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60集:现有产品改进实施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60集:现有产品改进实施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把那张截了图的“星光1.0”从电脑里导出来,顺手塞进抽屉最下层。上面还贴着小张手写的标签:“沙暴不死,光在呼吸”。他笑了笑,关掉屏幕,转头看向办公桌上堆成小山的文件——新产品原型刚出,老产品的问题清单却像春天的野草,一阵风就冒了一片。

他拧开保温杯,喝了一口温水。茶底已经淡得几乎无色,像极了人生后半程的某个阶段:没那么浓烈,但足够回甘。

“不能光盯着前头跑,”他自言自语,“后面那群娃,也得穿暖了。”

话音刚落,他就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粉笔灰——那是昨天开会时蹭上的。他没去洗手间,也没顺手整理领带,就这么穿着工装裤、脚踩旧球鞋,径直走向会议室。门一推,几个正低头刷手机的年轻技术员像被按了开关,齐刷刷抬头。

“别紧张,”他把保温杯往桌上一放,“我不是来收手机的,是来发任务的。”

小陈抬头:“刘工,新产品那边不是正顺风顺水吗?‘情绪脉动’都测出心跳频率了,还……”

“正因为顺,才要分点心。”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咱们厂一半的营收靠的是老三样:钢化玻璃、夹层窗、Low-E节能板。它们不说话,但客户天天在说它们。”

他掏出一个深蓝色的硬皮本,封皮边角已经磨白,像是被无数个夜晚的掌心摩挲过。他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用户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玻璃在喘气。”

“从今天起,”他说,“我们一边推新品,一边给老产品‘体检’。第一步——听人说话。”

会议室安静了一秒。

然后小王举手:“线上问卷?论坛爬数据?还是搞个用户回访电话团?”

“全上。”刘好仃点头,“线上广撒网,线下精准捞。你们分组,有人蹲工地,有人跑家装店,有人混业主群。记住,别只听夸的,专挑骂的听。”

小张笑出声:“那咱们得准备点耳塞。”

“不,”刘好仃认真道,“要准备本子。每一条反馈,哪怕说‘玻璃反光晃我家猫’,也记下来。猫也是用户。”

大家笑完,开始分工。有人负责设计问卷,有人联系老客户安排访谈,还有人主动请缨去南方几个高温高湿地区做实地考察。

刘好仃看着他们忙碌,悄悄在本子上写下第一行字:“用户反馈收集启动——2023年秋,阳光正好,人心更真。”

两周后,会议室的白板换了一副模样。

不再是光谱曲线和风暴剪影,而是密密麻麻的便签纸,五颜六色,像一片被打翻的情绪调色盘。

“夹层玻璃起雾,集中在梅雨季。”

“Low-E玻璃贴膜后透光率下降严重。”

“钢化玻璃边缘打磨不够,安装时划伤工人手指。”

“有客户说,晚上开灯,玻璃反光像鬼影。”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一条条读过去,时不时用红笔圈出重复出现的词:“起雾”、“反光”、“边缘”、“透光”。

“问题集中在三个方向。”他转身,拿起白板笔,“一是密封性,二是光学表现,三是安全细节。咱们不搞大改,就做‘微整形’——哪里不舒服,就动哪里。”

小陈举手:“我整理了一下,关于Low-E玻璃反光的问题最多,尤其在傍晚,室内亮、室外暗的时候,像照镜子,影响**。”

“这其实是镀膜角度和折射率的小偏差。”小王推了推眼镜,“我们可以在不影响节能效果的前提下,调整膜层结构,加一层漫反射涂层。”

“听起来像给玻璃戴磨砂口罩。”小张接话。

“对,但得轻。”刘好仃点头,“不能影响透光率,还得保持原有的隔热性能。你牵头,做个样品方案,下周测试。”

他又指向另一条:“钢化玻璃边缘划手——这事儿听着小,可工人天天碰,就是大事。能不能在切割后加一道柔性抛光?”

