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91集:改进措施筛选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91集:改进措施筛选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风如同一个调皮的精灵,带着丝丝缕缕的不羁,在工厂的各个角落穿梭。它调皮地钻进公告栏的缝隙,吹得里面那张泛黄的纸“哗啦哗啦”作响,好似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那颗小磁铁,就像一个忠诚的小卫士,紧紧压着那张“高湿季巡检清单”,清单的下方还静静躺着一张复写纸。这张复写纸仿佛一位沉默的等待者,静静躺在那儿,就像一张等待签收的承诺,承载着未知的期待与责任。

在工厂那略显嘈杂又充满生机的氛围里,刘好仃迈着沉稳的步伐,朝着培训室走去。培训室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有些陈旧的桌椅上。小李早已到达,正全神贯注地坐在办公桌前,将十七项改进项仔细地打印成清单。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眼神专注而认真,打印机的“嗡嗡”声与他的动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忙碌之歌。待清单打印完成后,小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张张整齐地钉在白板上,仿佛在布置一场重要的战役。

小王依旧坐在他那熟悉的老位置上,那是一个靠近窗户的地方,能让他在思考问题时偶尔望向窗外的工厂景象,获取一些灵感。此刻,他手里紧紧捏着笔,眼神紧紧盯着清单上“配电房鼠迹”那一条,嘴里还在小声嘀咕着:“要说影响,它排不上前三;要论危险,又确实差点烧线。”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为这个看似不大却暗藏隐患的问题而烦恼。

就在这时,老周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培训室。他的脚步声在安静的空间里格外响亮,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宣告。他把工具包往桌上一放,只听“哐当”一声,一把扳手从包里滑了出来,轻轻地落在桌上,发出一声轻响。这声音虽小,却像是在给即将开始的讨论定了个调子,打破了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紧张氛围。

“今天不吵改不改,”刘好仃将手中的保温杯轻轻放在桌上,动作娴熟而自然。他缓缓拧开杯盖,一股热气瞬间往上窜,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也似乎为这场讨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咱们来筛,先动哪。”

说着,他走到投影仪前,熟练地打开设备。随着一道光束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屏幕上跳出一张崭新的表格。表格上方,四栏标题醒目地写着:“是不是反复出现?是不是工人先发现的?会不会牵连其他环节?有没有实证支持?”而底下则是空行,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众人填入答案,为这些问题找到归属。

“这叫‘三问一证’。”刘好仃转身面对众人,目光坚定而温和,“不看谁嗓门大,看谁的问题早被扛在肩上。”

小李低头翻了下手里那厚厚的数据表,他的眼神快速扫过那些数字和文字,试图从中找到最有力的论据。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表情严肃地说道:“可熔炉能耗超标18%,这是硬指标,不优先处理,管理层怎么交代?”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仿佛看到了管理层那紧皱的眉头和严厉的目光。

“交代当然要。”刘好仃微微点头,表示理解小李的顾虑,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可咱们不是交数字,是交人话。你想想,能耗高了三年,怎么前两个月没人提?反倒是滤网堵了三次,老周巡完夜班就报了两次?”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试图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老周听到自己的名字被提及,“哼”了一声,脸上露出不满的神情:“我那次差点滑倒,水都漫到脚背了,能不说吗?”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委屈和无奈,仿佛在诉说着那次惊险的经历。

“这就对了。”刘好仃走到“冷却塔滤网堵塞”那一行前,果断地打了个勾,“问题不是谁写在报告第一行,是谁在干活时真觉得硌得慌。”他的动作干脆利落,仿佛在宣告一个重要的决定。

小王举手,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那液温波动呢?小张那个记录本,算不算实证?”他的目光在会议室里扫视了一圈,似乎在寻找支持者。

“算。”刘好仃说着,熟练地调出扫描件,通过投影放大。只见一张皱巴巴的纸上,字迹工整而清晰:“08:15,波动±0.2c,传感器核对正常。”下面还有一行小字:“b2307同期也有类似波动,持续12分钟。”

“这不是系统报的,是他自己记的。”小王补充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敬佩。

“所以他比系统早醒。”刘好仃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带着一丝感慨,“人盯机器,机器才不会睡过去。”他的话语仿佛在提醒大家,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人工的力量依然不可忽视。

