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08集: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08集: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悬了三秒,最终轻轻点了“发送”。消息发出去的那一刻,他顺手把手机翻过来扣在操作台上,像是要把那条刚发出的回复连同心里那点忐忑一起压住。可台面冰凉,玻璃的冷意透过指尖往上爬,反倒让他清醒了几分。

半小时前,安娜那条消息还躺在对话框里:“我们想提前看一眼数据……只是想知道,那束‘未来的光’,长什么样。”

他没回,也没躲。只是转身去了样品间,从架子最底层取出一块还没命名的玻璃——它会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透光率,像瞳孔一样呼吸。他把它抱进会议室,放在长桌正中央,谁进来都绕不开它。

“今天开会,就为两件事。”刘好仃一进门就开口,声音不高,但整个团队立刻安静下来,“一是定计划,二是分活儿。咱们的合作项目,不能再等了。”

小陈抱着平板刚坐下,头一句话就冒了出来:“那德国那边想看‘光感玻璃’数据的事儿……真不给?”

“给。”刘好仃说,“但不是全给。我们可以开放部分测试日志,加水印、限权限,让他们看看趋势,摸不着核心算法。就像请人看房子,能进客厅,但卧室不上锁的抽屉不能翻。”

阿米尔松了口气,手指已经在记事本上画起权限分级图。尤哈却皱眉:“可咱们人手本来就紧,现在又要推成熟项目,又要护着新玻璃做测试,两边都得烧油,发动机怕是带不动。”

“所以才要分两条线。”刘好仃拉开投影,屏幕上出现一张双轨流程图,“A线主攻已签约的三个合作项目:德国的设计集成、迪拜的环保玻璃订单、韩国的智能交互墙。目标明确——三个月内交付首批样品,六个月实现量产。”

他顿了顿,切换下一页:“b线,专攻‘光感自调玻璃’的测试与技术储备。不对外发布,不签正式协议,但要为下一步合作留好接口。谁有余力,谁就往这边走一步。”

会议室里一时安静。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盯着那块样品玻璃出神。阳光斜照进来,玻璃表面泛起一层流动的银光,仿佛真有生命在缓缓呼吸。

“这块玻璃,”刘好仃走过去,指尖轻触表面,“它现在还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但它知道,有人在等它亮起来。”

没人说话,但气氛变了。像是晨雾散开,路一点点清晰。

第二天一早,任务表贴上了车间公告栏。不是冷冰冰的Excel表格,而是用彩色便利贴拼成的一张“作战地图”。每张贴纸背后都写着人名、任务、截止日,还画着小图标——给迪拜的订单贴了个骆驼,韩国项目画了机器人,德国那边则是一片抽象的光影森林。

小陈看着自己的名字被贴在“b线测试协调”下面,皱眉:“我这边要对接三个组,数据要统,问题要追,可没人告诉我出了事找谁?”

“找我。”刘好仃正巧路过,手里拎着两杯豆浆,“从今天起,每个任务都有‘第一责任人’,出了问题不甩锅,功劳也落不到别人头上。但——”他把一杯豆浆塞进小陈手里,“难啃的骨头,我亲自陪你啃。”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

每天九点,各小组报进度。

每周五下午,全体碰头,只谈问题,不表功劳。

谁在项目里跑得快、跑得稳,年底奖励翻倍,外加一次带薪出国考察。

“出国?”阿米尔抬头,“去哪?”

