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650集:升级方案科学制定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650集:升级方案科学制定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清晨的车间还没完全苏醒,冷却系统的低鸣像一首老式收音机里断断续续的晨曲。刘好仃站在休息区的电视柜前,手指轻轻拂过U盘接口边缘的灰尘。银色U盘插进去时发出轻微的“咔”声,屏幕亮起,文件夹图标安静地躺在桌面中央——“观察报告”。

他没急着点开,而是从保温杯里抿了口茶。贴着“安全生产奖”的杯身微微发烫,像刚从炉口退下来的模具。

电视画面一跳,公告栏上的三栏表被投到了墙上:技术名称、国外怎么用、咱们能学哪点。最底下那行红笔小字清晰可见:“判断标准:是否帮助我们更快知道——东西去哪了,人用了没,有没有变。”

小林第一个进来,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馒头。“刘师傅,今天是不是要定方向了?”他把平板往桌上一放,动作轻得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阿芳随后拎着饭盒进来,一眼就看见投影里的内容。“哎,我那天写的那个AI预测……还在呢?”她笑了下,语气里有点不敢信。

老张最后一个到,嘴里还嚼着煎饼。“开会?就咱几个?厂里知道吗?”他环顾一圈,眼神落在电视上,“别整到最后,咱们画张大饼,结果锅都没。”

刘好仃点点头,没反驳。他打开文件夹,调出那份《国际数字化技术发展观察——初步框架》,然后翻到阿芳写在公告栏上的那条问题,放大,定格。

“咱们不谈AI。”他说,“谈‘提醒’。”

他指了指屏幕:“孩子灯亮了,能写作业,这是提醒。废料堆成山,这是提醒来晚了。咱们要的,是让提醒早点来。”

小林眼睛亮了,刚要开口,刘好仃抬手拦了一下。

“先别急着上系统。”他从包里抽出三张打印纸,一人发了一张,“今天不写方案,写事故。”

三人愣住。

“就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废料。”刘好仃语气平得像在报炉温,“什么时候,什么模具,报废多少。然后问自己:如果当时有人提醒你,能省下多少?”

老张皱眉:“这算啥科学制定?”

“算起点。”刘好仃说,“咱们的手感、经验、记性,都是数据。现在要做的,不是换掉咱们,是让这些数据能说话。”

阿芳低头写起来。笔尖沙沙响,像风吹过冷却架。她写得很慢,但每一笔都稳。写完后,她在“提醒”两个字旁边画了个小灯泡——和公告栏上那个红笔图案一模一样,只是更圆润些,像真的亮着。

小林写得飞快,一页纸密密麻麻全是字。最后他加了一句:“如果系统能自动标红连续三天误差偏高的模具,至少能减少37%的返工量。”他抬头,“这算不算数据驱动?”

“算。”刘好仃点头,“但得先让人看得懂‘红’是啥意思。”

老张磨蹭半天,才动笔。写完只有一行:“去年七月,17号炉偏丝三天,报废六箱。若提前发现,至少省三箱。”他把纸翻来覆去看了两遍,嘟囔:“就这么点事,值得搞个系统?”

“不是为系统。”刘好仃接过话,“是为别再靠人记、靠人吼、靠人半夜想起来‘哎哟坏了’。”

他把三张纸收上来,铺在桌上。然后从那个补了三道胶带的文件夹里,抽出一页手绘表格,标题是《咱们的经验证据也是数据》。

“老张记得下午三点炉温易飘,阿芳总能一眼看出丝径不对,小林每次换模前必查前两批记录。”他指着表格,“这些,都不是玄学,是数据源。”

小林张了张嘴,想说什么。

刘好仃先说了:“我知道你想说‘直接上算法’。可算法喂什么?喂咱们的记录。要是记录没进系统,再聪明的AI也瞎。”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

数据采集标准化

智能预警系统

客户反馈闭环

“就这三个方向。”他说,“不追新,不贪大,不离岗。所有技术,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它能不能让我们更快知道‘东西去哪了,人用了没,有没有变’?”

小林交上来一份草案,标题花里胡哨:“基于神经网络与边缘计算的智能制造优化方案”。老张翻了两页就皱眉:“这玩意儿能帮我记住热胀系数?还是能替我摸模具?”

刘好仃没批评,只是拿出那张手绘表格,摆在草案旁边。

“你写‘边缘计算’,对应的是啥?”他问。

小林一愣:“就是……数据本地处理?”

“那咱们的老师傅记炉温,算不算‘本地处理’?”

小林哑然。

刘好仃又问:“你说‘数字孪生’,是要建个虚拟车间?可咱们要的,是不是只是让17号炉偏丝时,有人能立刻知道?”

小林低头,脸有点红。

“咱们换种法子。”刘好仃说,“叫‘反向设计法’。”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倒三角。

“第一步,定结果——要生成什么提醒?比如:‘17号炉连续三天偏丝,请检查模具磨损’。”

他顿了顿,“第二步,倒推——需要什么数据?炉温记录、丝径检测、换模时间。”

“第三步,选技术——怎么采集最稳最省力?是装传感器,还是让老师傅每天打卡输入?哪个更适合咱们?”

空气安静了几秒。

阿芳忽然抬头:“那……能不能先从最痛的地方开始?比如17号炉?”

“能。”刘好仃笑了,“就从这儿开始。”

他们重写方案。删掉所有“为技术而技术”的模块,只留下能落地的路径。数据采集,优先考虑老师傅的手写记录电子化;预警系统,先做简单阈值报警;反馈闭环,模仿“阳光之家”群的模式,建个内部问题上报通道。

老张看着改后的草案,眉头松了:“这……倒像是咱们能用的东西。”

方案终于成形。三份手写稿钉在一起,放进那个旧文件夹。刘好仃在封面写下标题:“深圳玻璃厂数字化升级1.0——基于一线经验的渐进式改造方案”,又在页脚加了两个字:“初稿,待验”。

他抬头问:“那条判断标准,写进去了吗?”

三人齐声答:“写了。”

“批不批是上面的事。”老张忽然低声说,“可咱们写这玩意儿,真有人看吗?”

刘好仃没直接回答。他翻开工作日志本,找到那页红笔小字:“是否帮助我们更快知道——东西去哪了,人用了没,有没有变。”

他指着那行字:“只要这条在,咱们就没白忙。”

他说完,把文件夹合上,用红笔在封面圈出四个字:“科学制定”。

散会后,阿芳没马上走。她悄悄把那张画了灯泡的纸折好,塞进饭盒夹层。饭盒边缘,“安全生产月”的字样已经褪色,边角卷起,像被无数个清晨的热气熏过。

老张临出门前回头看了一眼白板。那三行技术路径下面,多了一行小字:“从最痛处开始,用最熟的人,解决最急的事。”

小林站在电视前,看着“观察报告”文件夹还开着。他伸手想关,又停住。

屏幕光映在他脸上,像一层薄薄的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