小李没再反驳,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考,随后低头开始认真打分。其他人见状,也纷纷拿起笔,开始了自己的评分之旅。刘好仃看着大家认真的样子,微微一笑,然后在投影旁画了个二维图。横轴是“是否立即影响生产”,纵轴是“是否可能引发连锁故障”。四个象限里,右上角标着“高紧急 - 高影响”,用红笔醒目地圈了出来。

“清滤网”首先被大家一致认可,进入了红区。轮到“换操作椅”时,大家都犹豫了一下,毕竟老陈弯腰查接口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他的背影略显佝偻,脸上的皱纹里似乎都写满了疲惫,让人看着心疼。最终,“换操作椅”也被划了进去。

“配电房防鼠”起初被小李划在边缘,似乎觉得它没那么重要。刘好仃却皱起了眉头,他熟练地调出维修日志,开始仔细查看。过去三个月,六次非计划停机,四次之前都有巡检员写过“通风口有异物”或“滤网边缘破损”。可当时没人理会这些细节,直到老鼠咬了线,问题才真正爆发出来。

小王听到这些数据,把笔一拍,脸上露出愤怒的神情:“这不是小事,是定时钟。”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仿佛在敲响警钟。

老周在“熔炉能耗”那栏写了个“?”,又画了个小扳手,沉默不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似乎对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有些头疼。

打分继续进行,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有人提出“It系统响应慢”也该进候选。刘好仃抬了抬眼镜,问道:“谁记录过?”他环顾了一圈,只见大家纷纷摇头,只有小李提过一次,还是上个月。

“一次不算预警,”刘好仃斩钉截铁地说,“三次以上,才算有人开始扛。”他的语气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强调一个重要的原则。

小李记下这句话,在本子上认真地写下:“预警三次 = 风险权重”,还特意圈了圈“三”这个数,似乎要将这个原则牢记在心。

小张一直坐在后排,没怎么说话。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笔,在本子上画了两张对比图。一张是“系统自动报警”的问题,上面标注着各种报警时间和情况;一张是“工人手写记录”的问题,记录着那些被系统忽略的细节。他发现,后者平均比前者早发现47小时。这个惊人的发现让他心中一动,他忍不住抬头看了眼屏幕,正好看见刘好仃把“液温波动”拖进红区,还特意放大了他手写的那页纸。

那一刻,他觉得那张皱纸,像是被人从水里捞了出来,带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工人们责任心和敏锐观察力的见证。

会议过半,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和认真筛选,三项高优先级候选终于出来了:

冷却塔滤网定期清理(5次记录)

镀膜机液温波动预警机制(4次记录)

配电房防鼠及护网加装(3次记录)

小李看着名单,还是有点不甘心,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纠结:“就这些?没有技术升级?没有设备更换?”他觉得这些改进项似乎有些“小家子气”,不够高大上。

“有啊。”刘好仃微笑着说道,“等我们把这三件‘小事’做成习惯,再谈大动。”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信心和耐心,仿佛在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

“可管理层要的是KpI。”小李压低声音,表情有些担忧,“拿‘清滤网’去汇报,会不会显得我们没格局?”他的脑海中似乎已经浮现出管理层那不满的表情和严厉的批评。

老周扭头看他,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屑:“那你告诉我,b2307要是真出了大问题,他们是要一份漂亮的ppt,还是要一条没炸的生产线?”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质问小李的价值观。

没人接话,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沉默。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思考着这个问题背后的深意。

刘好仃打开电脑,调出一张新图。横轴是“问题发现来源”,纵轴是“故障发生前平均预警时间”。两条柱状图并排,一条标着“系统报警”,一条标着“人工记录”。人工记录的那根,高出一大截,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人工的巨大优势。

“一线早发现,平均早47小时。”刘好仃指着图表,认真地说道,“这47小时,够我们换滤网、调参数、清通道。等系统报警,火都烧起来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急,仿佛在呼吁大家重视工人的力量。

小王盯着图看了会儿,忽然眼睛一亮,说:“那咱们的筛选标准,其实就一句话:谁先看见,谁先说话。”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仿佛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刘好仃笑了,他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对。不是谁官大,谁说了算。”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会议快结束时,刘好仃将三张“一线预警反馈单”拍了照,上传到内部系统。他在文件名上打上:“改进措施筛选 - 初筛结果V1”,然后点击上传按钮,心中充满了期待。

