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648集:新挑战:国际化品牌数字化升级

模具区的铁皮屋顶被午后的阳光晒得微微发烫,几片碎玻璃在传送带尽头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刘好仃站在工位旁,手指还搭在模具编号记录本的边缘,目光却落在手机屏幕上——那条未读消息的图标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小红点。

他没急着点开。最近的消息,总带着点“重要”的味道。上回是公益物资的反馈,这回……他长按电源键,重启了手机。屏幕黑下去又亮起来,像是把思绪也清空了一遍。

等平板借到手,小林正蹲在质检台边调试传感器,抬头看见他,顺手把设备递过去:“叔,您用吧,刚充的电。”

刘好仃点点头,把集团发来的pdF一页页截图存下。文件标题写着《关于全面推进国际化品牌数字化升级的初步指引》,字正腔圆,像广播稿。他翻着翻着,眉头慢慢皱了起来。“用户画像”“数据中台”“全链路可视化”……这些词儿像玻璃渣子,硌得眼睛疼。

“这不就是……咱们记台灯有没有亮?”他低声嘀咕了一句,顺手在截图边上用红笔写了个注:“数据=东西去哪,人用了没,有没有变。”写完自己还笑了笑,像在批改学生的作业。

可笑完,他又停顿了一下。这回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他忽然意识到,以后可能连“写注”这事儿,都得在屏幕上完成。

午休铃响时,车间广播正播报着三号炉的出料进度,声音嗡嗡地在头顶盘旋。老张端着饭盒走过来,看见刘好仃还在平板上划拉,笑出声:“哟,咱老刘也开始玩高科技啦?是不是下一步要戴眼镜打代码?”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从工作日志本里抽出一张纸,轻轻铺在饭桌上。

是那张公告栏上摘下来的A4纸。右下角的油渍还在,背面的铅笔字也清晰可辨:“下一批,我能捐旧书包吗?”“练习册还能用。”“旧台灯修修能用不?”

“上回我们记台灯亮没亮。”刘好仃指着纸面,声音不高,但刚好盖过广播的杂音,“是不是也算‘数据’?”

老张夹菜的手顿了顿。

“我们记了东西去哪,人用了没,有没有变。”刘好仃继续说,“这不就是‘反馈闭环’?”

阿芳刚好端着汤走过来,听见这话,把碗放下:“那……以后是不是得用平板记?”

“先学会看懂别人记的。”刘好仃答。

老张哼了一声:“我看是办公室那些人想搞新花样,咱们切玻璃的,手熟就行。”

“手熟是本事,”刘好仃看着他,“可要是哪天系统提醒你,这批模具误差偏高,是不是得知道它说的‘偏高’是啥意思?”

没人接话。广播还在响,但饭桌上的空气安静了几秒。

阿芳低头搅了搅汤里的葱花:“那……要是看不懂呢?”

刘好仃把平板转过来,指着刚才截图里的一行字:“全员数字化素养提升。”他用红笔圈了圈,“先教会三个老伙计。”

老张抬眼:“你教?”

“谁会,谁教。”刘好仃收起平板,“反正,不能光靠年轻人猜咱们的意思。”

下午四点,太阳斜得能把人影拉成细长的玻璃条。刘好仃回到模具区,手里多了支白板笔。白板上还贴着去年的“安全生产奖”贴纸,边角卷起,像一片晒干的树叶。

他盯着空板面看了会儿,没动。

夜班马上开始,机器还没停,远处传来切割机的嗡鸣。他摸了摸兜,掏出那张A4纸,展开,压在白板下沿。油渍朝上,铅笔字朝里,像是给接下来的话垫了个底。

然后,他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

数字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笔画顿挫有力,像是在模具上刻编号。写完,他退半步,看了看。

又补了一句:

咱们的经验证据,也是数据。

字不大,但稳稳地立在白板中央,左边是褪色的奖贴,右边是两行新墨。像老经验与新规则,在同一块板上站住了脚。

小林路过时看见了,停下脚步,没说话,只是掏出手机拍了一张。刘好仃没拦他。

“发群里?”小林问。

“不急。”刘好仃摇头,“先让它们在这儿站稳。”

小林笑了:“这比上次公告栏那张还正式。”

“不一样。”刘好仃指了指白板下的纸,“那是结果,这是开头。”

阿芳下班前过来瞧了眼,念了一遍新写的字,点点头:“明天我带本子来,把那些术语抄下来,一个个查。”

“查完教老张。”刘好仃说。

“我可不考!”老张的声音从走廊传来,人还没到,话先到了。

刘好仃没回头,只把白板笔帽咔嗒一声扣上,插回口袋。

夜里九点,车间灯光调成节能模式,模具区只剩几盏黄晕。刘好仃检查完最后一组编号,路过白板时脚步慢了半拍。

那两张纸还在。

油渍没干透似的,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他伸手,把A4纸往上推了推,不让它滑落。

然后转身,走向更衣室。

更衣箱打开时,他从最底层摸出一本旧笔记本,封面写着“熔炉温度记录 2018”。翻开,夹着一张打印的二维码,是集团内网学习平台的入口。他盯着看了两秒,用红笔在旁边写了个词:

“明天,注册。”

笔尖顿了一下,又补了三个字:

“第一个。”

他合上本子,锁好箱子,顺手把钥匙在掌心攥了两秒。

走廊尽头,切割机停了,只剩冷却系统的低鸣。白板上的字在昏灯下微微反光,像一句还没说完的话。

小林第二天早上六点四十分到岗,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平板,新建文档。

他没写标题,只在第一行打下:

数字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然后在下方新建一行:

主笔:刘好仃

光标闪了两下,他按下回车。

文档自动保存,时间戳显示:6:41。

他抬头看向模具区,白板前空无一人,但那张A4纸还在,边缘微微翘起,像一只准备起飞的纸船。

刘好仃走进车间时,手里拎着两个豆浆杯。

他把其中一杯放在白板旁的工具架上,没说什么。

杯底压着一张便条,上面写着:

“第一批学习名单:老张、阿芳、小林。”

字迹工整,像在填写模具编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