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661集:国际创新资源分散洞察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661集:国际创新资源分散洞察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清晨的百叶窗缝里漏进一缕光,斜斜打在控制室角落的旧打印机上。那台机器正嗡嗡地吐出一叠刚生成的图表,纸边微卷,像被热气烘得有点焦躁。刘好仃站在旁边,手里捏着半杯凉透的茶,目光落在最新一页的标题上:《全球玻璃创新合作网络初步扫描》。

小林凑过来,手指刚碰到纸张边缘,就被刘好仃轻轻挡开。“别碰热的,”他笑了笑,“这玩意儿刚出炉,比17号炉还烫手。”

“可它没光啊。”小林耸肩,“上回您说‘曙光’,咱们剪的视频都能让人记住。现在这一堆线和点,客户看了怕是要打哈欠。”

“不是给客户看的。”刘好仃把茶杯搁在打印机顶上,盖子没盖,“是给我们自己看的——看清楚,咱们想点的那盏灯,火种都藏在哪儿。”

他翻开小林刚整理的资料夹,第一页是那名实习生的信息:深圳大学材料学院,联合培养项目,导师团队与德国亚琛工大合作三年,主攻智能涂层。刘好仃用红笔圈住“亚琛”两个字,又在旁边画了个小箭头,指向一张国际合作论文的统计图。

“从这儿开始。”他说,“一个学生,一条线;一条线,连出一片网。”

小林低头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按“技术领域—合作主体—地理分布”三轴拉数据。屏幕上的关键词越堆越多:自清洁玻璃、电致变色膜、超薄浮法工艺……每点开一条,背后都牵出一串机构名称,像藤蔓爬满墙。

“问题来了。”他挠头,“德国人喜欢和法国人搭伙写论文,日本人跟韩国人联合申请专利,美国人自己闷头搞实验室,咱们中国的……好像哪儿都有,又哪儿都不深。”

阿芳路过,顺手拿起一张图表看了看。“你们搞这些,跟咱们换原料供应商有啥区别?以前换一家石英砂厂还得试三个月,现在看个图就能合作了?”

刘好仃没急着答。他转身从柜子里抽出一本泛黄的维修日志,翻到17号炉退火区那一栏,密密麻麻记着三年来的十七次调整记录:风压改了五次,温度曲线调了八回,连冷却风扇的角度都换了四轮。

“修了三年。”他把本子递给阿芳,“可意大利一家厂,三年前就用流体力学模型算出了最优风压分布,故障率掉了六成。他们不是更聪明,是有人专门研究这个,而咱们……一直自己撞墙。”

阿芳沉默地翻完那页,轻轻合上本子。“所以您是说,答案早就有了,只是咱们没看见?”

“对。”刘好仃点头,“创新不是谁天生会,是能不能找到会的人。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闭眼猛跑,是先看清地图——哪儿有火,哪儿是风,哪儿连根柴都没有。”

老张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了门口,手里还攥着一把刚校准的测温枪。他没说话,只在那张国际合作图上扫了一眼,目光停在“意大利—大学合作案例”那一栏。

傍晚前,小林终于把初步数据整合成一张热力图投在白板上。颜色深浅不一:欧洲偏蓝,密集如星群;东亚偏红,热度高但连线杂乱;南美、非洲零星几点,像夜海里的孤舟。

“看出点啥?”刘好仃问。

“欧美主导基础研究,论文多、专利稳,但门槛高,咱们递个合作申请,怕是石沉大海。”小林指着蓝色区域,“东亚这边,企业冲得猛,可十个厂八个在搞同样的镀膜技术,重复烧钱。”

阿芳指着东南亚一角:“这儿有个越南厂,搞出一种低成本镀膜法,能替代进口材料,但没推广开。”

“孤岛。”刘好仃低声说,“技术出来了,没人知道,也没人能帮它长大。”

他拿起白板笔,在原本画过的“问题 连接”草图上重新勾勒。五个点不再均匀分布,而是聚成大小不一的团块,彼此隔着空白。他在中间画了几道虚线,标注“语言壁垒”“专利壁垒”“信任壁垒”。

“以前以为,只要喊一声‘谁有答案’,就会有人回应。”他顿了顿,“现在看,大家其实都在喊,但声音穿不过墙。”

老张忽然开口:“那咱们……能不能先拆一堵?”