小张起身时,顺手把“液温异常记录本”从镀膜机旁取下来,小心翼翼地塞进工具包。本子封面朝外,露出一行手写小字:“别沉了。”这几个字仿佛是小张心中的一份责任,提醒着他要关注这些问题。

老周临走前,在“熔炉能耗”那页背面写了行字:“传感器校准周期可否缩短?待查。”然后他把纸折好,仔细地夹进自己巡检本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小王走到公告栏前,看了看自己昨天贴的“配电房鼠迹”单子,又伸手摸了摸钉子,确认没松。他的动作轻柔而细心,仿佛在呵护一个重要的宝贝。

刘好仃最后关灯,走出培训室。走廊里安静极了,只有冷却塔的嗡鸣从远处传来,仿佛是工厂的心跳声。他路过公告栏,停下脚步。那张“高湿季巡检清单”还在,小磁铁依旧紧紧压着边角,底下复写纸的铅笔小船,船头微微翘起,像是被风推着,正要离岸。

他没动它,静静地站在那里,心中思绪万千。转身时,他看见小李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新打印的“一线预警反馈单”,正往公告栏上钉。钉子敲进墙的第三下,清脆的声音在走廊里回荡。刘好仃的手机震了一下,是系统提示:“文件‘改进措施筛选 - 初筛结果V1’已归档,待审批流程启动。”

他没点开,只是将手机放进口袋,深吸一口气,然后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风从走廊尽头吹来,公告栏上的纸抖了抖,小船的影子在墙上晃了一下,像在划水,仿佛在诉说着这场会议带来的改变和希望。

从那以后,工厂里掀起了一场别样的变革风潮。

在冷却塔那边,工人师傅们按照计划开始定期清理滤网。他们有的拿着水管,冲洗着滤网上的污垢;有的拿着刷子,仔细地刷着每一个角落。水花四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工人们的脸上满是专注和认真,他们知道,每一次清理都是在为工厂的生产保驾护航。其中一位工人师傅,他的双手粗糙而有力,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口中还念叨着:“这滤网干净了,机器才能好好干活。”他的声音在冷却塔周围回荡,仿佛是一种使命的召唤。

镀膜机旁,技术人员们也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正在建立液温波动预警机制,仔细地调试着各种传感器和设备。电脑屏幕上,各种数据不断跳动,他们的眼神紧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但手中的动作却十分稳健。他不断地调整着参数,嘴里还自言自语道:“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他的坚持和努力,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项目的前进道路。

配电房里,工人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正在加装防鼠护网,将一块块护网小心翼翼地安装到合适的位置。有的工人负责测量尺寸,有的工人负责固定螺丝,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位老工人,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动作却依然敏捷。他一边安装护网,一边给旁边的年轻工人讲解着要点:“这护网一定要装结实,不能让老鼠有可乘之机。”年轻工人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眼神中充满了敬佩。

刘好仃也没有闲着,他经常穿梭在各个工作区域,了解各项改进措施的进展情况。他时而和工人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而和技术人员一起探讨技术难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他的身影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家不断前进。

然而,变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清理冷却塔滤网的过程中,工人师傅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滤网堵塞严重,普通的水管冲洗根本无法彻底清理干净。一位工人师傅着急地跑去找刘好仃:“刘工,这滤网堵得太厉害了,用水冲根本冲不动,怎么办啊?”他的脸上满是焦急,额头上还冒出了汗珠。

刘好仃皱起了眉头,他迅速赶到现场,仔细观察着滤网的情况。经过一番思考,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试试用高压水枪,加大水压,应该能把堵塞物冲掉。”他立刻安排人去准备高压水枪。不一会儿,高压水枪就送到了现场。工人们拿着高压水枪,对着滤网一阵猛冲。强大的水流冲击着堵塞物,渐渐地,滤网上的污垢开始松动,慢慢被冲掉。大家看到这一幕,都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刘好仃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建立镀膜机液温波动预警机制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们也遇到了技术瓶颈。有一个传感器的精度总是达不到要求,导致预警机制无法准确运行。一位技术人员垂头丧气地找到刘好仃:“刘工,这个传感器总是出问题,我们试了好多方法都不行,怎么办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沮丧和无奈。

