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666集:新挑战:国际化品牌可持续发展

控制室的灯还亮着,像一盏不肯睡去的夜灯。小林刚把视频会议的延迟日志导出,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00:59:17,恰好比上一次断线晚了四秒。没人鼓掌,也没人说话,只有空调外机在窗外嗡嗡地打着节拍,像是给这短暂的“全链路通畅”记了个分。

刘好仃站起身,绕过那台贴着“G-pULSE测试专用”标签的旧主机,走到窗边。玻璃映出他半张脸,还有身后那片渐渐安静下来的车间。几台机械臂停在半空,像被按了暂停键的舞者。他盯着自己倒影看了两秒,忽然伸手,把桌上那瓶风油精扶正了。

瓶身一歪,原本被遮住的“保质期:2023.12”露了出来,像一句迟到的提醒。

“这玩意儿还能提神吗?”他自言自语了一句,顺手拧开瓶盖闻了闻——味道淡得几乎只剩一点薄荷的影子,像是被时间悄悄偷走了一半力气。

阿芳正低头整理会议记录,听见动静抬头:“您是不是熬太久了?要不要去休息室眯会儿?”

“不困。”刘好仃把瓶盖拧紧,放回原位,“就是突然觉得,咱们这平台,跟这风油精有点像。”

“啊?”小林抬头,一脸茫然。

“能用,但不知道还能用多久。”他转过身,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刚才越南那边说,他们的声波设备是拿报废警报器改的。没备件,没图纸,坏了就真没了。咱们这边呢?系统跑得欢,可一旦网络断、人走、钱停,是不是也得熄火?”

屋里安静了一瞬。阿芳合上笔记本,指尖在封面上轻轻划了一下。

“所以……您是担心,咱们的‘创新’,其实挺脆弱的?”

刘好仃没直接回答,而是走到投影前,调出G-pULSE的协作日志。屏幕上,“声波验证-阶段一”的标签下,数据流断断续续,像一条时隐时现的信号线。

“过去七天,跨境连接中断了二十三次。”他指着图表,“平均每次恢复要八分钟。不是技术不行,是人家基础太薄。可我们能等吗?他们能一直这样拼吗?”

小林皱眉:“可这不正是我们合作的意义吗?帮他们,也帮我们自己?”

“没错。”刘好仃点头,“但帮人,得先让自己站稳。国际品牌拼的,不是谁先跑出一步,是谁能一直跑下去。咱们现在搞的,不只是技术协作,是想让‘中国制造’在别人眼里,不只是便宜,而是可靠、长久、值得信任。”

他顿了顿,翻开新本子,在第一页写下七个字:“可持续=活下去的资格”。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创新是加分题,可持续是及格线。”

阿芳轻声问:“那……咱们现在,及格了吗?”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把本子转过来,推到桌中央。

小林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忽然笑了:“您这是要从‘修炉子的’,变成‘定标准的’了?”

“不敢。”刘好仃也笑了,“但至少得知道,别人是怎么定的。”

他环视一圈:“下周起,暂停所有非核心测试。咱们先不急着跑,得先看看路——国际可持续标准,一条一条,给我扒出来。”

第二天一早,阿芳的电脑桌面上多了一个新文件夹,名字很直白:“可持续发展研究启动”。点开一看,里面只有一份pdF,标题是《ISo

社会责任指南》,下载时间是凌晨三点十七分。

她顺手拖进收藏夹,抬头看见刘好仃正站在老张的工位旁,手里捏着一张打印纸。

“这是啥?”老张接过一看,眉头立刻皱成“川”字,“《全球玻璃行业碳足迹核算标准》?咱们厂又不是电厂,搞这些干啥?客户也没要求啊。”

“可客户的孩子将来会问:‘这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刘好仃把另一份资料递过去,“越南那边说,他们希望下一代还能用这样的设备。咱们呢?是不是也得想想,十年后,咱们的炉子还在不在?谁来开?”

