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495集:海外引才计划实施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495集:海外引才计划实施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站在法兰克福机场的落地窗前,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色,心里却像被阳光晒着一样暖。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肩上背着一个旧皮包,里面装着他亲手整理的宣讲材料和几页写满笔记的便签纸。

“刘哥,咱们先去酒店休息一下吧?”阿芳小跑过来,手里还拎着一沓打印好的宣传册。

“不急。”刘好仃摆摆手,“先看看这地儿长什么样。”

机场大厅人来人往,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德语和英语的航班信息。刘好仃眯着眼看那些指示牌,虽然看不懂几个字,但心里已经把接下来三天的行程过了一遍:今天下午见Schneider教授,明天上午宣讲会,后天……后天再决定要不要多留一天,跟学生聊聊天。

“你确定Schneider教授还能记得你?”小张一边调试手机里的翻译软件,一边问。

“他要是忘了我,我就让他看这张照片。”刘好仃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他在厂里带着实习生调试玻璃参数的画面。

“这都六年前了。”阿芳笑,“那时候你还没开始搞人才地图呢。”

“可那帮学生现在都在干啥?”

“听说有几个在慕尼黑开了家材料咨询公司,还有一个进了宝马的研发部。”

刘好仃点点头,“所以我说,种树的事,不能等。”

他们一行三人拖着行李走出机场时,风有点大,吹得阿芳的头发乱飞。她赶紧用手压住刘海,“这天气也太不给面子了吧?”

“没事。”刘好仃咧嘴一笑,“种树哪有挑天气的道理。”

到了酒店,简单收拾了一下,刘好仃就拉着大家开始准备宣讲内容。阿芳负责调整ppt的语言表达方式,小张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而刘好仃则坐在角落,翻着笔记本,一页一页地回忆起自己这些年在厂里的点滴。

“你说德国学生最在意什么?”老赵突然问。

“机会。”刘好仃抬起头,“不是钱,也不是头衔,是能不能真正参与项目,学到东西。”

“那我们就多讲点实操案例。”阿芳说,“比如去年那个超薄玻璃的出口项目,还有今年刚上线的智能质检系统。”

“对。”刘好仃合上本子,“我们不是大公司,但我们敢让他们动手。”

宣讲会当天,场地设在大学的多功能厅。刘好仃一走进去,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几十个学生已经坐在那里,有的低头看资料,有的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年轻才有的专注与期待。

“来了不少啊。”小张松了口气。

“德国人守时。”刘好仃笑了笑,“咱们也别拖泥带水。”

宣讲进行得很顺利。刘好仃没有用太多专业术语,而是用自己的故事开场:“我在深圳一家玻璃厂干了快三十年,从普通工人一步步做到技术主管。我不是博士,也没出过国,但我带过的徒弟,有些现在已经在国外开公司了。”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接着,他讲起了工厂的现状、未来的方向,以及他们正在寻找什么样的人。他没有刻意渲染公司的规模,而是强调了一个事实:“你们如果愿意来,我们会给你们足够的空间去做事,哪怕犯错,我们也陪着一起改。”

问答环节,有个戴眼镜的学生站起来,用略显生硬的英文问:“你们怎么保证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

刘好仃接过话筒,笑着用中文回答:“我们不画路,我们铺砖。你想走哪条路,我们就在哪条路上帮你搭桥。”

这句话被阿芳翻译成德语后,全场安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会后,Schneider教授亲自接待了他们。两人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聊了很多。

“你变了。”教授看着刘好仃说。

“变了吗?”刘好仃笑了笑,“可能吧,以前只想着怎么干活,现在想的是怎么让人愿意跟我一起干。”

教授点头,“你们这次来,不只是招人,是在建立连接。”

“是啊。”刘好仃轻轻放下杯子,“我们想在这儿种棵树,将来能结果的那种。”

离开德国后,团队兵分两路。刘好仃继续前往米兰,而小张则转道芝加哥,负责美国那边的合作洽谈。

在米兰,临时招聘联络点设在一栋老旧的教学楼里。布置现场时,投影仪突然坏了,原定主讲人又因为签证问题没到,气氛一度紧张。

“怎么办?”阿芳皱眉。

“老赵,你顶上去。”刘好仃拍拍老赵的肩膀。

“我?”老赵一愣,“可我没准备稿子啊。”

“你天天在车间带新人,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刘好仃笑着推他一把,“就当回到十年前,在厂里培训新来的小伙子。”

老赵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台,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讲起了第一次操作进口设备时的手忙脚乱,讲起了如何解决客户提出的奇葩需求,讲起了那些年在一线摔碎又重新拼起来的故事。

学生们听得入神,互动环节也格外活跃。原本计划半小时的问答,变成了整整一个小时。

“你们公司看起来挺有意思。”一位意大利女生笑着说,“我可以申请实习吗?”

“当然可以。”刘好仃接过话,“只要你愿意来,我们就欢迎。”

回程的路上,阿芳翻着手中的反馈表,“很多人提到了跨文化适应的问题。”

“记下来。”刘好仃说,“回去就跟人力资源部商量,看看能不能制定一些支持政策。”

而在芝加哥,小张正和校方代表谈判。对方一开始态度冷淡,觉得中国企业只是来“挖人”,并不真心培养国际人才。

“这是我们德国高校合作的成果。”阿芳递上一份报告,“包括学生反馈、企业评价,还有后续追踪数据。”

对方翻阅了一会儿,神色缓和了些。

“我们还会派一名外派员工回来交流。”小张补充,“他会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我们在做什么。”

最终,双方签署了初步合作意向书。签字时,那位负责人突然用中文说:“祝你成功。”

小张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谢谢。”

回到酒店,刘好仃打开电脑,登录内部系统,查看三地的反馈汇总。他一边看一边记录,时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你觉得这次能成吗?”阿芳问他。

“成不成,得看种子能不能活。”刘好仃合上电脑,“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让它们活下去。”

窗外,夜色渐浓,城市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午夜的第一声。

阿芳靠在窗边,轻声说:“刘哥,有时候我觉得你不像个普通工人。”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望着那片灯火通明的城市,嘴角微微扬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