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641集:建设效果初步呈现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641集:建设效果初步呈现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清晨的风从敞开的厂门斜穿进来,卷起地上那片磨砂纸屑。它在空中打了个旋,蹭过一只带槽玻璃瓶的底座,轻轻落在另一只瓶口朝上的瓶肚里,像被收留了。

刘好仃蹲在模具区,指尖还沾着一点冷却后的玻璃粉末。他直起身,拍了拍裤腿,手机在兜里震动了一下。没看,也没掏。他知道是小林发来的消息——《Silentbottle_V1.mp4》的后台数据更新了。

但他现在不想看播放量。

他走进办公室,把昨天那张A6大小的磨砂纸片从裤兜里掏出来,平铺在桌面上。边缘的锯齿还在,像被谁咬过一口。他翻开笔记本,在第一页画了个三角形,顶点写着“听”,第二层是“记”,最底下那个角,他顿了顿,写下“传”。

笔尖在“传”字上多停了半秒。

“咱们得知道,”他自言自语,“人家为啥愿意说。”

小林来得比平时早,手里拎着两杯便利店的热咖啡,门都没敲就推开了。“刘工,你猜怎么着?有人把‘刻痕地图’做成了播客片头音效——就是风吹过瓶子那声‘呜——’,配上一句‘欢迎来到倾听时刻’。”

刘好仃接过咖啡,盖子还没拧开。“他们录的是真瓶子?”

“对,一个冰岛用户寄了只刻了字的回来,说声音更‘有体温’。”

刘好仃点点头,把咖啡放在磨砂纸旁边。阳光斜进来,照在纸面,泛出一层毛茸茸的光晕,像雾,又像未说完的话。

“今天开始,做个问卷。”他说,“不问喜不喜欢,不问漂不漂亮。就问三件事:你为什么转发?你改了它的哪部分?你想对谁说这句话?”

小林眨眨眼:“匿名?”

“必须匿名。”刘好仃笑了,“真话都怕露脸,咱们得给它个帽子戴。”

阿芳来的时候,正听见他们在讨论情感分类标准。她把包挂在椅背上,顺手打开投影仪。“我昨晚刷到个手账博主,用‘??????’的笔画做了贴纸,卖得还挺火。她说这不是产品,是‘情绪容器’。”

“那咱们是不是该……”她话没说完,老张推门进来,手里捏着一张打印出来的成本对比表。

“电费涨了。”他把纸拍在桌上,“上季度文化项目零投入,这季度光服务器带宽就多了三百块。还没算人工翻译时间。”

办公室安静了一瞬。

小林低头搅咖啡,阿芳看着投影仪发呆。刘好仃拿起笔,在老张的表格背面写了个数字:47。

“什么?”老张皱眉。

“过去七天,全球用户主动在内容里提到‘深圳’的次数。”他又写下一个:63%。

“有多少人,在分享时用的是‘我们’,而不是‘他们’。”

老张盯着那两个数字,没说话,但手松开了表格。

当天下午,问卷上线。没有标题,只有一行小字:“如果你曾为这个瓶子停下过一秒,我们想听听。”

接下来三天,数据像春天的溪流,缓缓汇入。

小林负责整理二次创作地图。他把所有复刻行为标在时间轴上:第5天,芝加哥艺术学院学生用3d打印做了“情绪槽”书立;第6天,首尔一家心理诊所把短片放在候诊区循环播放;第7天,里斯本一位街头艺人用十只刻痕瓶组成风铃,挂在地铁口。

“最离谱的是这个。”小林指着屏幕,“有人把‘wtF’那条刻痕扫描后,生成了一段AI音乐,叫《暴躁的开始》。播放量两万。”

阿芳负责内容情感标注。她找来厂里会泰语、德语、西班牙语的年轻工人,围在会议室,像在解码一封封来自世界的密信。

“‘hier war ich am 12.4.’”一个实习生念着,“这不是打卡,是告别。他爸那天走了。”

“‘对不起,爸’那条,有人回帖说:‘我也想,但不敢。’”阿芳轻声说,“然后第三个人说:‘替我说。’”

她抬头看向刘好仃:“这不是问卷,是树洞。”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把所有关键词贴上去:倾听、共鸣、归属、二次创作、主动关联、情感延续。

最后,他用红笔圈住“主动关联”四个字。

“我们没说自己是谁。”他说,“但他们已经开始用‘我们’来称呼我们了。”

周五下午,会议室开了场小型总结会。没人穿正装,老张还穿着沾了机油的工装裤。

ppt第一页,是《品牌文化影响力评估报告》的封面。小林加了个小细节:背景是各地用户上传的瓶身照片拼成的世界地图,光从那些刻痕里透出来,像星点。

第二页是数据总览:

刻痕内容情感归类:思念类占38%,歉意类21%,希望类19%,其他22%

二次创作行为覆盖13个城市,涉及艺术、教育、心理疗愈等领域

用户主动分享动机中,“想传递某种情绪”占比76%

报告末页,小林悄悄加了行小字:“有人开始相信,工业品也能有心跳。”

老张翻完报告,抬头:“可订单呢?”

“没有。”刘好仃坦然。

“销量呢?”

“也没涨。”

会议室又静了。

“那咱们开这会干嘛?”老张声音不高,但字字落地,“文化不能当电费交。”

刘好仃没急着答。他打开手机,点开一段音频,按下播放。

是风声。

确切地说,是北欧某处山丘上,一只刻了字的玻璃瓶被挂在木桩上,风穿过槽口,发出低缓的呜鸣。有人给它取名《深圳的呼吸》。

音频播完,没人说话。

“老张,”刘好仃轻声问,“你听过麦田的声音吗?”

“什么?”

“麦子刚冒头那会儿,没人看得见它长。但你知道它在长。因为风刮过的时候,声音不一样了。”

他合上电脑,说:“文化不是广告,是土壤。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收割,是浇水。”

他宣布,《刻痕地图》正式成为长期项目,每季度更新一次,不设KpI,不追流量,不加logo。

“就让它继续安静地听。”

会后,刘好仃回到办公室。夕阳把整个厂区染成暖橘色,玻璃幕墙像一块巨大的琥珀,封存着一天的光影。

他把那张A6磨砂纸片夹进报告封面,在扉页写下三个字:

“第1季:听。”

然后合上文件夹,轻轻放在书架最底层,和其他旧图纸堆在一起。

窗外,搬运工正把新一批带槽的瓶子装车。有个年轻女孩蹲下身,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对着光看了看,又轻轻放回去。她没说话,但嘴角微微翘了翘。

刘好仃望着她,伸手摸了摸报告封面。

纸面粗糙,像一句刚出口的话,还带着温度。

懂外语的,来会议室喝奶茶,帮我们听懂世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