老张翻了两页,冷笑一声:“说得跟咱们要做慈善似的。咱们是厂子,不是联合国。”

“可厂子也得活。”刘好仃语气没变,“现在不查标准,将来别人一纸新规下来,咱们连投标资格都没有。到时候不是不做慈善,是连饭都没得吃。”

小林凑过来,指着其中一条:“‘供应链透明度要求’……这玩意儿咱们能达标吗?”

“不知道。”刘好仃坦然,“但得先知道人家要啥,才能知道自己差哪儿。现在不学,等被淘汰了,再学就晚了。”

阿芳忽然想起什么:“那……咱们要不要找专家来讲讲?或者报个培训班?”

“先不急。”刘好仃摇头,“咱们现在最缺的不是专家,是问题意识。先自己读,先问自己:咱们的设备、流程、合作方式,有没有哪一块,是靠‘临时救火’撑着的?有没有哪一块,换个地方就玩不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可持续,不是刷绿漆、种棵树。是看咱们这套玩法,能不能在别人不帮忙、不迁就的情况下,自己转得起来。”

中午,刘好仃坐在食堂角落,面前摆着一碗素面。他一边吃,一边翻着手机里存的几份国际行业报告,屏幕光映在镜片上,像一层薄薄的霜。

邻桌两个年轻技工在聊天。

“听说G-pULSE要搞跨国项目了?牛啊!”

“可不是嘛,咱们厂都要成‘国际创新中心’了。”

刘好仃低头咬了一口面,没抬头。

等两人走远,他掏出笔记本,在“可持续”那页的背面写了一行小字:“别被掌声骗了。掌声响的时候,往往是最该安静听风声的时候。”

风声?他抬头看了眼窗外。树没动,云也没动。可他知道,有些风,是看不见的。

下午的短会,刘好仃把所有人召集到控制室。墙上那张生产排程表依旧密密麻麻,红笔圈出的检修时段像一道道未愈的伤。

“从今天起,G-pULSE加一个新模块。”他打开系统后台,“不叫‘问题池’,也不叫‘资源图谱’,叫‘可持续性评估初筛’。”

小林一愣:“筛什么?”

“筛脆弱点。”刘好仃调出一个新界面,“凡是依赖单一资源、临时方案、非标设备的合作项目,全部标黄。超过三次人为干预才能维持运行的,标红。”

阿芳看着屏幕上逐渐亮起的警示色块,轻声问:“那……越南那个声波项目?”

刘好仃沉默两秒,鼠标点下,项目名称旁跳出一个黄色三角。

“标黄。”他说,“不是否定,是提醒。咱们得帮他们,也得让自己不被拖垮。”

老张盯着屏幕,忽然问:“那咱们自己的炉子呢?有没有标红的?”

刘好仃没说话,而是调出17号炉的维护记录。近三年,共更换非标零件四十七次,其中三十六次来自二手市场或报废设备拆解。

屏幕上,17号炉的图标,缓缓变成了红色。

屋里没人说话。空调的嗡鸣声忽然变得清晰起来,像某种倒计时。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23:47,和G-pULSE最后一次成功同步的时间,一模一样。

“我们得改。”他说,“不是为了拿奖,是为了还能继续开工。”

阿芳默默打开电脑,把那份《ISo 》拖进了新文件夹的最上方。

小林开始写脚本,准备把“可持续性评分”嵌入G-pULSE的匹配逻辑。

老张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生产目标”下面,用力写下四个字:“活得长久”。

刘好仃看着那四个字,点了点头。

他转身走到窗边,再次望向车间。灯光一格格熄灭,像退潮的海。唯有控制室还亮着,像一座小小的灯塔。

他拿起那瓶过期的风油精,轻轻放在键盘正前方。

屏幕亮着,新任务正在加载。

风油精瓶身上的“提神醒脑”字样已经磨得模糊,只剩下一角边框,像被时间啃掉的标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