“设备得调。”小陈说,“现在生产线是流水线速抛,换成柔抛,节奏要慢。”

“那就分批次。”刘好仃果断,“先改一条线,专供高端项目。客户愿意多等两天,咱们就给多一份安心。”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最角落的一张黄色便签上:“还有这个——‘玻璃在特定角度会闪出彩虹光晕,像极光,但只出现几秒’。”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这不是小张上次在‘情绪镀膜’测试里发现的吗?”小王问。

“对。”刘好仃走过去,轻轻揭下那张纸,“有人觉得是瑕疵,有人说是惊喜。咱们得搞清楚,这是偶然,还是能变成卖点。”

“我查了资料,”小陈说,“类似现象叫‘干涉虹彩’,通常出现在多层镀膜的边缘,因为光程差导致色散。如果能控制它,说不定能做出‘会变色的玻璃’。”

“那不就成了魔法玻璃?”小张笑。

“不急着叫魔法。”刘好仃把便签贴回白板中央,“先列为‘特殊需求观察项’。谁有兴趣,私下做个实验,看看能不能稳定复现。”

他合上笔记本,环视一圈:“记住,改进不是推倒重来,是让老朋友穿新鞋,走得更稳。”

一个月后,第一条改进产线正式运行。

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看着机械臂缓缓托起一块刚下线的Low-E玻璃。阳光穿过厂房顶棚的采光带,落在玻璃表面——没有刺眼的反光,只有一层柔和的哑光,像被雾水轻轻拂过。

“透光率91.3%。”检测员报数,“反射率从38%降到16%,用户**干扰指数下降72%。”

“不错。”刘好仃伸手摸了摸玻璃边缘。过去那里总带着一丝毛刺,如今光滑如瓷。

“钢化线那边也改好了。”小陈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柔性抛光上线后,边缘划伤投诉归零。工人反馈说,‘终于不用戴两层手套了’。”

刘好仃笑了:“人手比机器金贵,咱们得护着。”

正说着,小王急匆匆跑来,手里捏着一块小样:“刘工!您要的‘极光’复现实验,有眉目了!”

他把玻璃片放在光源下,轻轻旋转。

刹那间,一道淡紫色的光晕从边缘蔓延而出,像极光掠过夜空,只持续了两三秒,便悄然隐去。

“我们发现,”小王声音发颤,“只要控制镀膜的层数和厚度梯度,在特定角度就能稳定触发这种效应。而且……它不耗能,纯靠光学原理。”

刘好仃盯着那抹光,久久没说话。

然后他伸手,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深蓝色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

他写下:“2023年冬,第一块会‘呼吸’的玻璃诞生,第一道‘极光’在车间闪现。我们没造奇迹,只是听清了用户的声音。”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向生产线。

机械臂正将一块块改进后的玻璃送入包装区。标签上印着新的质检代码:G760-A,代表“第七十六次工艺升级,A型优化”。

小陈忽然说:“刘工,其实我一直想问,您为什么非得同时搞新产品和老产品?按理说,资源有限,该集中火力。”

刘好仃没直接回答。

他走到一扇老式钢化窗前,手指轻轻划过玻璃表面,留下一道淡淡的指纹。

“你看这玻璃,”他说,“它不说话,但每天都在被人看、被风吹、被阳光晒。它老了,可还在岗。咱们能做的,不是换掉它,是让它站得更久,站得更体面。”

他顿了顿,笑了笑:“就像人,到了我这岁数,不也还在干活?”

车间广播突然响起,通知下一组样品准备测试。

刘好仃转身,朝实验室走去。

小王追上来:“那‘极光’效应下一步怎么走?真要商用吗?”

刘好仃脚步没停。

“先做三件事。”他说,“一,测稳定性;二,算成本;三——”

他掏出笔记本,撕下一张纸,折成小船,轻轻放在流水线上的一块玻璃上。

纸船随着玻璃缓缓前行,像载着某个未说出口的梦。

“——问问用户,他们愿不愿意,家里有片会发光的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