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70集:建设方案全面制定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70集:建设方案全面制定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物流车碾过光影的声响还在耳畔,会议室的百叶窗却已被人轻轻拉高了一档。阳光不再斜切,而是平铺在桌面上,像一层薄薄的金箔,正好盖住那叠刚被翻得有些卷边的问卷。

刘好仃坐在长桌尽头,手里捏着一支蓝色荧光笔,正把“共频”两个字圈了又圈。小陈端着咖啡进来时,看见他对着白板发呆,还以为他在等谁。

“人齐了。”刘好仃头也没抬,笔尖往空中点了点,“开始吧。”

没人抢话。上一次会议留下的余温还在,那种“原来我们一直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的震撼,像一块沉在水底的石头,越泡越重。可现在,石头得捞起来,打磨成桥。

“咱们摸清了‘沟’在哪儿。”刘好仃终于转身,把荧光笔拍在桌上,“下一步,不是跳过去,是搭桥。桥怎么搭?靠喊口号?靠团建喝酒?靠发个全员邮件说‘请大家互相理解’?”

小李噗嗤笑出声:“那还不如发个表情包,一人送一张‘我懂你’。”

“不。”刘好仃摇头,“我们要做的,是让‘理解’变成动作,变成习惯,变成——比如,开会前先问一句‘你现在方便说话吗’这种小事。”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沓装订好的资料,每人发了一份。封面没有标题,只有一张手绘的地球,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箭头交错连接,像一张错综复杂的wi-Fi信号图。

“这是过去两周的访谈汇总。”他说,“每个人说的‘潜台词’,我们全记下来了。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潜台词’,变成‘明规则’。”

小陈翻开第一页,看到自己当时记下的“沉默=思考≠同意”,旁边还贴了尤哈视频截图的小便利贴。她抬头:“所以……我们要开始写‘团队沟通手册’?”

“不止。”刘好仃指了指墙上的团队合照,“我们还要办活动、做培训,把文化差异从‘问题’变成‘资源’。比如,阿米尔说他们重视关系,那我们就搞个‘跨时区茶话会’,不谈工作,就聊家常;尤哈喜欢静默思考,那我们的培训就留足沉默时间,不催不赶。”

小李举手:“那拉吉呢?他不是说不敢当面反对吗?”

“所以我们设计匿名反馈通道。”刘好仃早有准备,“不是为了打小报告,是给那些习惯‘先点头再商量’的人一个安全出口。”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大家低头翻资料,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一群蚂蚁在搬运思想的碎屑。

“但我有个担心。”小陈终于开口,“咱们设计的这些活动,会不会……太理想化?比如,中东同事真愿意下班后参加茶话会?芬兰人会不会觉得这是变相加班?”

这话像一颗小石子,砸进了平静的水面。

“我也觉得。”小李附和,“上次问卷,有人写‘别用团建绑架私人时间’。咱们不能一边喊着尊重文化,一边用统一标准去安排别人的生活节奏。”

刘好仃没急着反驳。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那台老切割机正缓缓启动。机器嗡鸣,像一头年迈却仍有力气的牛。

“你们记得老周吗?”他忽然说。

没人接话,但都知道是谁——厂里退休的老师傅,当年第一个把玻璃卖到中东的人。

“他有次跟我说,做外贸,最难的不是价格,是‘节奏’。”刘好仃转过身,“客户吃饭慢,你不能催;客户沉默久,你不能抢话。他总结了一句话:‘做生意,先学会等。’”

他走回桌前,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

慢一点。

“咱们的方案,不求快,但求准。”他说,“活动不强制参加,培训分时段开放,让每个人按自己的节奏来。我们不是要统一所有人,是要让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话像一缕风,吹散了刚才的疑云。

小陈眼睛一亮:“那我们可以搞‘文化轮值日’!每周由不同国家的同事主导一次分享,讲讲他们的节日、饮食、工作习惯。自愿报名,自由参与。”

“好主意!”小李立刻接上,“还可以录成短视频,做成‘文化小课堂’,新人入职就能看。”

“培训呢?”小陈问,“总不能只靠聊天吧?”

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表格:“我列了个初步框架。第一模块:跨文化沟通基础,讲非语言信号、时间观念、决策方式;第二模块:冲突应对,教大家怎么在不冒犯的前提下表达异议;第三模块:远程协作工具使用,比如怎么用文字传递语气,怎么安排跨时区会议。”

“听起来像大学选修课。”小李笑。

“那就让它有趣点。”刘好仃也笑了,“培训不考试,不打分,结束还能抽奖——奖品是各国特色零食大礼包。”

办公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

“等等。”小陈突然皱眉,“这些活动和培训,谁来组织?谁来主持?语言怎么协调?翻译成本会不会太高?”

问题一个接一个,像雨点砸下来。

刘好仃早有准备。他打开笔记本,调出一张组织架构草图:“我们成立一个‘共频小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部门,轮流负责活动策划和执行。语言问题——我们用双语主持,关键内容配字幕,长期目标是培养一批‘文化联络员’。”

“那预算呢?”小李小声问。

“从团队建设专项里出。”刘好仃说,“我已经跟财务打过招呼,这部分投入,不算成本,算投资。”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咱们卖的玻璃能抗风压、防紫外线,可如果团队内部天天刮误解的风,再硬的材料也撑不住。人心,才是最该加固的结构。”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阳光移到了白板中央,正好照在“共频”二字上,字迹被镀了一层金边。

“方案草稿,我今晚整理出来。”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明天发给大家,有意见随时提。我们不追求完美,但求真诚。”

小陈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那本《跨文化沟通的十二个坑》,你还留着吗?”

刘好仃笑了:“在抽屉里,书角都卷了。要不要借你?”

“不用。”小陈摇头,“我现在觉得,咱们自己写的这本‘共频手册’,以后说不定也能被人当经典传下去。”

又是一阵笑。

刘好仃起身,把白板上的“慢一点”擦掉,重新写下四个字:

一起走。

“我们不赶路。”他说,“但我们,一起走。”

会议结束前,小李盯着墙上的团队合照看了很久。照片里,阿米尔笑着比了个大拇指,尤哈面无表情地站着,拉吉微微低头,像是在避镜头。背景是去年年会的舞台,灯光五颜六色,却照不出每个人心里的光。

“这张照片,”她忽然说,“是不是该换一张了?”

刘好仃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点点头:“等我们第一次‘文化轮值日’办完,重新拍一张。不摆姿势,不p图,就拍大家最自然的样子。”

“那得找个光线好的日子。”小陈说。

“今天光线就不错。”小李站起来,掏出手机,“要不……现在试试?”

她举起手机,对准会议室。

刘好仃正要摆手,却发现大家已经自然地坐回原位,有人翻资料,有人喝咖啡,有人盯着白板出神。没有人刻意微笑,也没有人躲避镜头。

小李按下快门。

闪光灯亮起的瞬间,刘好仃正低头整理那沓问卷,手指轻轻抚过一行手写批注:“沉默不是冷漠,是另一种表达。”

他没抬头,嘴角却微微扬起。

快门声落,办公室恢复安静。

阳光依旧铺在桌面上,盖住那叠卷边的问卷,也盖住白板上刚写下的“一起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