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384集:引进与培养方案制定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384集:引进与培养方案制定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清晨的阳光从厂房的玻璃顶棚斜斜地洒下来,像是给整个车间镀上了一层金边。刘好仃站在会议室门口,手里拿着那份《关键岗位技能清单》的初稿,纸张在晨光下微微发白,边角有些卷曲,显然是被翻阅过不少次。

他深吸了一口气,推门而入。

会议桌已经摆好了,还是那几张折叠桌拼起来的,椅子也还是那些,有的带轮子,有的不带,坐上去会发出吱呀声。墙上的白板还留着昨天写的那句话:“经验 数字 = 未来核心竞争力”,字迹已经有些干了,但依旧清晰。

小王坐在靠门的位置,正低头敲着键盘,屏幕上是昨晚整理的“经验转化机制(待调研)”文档。他抬头看见刘好仃进来,点了点头:“师傅,我刚把调研问卷发给几个老师傅了。”

刘好仃嗯了一声,把清单摊在桌上,目光扫过上面的条目: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系统维护、流程优化……每一项后面都标着“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三个选项,旁边还画了个问号。

“老李呢?”他问。

“在车间那边。”小王指了指窗外,“他说要看看那台新调试的切割机。”

刘好仃没说什么,拿起笔在“数据分析”那一栏的问号旁又画了个圈。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个技能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厂里有太多人懂设备,但不懂数据;太多人会操作,但不会分析。而年轻人呢,虽然上手快,但对玻璃工艺的理解几乎为零。

“这就像搭桥。”他忽然开口,“一边是经验,一边是数字,中间得有人能走过去。”

小王抬起头,有些疑惑:“你是说,我们得找到那些能两边都懂的人?”

“或者,把两边的人都变成‘能走过去’的人。”刘好仃笑了笑,“比如,让老师傅把经验写下来,让年轻人把数据跑出来,然后让他们坐在一起,把东西合起来。”

小王眨了眨眼:“你是说……经验转化?”

“对。”刘好仃点头,“不是把人换了,是把人的能力升级了。”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只有键盘敲击的声音。

“问题是,”小王犹豫了一下,“怎么转化?老师傅写东西,他们愿意吗?”

“愿意。”刘好仃语气很肯定,“昨天赵师傅还主动提了个建议,说系统里可以加点提示,比如到了某个步骤,跳出个注意事项。这不是经验转化是什么?”

小王眼睛亮了:“这确实是个好切入点!我们可以先从几个关键岗位开始,把他们的经验记录下来,做成操作指南,再嵌入系统里。”

“对。”刘好仃点头,“这叫‘经验编码’。咱们先把能写的写下来,能录的录下来,能教的教下来。然后,再找人来学。”

小王一边记一边问:“那引进呢?你不是说要双线并进?”

“当然。”刘好仃语气沉稳,“引进不是为了替换,是为了补充。我们要找那些既有技术背景,又有工艺兴趣的人。比如,学过数据分析的,但愿意了解玻璃生产的;或者做过设备维护的,但愿意学点编程的。”

小王点点头:“这种人确实不多。”

“所以得提前布局。”刘好仃拿起那份技能清单,“我们要先搞清楚,哪些岗位最需要‘经验 数字’型的人才,然后按图索骥。”

他顿了顿,看着小王:“你不是说想进修吗?”

小王一愣:“啊?”

“你想学什么,我来安排。”刘好仃笑了笑,“你要是愿意,我可以推荐你去参加个数据可视化培训,下个月开始的。”

小王愣了几秒,忽然笑了:“师傅,你这是要让我从‘懂设备’变成‘懂数据’?”

“没错。”刘好仃点头,“你要是能走过去,别人也能。”

会议室里又安静下来,但这次不是沉默,而是一种逐渐清晰的节奏感。

老李推门进来的时候,正看见小王在文档里加了一个新标题:“经验编码机制调研提纲”。

“你们这是已经开干了?”他笑着问。

“差不多。”刘好仃递给他一份清单,“你看看,有没有漏的。”

老李接过,扫了一眼,点点头:“这上面写的,都是咱们厂里最缺的东西。”

他顿了顿,抬眼看着刘好仃:“可问题是,光靠这些,能留住人吗?”

“留不住也得留。”刘好仃语气平静,“我们不是要他们一辈子在这儿,而是要他们在这儿学到东西,再传下去。”

老李没说话,只是低头看着那份清单,眼神里有些复杂。

“你知道吗?”刘好仃忽然说,“昨天赵师傅在调研表上写了句‘希望我的手艺还能教给后人’。”

老李点点头:“他跟我说过。”

“那咱们就帮他实现这个愿望。”刘好仃轻轻敲了敲桌子,“不是靠一个人,是靠一套机制。”

会议室里,阳光已经挪到了白板的中央,那句“经验 数字 = 未来核心竞争力”在光线下显得格外耀眼。

小王忽然抬头:“师傅,我突然有个想法。”

“说。”

“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经验库’,然后让新员工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经验,是不是就能加快他们的成长速度?”

“很好。”刘好仃点头,“这叫‘经验传承’。”

“那要不要给这个机制起个名字?”小王问。

刘好仃想了想,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

匠数计划

“匠,是经验。”他指着第一个字,“数,是数字。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两个字合起来。”

小王看着那四个字,忽然觉得心里有点热。

老李也笑了:“这名字听着靠谱。”

会议继续进行,讨论的焦点逐渐从“引进谁”转向“怎么培养”,从“谁懂数据”转向“怎么教懂”。

窗外,玻璃厂的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转,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像是永远不会停下的节奏。

而会议室里,一个关于人才的计划,正悄悄成型。

刘好仃低头看着那份技能清单,在“数据分析”那一栏的问号旁,轻轻画了一个句号。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阳光已经移到了厂房的另一侧,像是把整个厂子都照亮了一遍。

他站起身,拿起那份清单,走向打印机。

“走,咱们去车间。”他说,“得让老师傅们也看看,咱们不是要换人,是要让他们变得更重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