“你说了算。”刘好仃笑,“只要别选南极。”

笑声中,任务分配渐渐落地。有人主动揽下数据建模,有人申请加入新材料实验组。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技术员老周,也举手说想试试为“光感玻璃”写一套独立监控程序。

“行。”刘好仃点头,“你写,我给你配个新人打下手。别怕带人慢,咱们现在不是在赶工,是在种树。”

项目正式启动那天,天刚亮。刘好仃带着团队在车间中央搭起一块两米高的玻璃展板。它不是普通的白板,而是用工厂最新工艺制成的智能调光玻璃,通电后会渐次显现出字迹。

清晨七点,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展板上的字终于完整浮现:

“光,不止一种语法。

我们,不止一种可能。”

底下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有工龄三十年的老匠人,也有刚入职三个月的实习生。每个人的笔迹都歪歪扭扭,却一笔不落。

“从今天起,”刘好仃站在展板前,声音不大,但每个人都听清了,“咱们不做‘代工’,做‘共创’。别人出想法,我们出光。别人定标准,我们改规则。”

话音刚落,阿米尔那边传来警报声——是b线测试系统的异常提示。他低头看电脑,眉头一皱:“第三组数据波动超出阈值,可能是镀膜不均。”

“走,去看看。”刘好仃立刻转身。

一群人涌向实验室,老周紧跟着调出监控画面。屏幕上,那块“光感玻璃”正忽明忽暗,像在挣扎。

“是不是环境光干扰?”小陈凑近传感器,“昨天下午有人在隔壁做焊接,强光可能影响了校准。”

“有可能。”尤哈调出时间轴,“但我们没设这项预警参数。”

“那就现在加。”刘好仃抓起笔,在实验记录本上划出一条新规则,“以后凡是外部干扰源,无论大小,全部纳入监测清单。别等它出事,要让它刚冒头就被抓住。”

问题一点点拆解,责任一项项落实。可到了下午,新的麻烦又来了——A线的迪拜订单材料清单和b线的新材料采购单,竟同时提交了同一批稀有金属的采购申请。

“撞车了。”采购组长老李苦着脸,“供应商说这批货限量,只能供一家。”

刘好仃看着两份文件,没发火。他把两组负责人叫到一起,桌上摊开两张表。

“你们看,”他指着数据,“迪拜那边用的是成熟配方,可以微调替代材料,误差控制在3%以内。而咱们的新玻璃,少这一味,直接停摆。”

“那……我们让?”A线的小王迟疑。

“不让。”刘好仃摇头,“但可以错峰。我跟供应商老张打个电话,先让他把50%的货发过来,咱们优先保障b线测试。A线这边,改用备用方案,等下周第二批货到,再换回原配比。”

“可备用材料会影响环保评级。”小陈提醒。

“影响多少?”

“0.8%,在认证容差范围内。”

“那就没问题。”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是非要一步登天,而是要步步稳走。”

晚上八点,车间灯还亮着。刘好仃站在那块玻璃展板前,看见上面的字在夜色中微微发光。他掏出手机,给安娜回了条消息:

“数据包已生成,加密上传。你可以看趋势图,但密码分三段,每周更新一次。

欢迎来看光,但别急着把它装进灯罩里。”

发完,他抬头看向生产线。新一批“光感玻璃”正在恒温舱里静静冷却,表面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像一群尚未睁眼的婴儿。

阿米尔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这是今天的测试总结。我们发现,玻璃在低照度环境下反应慢了0.3秒。”

“记下来。”刘好仃接过,“明天加一组夜间模拟实验。”

“值夜班的人手不够。”

“我来。”

“您?”

“怎么,五十多岁就不能通宵了?”刘好仃拍拍他肩膀,“我年轻时在厂里连熬七夜都没垮,现在不过是陪一块玻璃长大。”

阿米尔没再劝,只是默默在排班表上写下了“刘”字。

凌晨两点,车间只剩两盏灯还亮着。一盏在实验室,一盏在展板前。刘好仃坐在小凳上,手里拿着一块未完成的玻璃样品,用细砂纸一点点打磨边缘。

砂纸摩擦的声音很轻,像风吹过麦田。

忽然,展板上的字闪了一下,从“我们,不止一种可能”变成了“我们,正在成为可能”。

刘好仃抬头,笑了。

他继续打磨,动作轻柔,仿佛手里握着的不是一块玻璃,而是一个正在成型的梦。

砂纸滑过最后一道弧线时,他停下,把玻璃举到灯下。

透光均匀,无痕无瑕。

他轻轻说了句:“该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