程师写日志写到凌晨,巴西小伙觉得他在‘折磨自己’,这误会怎么破?”

“让他俩一起值个夜班?”小陈笑,“看谁先崩溃。”

会议室一静,随即爆笑。

刘好仃也笑,但很快收住:“笑归笑,可真要破,得让他们亲眼看见对方为什么这么干。”

他翻开本子,指着之前记的几行:“德国人说,数据不会退休。巴西人说,笑是开工的钥匙。这两种‘认真’,能不能共存?”

没人答,但笔尖划纸的声音多了起来。

“所以,”刘好仃合上本子,“咱们的方案,不能只搞‘玩’的,也得有‘练’的。文化交流活动要搞,团队协作项目也得上。”

“你是说,把文化融进工作里?”小王问。

“对。”刘好仃点头,“比如,让德国和巴西的同事一起负责一条临时产线,流程由德国人定,晨会由巴西人主持,看能不能跑顺。”

“那不乱套了?”老张皱眉。

“乱是过程,顺才是目标。”刘好仃笑,“咱们又不是要搞‘文化大一统’,是让不同习惯的人,能在同一个节奏里踩准点。”

小陈突然举手:“那能不能再加个‘文化观察员’?每次跨文化协作,派个人记录过程,看哪块卡了,哪块顺了。”

“妙。”刘好仃一拍桌子,“这角色不打分,不批评,就记事实。像车间里的‘温度计’,测的是人心的冷热。”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像是被这个比喻烫了一下。

然后,老张慢悠悠开口:“可活动搞多了,活儿谁干?咱们这儿又不是度假村。”

这话一出,好几个人点头。

小陈立刻反驳:“可不搞,人心散了,活儿更干不好。”

“都不是非此即彼。”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表,“咱们按季度排计划。每月一次小型交流,比如‘午间茶话会’,十五分钟,不占工时;每季度一次大型活动,提前两周报备,避开生产高峰。”

他转头问财务老陈:“人力成本怎么算?”

“算加班费的话,得审批。”老陈翻着本子,“但如果是自愿参与的团建,可以走文化专项基金。”

“那就定个原则:自愿参与,不影响排班,不强制打卡。”刘好仃写在白板上,“咱们不搞‘融合KpI’,搞‘融合自愿者联盟’。”

小王笑出声:“这名字可以印t恤。”

“印可以,”刘好仃也笑,“但得自己掏钱。”

大家又笑,气氛松了下来。

刘好仃趁机把本子翻到下一页:“现在,咱们细化活动内容。小陈,你说说,‘国际文化日’你想怎么搞?”

“第一期,主题‘早餐宇宙’。”小陈眼睛发亮,“每人带一样家乡早餐,现场介绍,顺便讲讲这顿饭背后的故事。比如,为什么德国人早餐吃咸香肠,日本人要喝味噌汤。”

“可以。”老张点头,“但得提前报食材,过敏源得标清楚。”

“必须的。”小陈比了个oK。

“那团队建设呢?”刘好仃转向小王,“你提过‘跨文化搭档挑战赛’,具体怎么赛?”

“比如,给一对中外搭档,三天时间,优化一条检测流程。”小王说,“不比谁快,比谁的方案更‘兼容’——德国人觉得合理,巴西人觉得舒服,就算赢。”

“奖品呢?”老张问。

“赢的小组,下周可以优先选休息时段。”刘好仃接话,“咱们不发钱,发‘时间自由’。”

“这奖比钱香。”小陈感慨。

财务老陈忽然开口:“其实,有些成本能省。比如文化展板,能不能用车间淘汰的玻璃边角料做?磨平了,刻上各国文字,当装饰墙。”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废物利用,还环保。刻字让技术组帮忙,当技能培训。”

“还能写句标语。”小王兴奋,“比如‘差异是光,融合是镜’。”

“太文了。”小陈摇头,“来句直的:‘你习惯的,我不懂,但我尊重。’”

刘好仃没说话,默默把这两句都记进本子,然后在下面画了个框,写上:“方案原则:轻量、可持续、可参与。”

他抬头:“还有谁有补充?”

老张犹豫了一下:“我担心,有些活动,比如让日本人当众跳舞……他们可能不乐意。”

“当然不能强求。”刘好仃点头,“所有活动,都得先问‘愿不愿意’。咱们的目标是打开门,不是推人进去。”

“那要是有人一直不愿参与呢?”小王问。

“那就等。”刘好仃说,“融合不是赛跑,是散步。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只要方向一致,迟早走到一块儿。”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阳光挪了位置,照在白板的“时间观”“规则感”“人情味”三个词上,字影微微颤动,像被风吹动的叶子。

刘好仃翻开本子最后一页,把整个方案要点列了一遍:文化交流活动、团队协作项目、观察记录机制、成本控制方式、自愿参与原则。

他写完,抬头:“大家还有什么顾虑?”

小陈举手:“我就一个担心——万一活动搞了,但大家还是各干各的,怎么办?”

“那就再搞。”刘好仃说,“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人心不是机器,拧一下就合缝。但只要咱们不停手,总会有松动的时候。”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我在这厂干了快十年,见过太多人来了又走。可最近,我看见巴西小伙教德国工程师说‘加油’,日本实习生帮印度同事调闹钟——这些小事,比效率提升还让我高兴。”

他合上本子,封面那行“老刘的工作笔记”又被阳光照得发白。

“所以,这方案,咱们做不做?”

没人说话。

然后,老张第一个站起来,拧开保温杯,喝了口茶:“我报名当‘早餐宇宙’第一期评委。”

小陈立刻举手:“我负责联络外籍同事!”

小王翻开笔记本:“我今晚就写活动流程草案。”

财务老陈推了推眼镜:“文化专项基金,我明天就申请。”

刘好仃看着他们,没笑,但眼角的纹路舒展开了。

他拿起笔,在方案最后加了一行小字:

“本方案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灵活调整。”

写完,他抬头,正要说话,车间方向传来一阵笑声,夹杂着几句听不懂的外语,像是有人在教新来的南非工程师说中文。

“下次午间茶话会,”小陈突然说,“能不能试试‘方言挑战’?让中国人教老外说家乡话?”

“你会啥?”老张问。

“我老家河南的,”小陈得意,“‘中不中’三字走天下。”

“那我教粤语。”老张慢悠悠,“‘唔该’‘多谢’‘食咗饭未’。”

“等等,”小王突然插话,“咱们是不是忘了啥?”

“啥?”

“还没定名字。”小王说,“这整个计划,总得有个名儿吧?”

刘好仃刚要开口,门外传来脚步声,人事抱着一叠资料走过来,敲了敲门。

“刘师傅,新来的三位工程师资料到了,要现在发下去吗?”

刘好仃站起身,接过资料,指尖碰到纸面,微凉。

他低头翻了翻,第一张是瑞典工程师的照片,面无表情,背景是雪地里的风车。

他抬起头,看着会议室里等着答案的众人,说:

“名字不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