刘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别灰心,咱们一起想办法。我们可以联系一下供应商,看看他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咱们自己也再深入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从其他方面进行改进。”在他的鼓励下,技术人员们重新振作起来。他们一方面联系供应商,另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他们对传感器进行了改造,提高了其精度,预警机制也终于能够正常运行了。

而配电房防鼠及护网加装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护网的安装位置与一些原有的设备存在冲突,需要进行调整。这让负责安装的工人们犯了难。他们围在一起,讨论着解决方案,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

刘好仃得知情况后,来到配电房。他仔细查看了护网和设备的位置关系,然后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咱们可以把护网的形状稍微调整一下,绕开这些设备。这样既能保证防鼠效果,又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人们听了他的建议,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按照刘好仃说的方法,对护网进行了调整。经过一番努力,护网终于顺利安装好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改进措施逐渐取得了成效。冷却塔的滤网干净了,设备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镀膜机的液温波动预警机制成功建立,提前发现并解决了多次潜在的液温异常问题;配电房的防鼠护网也发挥了作用,再也没有出现过老鼠咬线的情况。

工厂的生产变得更加稳定,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管理层对这次的改进工作非常满意,他们在会议上对刘好仃和全体员工进行了表扬。小李也终于明白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在一次团队聚餐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十分热烈。小李端起酒杯,走到刘好仃面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刘工,之前是我太短视了,只看重那些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换。现在我才明白,关注一线工人的发现和需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真诚和感激。

刘好仃微笑着举起酒杯,与小李碰了一下,说道:“没关系,大家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从实际出发,就一定能把工厂的工作做好。”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回荡在整个聚餐现场。

老周也端起酒杯,大声说道:“对,咱们工人最有发言权。以后有什么问题,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大家纷纷响应,举杯庆祝。

聚餐结束后,大家各自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工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刘好仃再次路过公告栏,那张“高湿季巡检清单”依然在那里,小磁铁压着边角,底下复写纸的铅笔小船,船头微微翘起,仿佛在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航行。他知道,这场变革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他们。但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让工厂不断发展壮大,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厂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项生产指标不断刷新纪录,员工们的士气也更加高涨。而刘好仃和他的团队,也始终没有忘记那次会议带来的启示,继续坚持从一线出发,关注工人的发现和需求,不断推动工厂的改进和创新。

有一次,一位新入职的年轻工人找到刘好仃,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刘工,我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不知道有没有用。”刘好仃笑着鼓励他:“说,只要是问题,就有可能带来改进。”年轻工人详细地描述了他发现的问题,原来是在某个生产环节中,有一种材料的搬运方式不够合理,导致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而且效率也不高。

刘好仃认真听着,不时地点点头。他意识到,这虽然是一个小问题,但可能会对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他组织了一个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经过一番努力,他们设计出了一种更加合理的搬运方式,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年轻工人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并取得了成效,非常激动。他对刘好仃说:“刘工,谢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以后我会更加用心地工作,多发现问题。”刘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就是我们工厂的精神,每个人都可以为工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你肯发现,肯思考,就一定能创造出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注重一线工人发现和需求的文化在工厂里深入人心。员工们都养成了在工作中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就会主动提出改进建议。工厂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大家都在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而努力。

而在那片曾经经历过变革的冷却塔、镀膜机和配电房区域,工人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双手,为工厂的稳定生产默默奉献着。每当看到设备正常运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他们的脸上都会露出自豪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自己也在为工厂的发展添砖加瓦。

刘好仃也依旧忙碌着,他不断关注着工厂的各项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改进措施。他知道,工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在他的带领下,工厂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有一天,刘好仃在整理文件时,偶然翻到了那次改进措施筛选会议的记录。看着那些熟悉的字迹和讨论的内容,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了那些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讨论,想起了大家一起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奋斗的日子。他知道,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汇聚成了工厂发展的强大动力。

他拿起笔,在会议记录的空白处写下了一句话:“关注一线,倾听声音,创新不止,发展永恒。”这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他对工厂未来发展的期许和承诺。

而公告栏上的那张“高湿季巡检清单”,依然静静地贴在那里,见证着工厂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小磁铁依旧紧紧压着边角,底下复写纸的铅笔小船,在风中微微晃动,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关于奋斗、关于创新、关于团结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厂人不断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