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05集:文化交流活动开展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05集:文化交流活动开展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清晨的车间还没完全苏醒,吊车轨道上凝着夜露,几片废料玻璃斜靠在角落,像被遗忘的旧信。刘好仃蹲在调度台边,手里捏着那片弧形碎玻璃,轻轻吹去表面浮尘。阳光刚爬上窗沿,照在玻璃边缘,泛出一道细长的金线,像是谁用指甲掐出来的光痕。

他没急着起身,反而从工具包里掏出一把小砂轮,就地坐下,开始一点点磨那片玻璃的毛边。动作不快,像在削一支铅笔,又像在给老朋友修指甲。

“这算哪门子生产任务?”老张路过,抱着一摞质检单,皱眉看着他,“中午前要交的货还堆着呢。”

“这也是活儿。”刘好仃头也不抬,“修边角,磨毛刺,咱们干了一辈子。这次磨的,是另一层边角。”

老张哼了一声:“那你磨出个花来,客户也不会多给一分钱。”

“不是为了钱。”刘好仃把玻璃翻了个面,“是为了让一句话,能站得稳。”

午休铃响前,三名工人自愿留了下来。老陈、小王,还有刚调来质检组的小李。他们围在车间角落那张旧操作台上,台面铺了防震垫,上面摆着三片选好的废料玻璃——一片弧形,一片椭圆,一片带灼痕的三角。

“玛利亚写的是‘我的孩子画了彩虹,想送给你们’。”小林站在一旁,平板上显示着客户原话,“我们不刻全句,只嵌‘彩虹’两个字,行吗?”

“行。”老陈点头,“字小点,刻在弧顶,像挂在天边。”

小王负责日本客户山田的那块。他盯着“感谢灵活应对”这几个字看了半天,最后决定只刻“应对”二字,其余用一道波浪纹代替——像风拂过水面,也像流程重启时那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

最棘手的是阿卜杜拉那句“茶已备好”。宗教符号不能碰,语境又太重。最后大家商量,只留下“茶”字的轮廓,内里填上细密的放射纹,像阳光洒在杯口。

“这样,既不是照搬,也不是回避。”小林说,“是留了一扇半开的门。”

老陈没说话,默默打开砂轮机,调到最低速。火花很少,像冬夜里搓手取暖时蹦出的火星。他一手扶玻璃,一手握工具,动作慢得像在哄睡婴儿。

“你这哪是打磨,”小李笑,“像在给玻璃讲睡前故事。”

“它听得懂。”老陈头也不抬,“咱们厂的玻璃,从来都不是冷的。它记得谁摸过它,也记得谁急着把它扔了。”

午休结束前,第一批三件“玻璃家书”完成了。每一块都带着手工的不完美——字迹略有深浅,边缘微有波纹,但阳光穿过时,投在墙上的光斑却格外清晰。

刘好仃把它们并排放在调度台上,没盖布,也没贴标签。阳光斜照进来,三道光斑缓缓移动,最终在墙上交汇成一个小小的光点,像被钉住的星星。

“现在,有人的话,要回家了。”他说。

没有仪式台,没有发言稿。下午两点,小林拿着发货单走进物流区,身后跟着老陈和小王。他们把三件玻璃分别装进普通发货箱,外箱贴上手写标签:“内有光,请轻放。”字是刘好仃写的,笔画端正,像小学生交作业。

“真就这么发?”物流小哥挠头,“不加泡沫?不走保价?”

“就按平常发货。”刘好仃说,“它本来就是平常的一部分。”

发货单录入时,系统跳出编号:SZGh--089。小林顺手拍了张照,镜头一偏,正好拍到调度室墙上的火种便签——“融合不是靠近,是共同发光。”编号尾数“705”和便签并列,像一句悄悄对上的暗号。

老陈在封箱前,从口袋里掏出三小片打磨好的碎玻璃边角,形状各异,无字无痕。他分别塞进每个箱子的夹层。

“干啥?”小王问。

“万一他们也想回信呢?”老陈轻声说,“咱们也得留个信封。”

活动启动的消息在厂里悄悄传开。第二天早上,生产线旁多了个新纸箱,上面贴着张便签:“待回应的光”。

里面堆着各种形状奇特的废料玻璃——有像山峰的,有带螺旋纹的,还有片心形的,边缘被谁用砂纸轻轻磨过。

小李第一个报名加入“回音小组”。老张看见他笨拙地握着砂轮,嗤笑:“你连方向都分不清,还磨文化?”

刘好仃走过去,没说话,只是轻轻调整了小李的手腕角度,让他顺着玻璃纹理推。

“手感来了,话就来了。”他说。

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留意那些曾被扫进垃圾桶的边角料。有人捡起一片带裂纹的玻璃,说:“这像不像玛利亚孩子画的树?”有人把一片扇形废料放在窗台,看阳光穿过时投下的影子,像极了山田办公室外那棵樱花。

刘好仃没组织评比,也没设奖励。他只是每天早上检查“待回应的光”箱里的新增数量,然后默默记在本子上。

第五天,南美组传来新消息:玛利亚在系统里留言,附了一张照片——她把“彩虹”玻璃挂在客厅窗前,孩子每天放学都要对着它念一遍那句话。

刘好仃没转发,只在晨会上说:“有人开始等回音了。”

第七天,日本客户山田发来一封标准格式的订单确认函。但在附件末尾,多了一行手写扫描字:“应对,已收到。光,很暖。”

老陈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突然转身走向车间角落,拿起砂轮机,重新打磨那片椭圆玻璃的背面。他加了一道极细的反光纹,像雪后初晴时屋檐滴水的痕迹。

“你干啥?”小王问。

“他回话了。”老陈说,“咱们得把光,调得再亮一点。”

第十天,阿卜杜拉的系统消息栏跳出一行新字:“若茶能映字,愿我写下‘门未关’。”

小林看到时,正在整理“文化错位信号”库。她愣了几秒,然后把这句话单独拎出来,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正在回应的光”。

刘好仃走进调度室时,天已经黑了。生产线上最后一班工人正准备收工,车间安静得能听见玻璃冷却时细微的“咔”声。

他走到“待回应的光”箱前,看见一片三角形废料正对着窗外路灯。边缘那道灼痕泛着微光,像被谁轻轻点燃。

他没碰它,只是站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小李匆匆跑进来,手里举着平板。

“刚收到系统提示——”他喘着气,“阿卜杜拉提交了新语句,要我们嵌进下一块玻璃。”

刘好仃停下脚步。

“他说——”小李念道,“‘这次,我想把你们的光,带回我家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