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678集:新挑战:国际化品牌全球化营销

清晨六点四十三分,控制台右上角的提示灯终于熄了,像一只打完盹的猫合上了眼。刘好仃没动,手指还悬在确认键上方,盯着那行刚弹出的预警信息:“17号炉口轻微结晶趋势,建议调整加料配比”。系统语气平静,像在说“天要下雨”,没有慌张,也没有邀功。

他缓缓松开手,转身走向白板。笔尖划过板面,发出轻微的“吱——”声,写下一行字:“下一步:让人知道我们能喘。”

小林端着两杯豆浆进来,塑料杯外凝着水珠,刚要开口,看见那行字愣了一下:“刘师傅,咱们不是刚把机器伺候明白吗?怎么又要‘喘’给别人听?”

“机器信我们了。”刘好仃把笔帽咔哒一声扣上,“现在轮到我们,让别人也信。”

七点整,晨会准时开始。阿芳抱着平板,发带换了根新的,刘海儿整齐地别在耳后。她翻到数据汇总页,正要汇报系统稳定性指标,刘好仃摆摆手:“不急着算省了多少电,先想想——咱们这名字,别人听过吗?”

“名字?”小林一愣,“咱们厂连LoGo都还是2003年设计的,蓝底白字,像食堂饭卡。”

“不是问长得怎么样。”刘好仃笑了笑,“是问,别人觉得我们是什么。”

没人接话。空调吹出的风卷着纸张边缘轻轻抖动。

“德国客户上个月回访,说我们‘精准得像钟表’;巴西那批货走之前,他们经理发邮件说‘这玻璃有温度’;日本人最特别,问我们‘老师傅还在一线吗’。”他顿了顿,“同一块玻璃,三个人,三种说法。说明什么?”

阿芳若有所思:“说明……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产品?”

“对。”刘好仃点头,“他们看的是背后的人。可问题是——这些人,他们根本不知道。”

小林挠头:“那咱们拍个宣传片?请个网红来厂里打卡?”

“不是打广告。”刘好仃摇头,“是让世界知道,深圳这间老玻璃厂,没在时代里掉队。我们修得了AI,守得住火候,还能把三十万一炉的料,稳稳当当烧出矿泉水的清亮。”

“可……”阿芳犹豫道,“咱们连国内宣传都没搞过,直接冲海外?不怕水土不服?”

“不是冲。”刘好仃走到窗边,望着17号炉的方向,“是探。就像调参数,先看数据,再动手。”

他调出海外订单反馈表,投影在墙上。一行行文字滚动着,像是不同语言在低声交谈。

“你看,德国人讲‘标准’,巴西人讲‘情感’,日本人讲‘传承’。我们不能只说‘我们很好’,得说‘我们懂你’。”

小林盯着屏幕,忽然嘀咕:“可咱们这牌子,老外认吗?”

刘好仃没答,只说:“先让他们看见。”

会议室安静下来。窗外,17号炉的火光映在玻璃墙上,今日格外明亮,火舌分叉,像向外扩散的信号波。阳光斜切进来,照在刘好仃的笔记本上——油渍面朝上,他用笔在封面轻轻划了一道弧线,从深圳的位置,弯弯绕绕,跨过海面,指向未知的远方。

“文化差异大,是难点。”阿芳翻开笔记,“咱们以前出口过一批杯子,图案是红梅报春,结果中东客户说像血滴,退了货。”

“所以不能一刀切。”小林点头,“得像AI抽样那样,分时段、分频率,营销也得分国家、分人群。”

刘好仃笑了:“说得对。就像调炉温,差0.5c,结晶就来了。营销也得看‘文化温度’。”

他翻开老张的笔记本,指着一行字:“温度差0.5c,结晶趋势起。”然后抬头,“咱们得学会,用别人的耳朵,听自己的故事。”

“可怎么听?”小林问,“我们连外语都说不利索。”

“不靠嘴。”刘好仃说,“靠产品说话。我们的玻璃,清亮得像矿泉水——这话,得让老外也听懂。”

阿芳若有所思,低头在平板上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Global_marketing_prospect”,设为“仅刘工可编辑”。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下保存。

“不求快。”刘好仃坐回椅子,“但求准。先分国家,再分人群,最后定话术——像调AI抽样频率一样,慢慢找到最稳的那个点。”

“那第一站去哪儿?”小林问。

刘好仃望向窗外,火光在玻璃墙上跳动,像一条条向外延伸的路径。

“不看地图。”他说,“先看心图。”

阿芳抬起头:“心图?”

“就是他们关心什么。”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德国人要精准,我们就讲误差控制;巴西人要温度,我们就讲老师傅的手感;日本人要传承,我们就讲三十年没换的炉火。”

小林眼睛亮了:“那咱们是不是得准备三套话术?”

“不止。”阿芳突然说,“还得换镜头。拍德国客户,得用冷色调、数据流;拍南美,得有音乐、阳光、工人笑着擦汗。”

“对。”刘好仃点头,“同一个厂,三种**。就像同一炉玻璃,在不同光线下,颜色也不一样。”

小林咧嘴:“那咱们这是要当‘玻璃翻译官’?”

“差不多。”刘好仃笑,“把技术翻译成人话,把人话翻译成外国话。”

阿芳在平板上滑动,调出一张全球客户分布图。她指尖停在几个高亮区域,犹豫了一下,没点下去。

“最难的不是语言。”她轻声说,“是怕说错。”

“怕什么?”刘好仃问。

“怕我们以为在表达尊重,其实冒犯了别人。”她说,“就像那批红梅杯子。”

会议室再次安静。空调滴了滴水,落在窗台的绿萝叶上,缓缓滑落。

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把“精准营销”四个字圈起来,又在下面画了三条线,分别标上“德国”“巴西”“日本”。

“那就先做小步测试。”他说,“不求覆盖,只求对味。就像AI刚上线时,我们也是先在一个炉子试。”

小林点头:“先找几个典型市场,打样。”

“对。”刘好仃说,“就像调火候,先小火煨着,等味道出来了,再加柴。”

阿芳在文件夹里新建了第一个子目录,命名为“cultural_temperature_test”,输入密码后,抬头问:“那……测试标准呢?”

“很简单。”刘好仃说,“看他们回不回消息。回了,说明听懂了;不回,说明我们说错了话。”

小林笑出声:“那咱们这营销,还是个‘反应检测器’?”

“对。”刘好仃也笑,“能引发反应的,才是有效信息。”

他合上笔记本,轻轻放在桌角。油渍面朝上,那道弧线静静躺着,像一条尚未启程的航线。

“我们不怕慢。”他说,“就怕没人听见。”

小林忽然举手:“那……要不要拍个短视频?就拍老张昨天说的,AI提前十五分钟预警,他顺手调了风阀,一炉玻璃清亮得像矿泉水。”

刘好仃摇头:“不拍老张。”

“为啥?”

“因为。”他顿了顿,“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阿芳明白了:“是整个厂的声音。”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要让世界知道,这炉火,是很多人一起守的。”

小林挠头:“可名字呢?总不能叫‘深圳第十七玻璃厂’吧?太像政府编号。”

刘好仃没答,只说:“名字不急。先让内容站住。”

阿芳在平板上滑动,全球地图缓缓旋转。她的指尖悬在太平洋上空,迟迟没有落下。

“那第一句话。”她问,“说什么?”

刘好仃看着窗外,17号炉的火光正稳稳燃烧。

“就从一句最简单的开始。”他说。

“哪句?”

“我们烧玻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