“不急着拆。”刘好仃摇头,“先造个喇叭——能让声音传出去,也能听清别人在喊啥。”

他转头对小林说:“继续挖,尤其是那些‘孤岛报告’。刚才那份印度的材料,再找找类似的。还有,查查东南亚那个低成本镀膜工艺,谁用过,谁挡过,为啥没起来。”

小林记下,正要关电脑,忽然“咦”了一声。

“怎么?”

“我刚顺手搜了下‘退火区微颤’,发现一篇冷门论文,作者单位是哈尔滨某技校,2018年发的,讲用声波反馈调节风压——方法挺土,但原理跟意大利那套有点像。”

刘好仃眼睛一亮:“技校?”

“对,作者叫张卫国,简介里写‘曾任玻璃厂维修工,现退休’。”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老张低头看了看自己沾着油渍的工作服,又摸了摸工具柜的把手,没说话,但脚步比平时慢了些。

第二天中午,热力图更新了。刘好仃在白板上用不同颜色标出三类区域:深蓝是“研究高地”,红色是“应用热区”,灰色是“创新孤岛”。他在“孤岛”一圈画了个大圈,写上“待连接”。

“资源不是少。”他对着团队说,“是散。像满天星,亮是亮,照不暖地。”

小林忽然举手:“那咱们是不是该发个‘寻人启事’?比如‘全球寻找会治玻璃抖的老匠人’?”

阿芳忍不住笑出声,又赶紧捂嘴。

刘好仃也笑了:“别写‘老匠人’,写‘任何让玻璃安静下来的人’——谁管他有没有头衔。”

他正要收笔,目光忽然停在角落一行小字:印度《南亚材料创新孤岛报告》附录3——“中小厂工艺改进案例汇编”。

他点开pdF,快速翻页。一页上写着:“某厂自研沙尘防护涂层,成本为进口方案30%,因无检测标准,未获认证。”

他默默把这页截了图,存进一个新文件夹,命名为:“火种候选-1”。

下班前,老张悄悄从工具柜夹层抽出一本旧书:《工业气体动力学基础》。书页发黄,边角卷曲,扉页上一行钢笔字还清晰可见:“1987年购于广州科技书店,愿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他翻到中间一页,停在“气流共振与管道振动”一节,用铅笔在空白处画了个简图,又写下一串计算式。

没署名,也没多看一眼,合上书,塞回原处。

第二天清晨,打印机又吐出一份新报告。小林拿起一看,标题是《全球玻璃创新合作模式分类初析》。他翻到附录,发现刘好仃在一页空白处写了行小字:“创新不在高楼,也不在专利局,它藏在问题最疼的地方。”

他正要念出来,刘好仃走过来,轻轻合上文件。

“别念了。”他说,“让它再焐会儿。”

窗外,17号炉的指示灯稳稳亮着绿光,像一颗不说话的心脏。

小林打开邮箱,准备继续搜寻下一个合作线索,忽然收到一封自动推送的学术简报。

标题是:《孟买材料学会季刊更新——新型抗沙尘玻璃涂层通过本地实测》。

他点开摘要,第一句写着:“该工艺由三家中小企业联合开发,采用本地矿物原料,成本低廉,但缺乏国际检测通道,目前仅限区域使用。”

小林盯着那行字看了三秒,转头看向刘好仃的座位。

刘好仃正低头在日志本上画图,笔尖停在“创新孤岛”四个字上方,墨迹微微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