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72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跨文化管理

刘好仃把新打印的标签样稿放进抽屉时,U盘还插在电脑上。他没急着拔,反而点开“第一阶段成果”文件夹,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小王的课件、客户那句“内容清晰,数据准确”、培训室墙上贴得整整齐齐的评分表……每一样都像刚出炉的玻璃件,透亮、规整,带着点让人踏实的温度。

可看到小王主讲课件的最后一页,他手指停住了。

那里原本写着“技术邮件三原则”,底下还附了个小备注:“中东组回邮慢,是不是我们催太紧?”后来这句被划掉了,字迹歪了一点,像是写完又后悔了。

刘好仃把这页截图保存,顺手调出过去两个月的所有协作记录。一条条翻过去,他发现有些事从没在会上提过——比如三次技术确认卡在同个环节,都是中方交完班,消息发过去,等了一整天才收到“我们会查”的回复。还有一次,质检组连发三条消息追问测试进度,对方只回了个月亮的表情。

他没觉得这表情奇怪,直到现在,把所有“卡点”标出来,连成一条线,才发觉它们都长在一个地方:不是语言问题,也不是流程漏洞,而是——话赶话,但没对上频道。

第二天一早,他在会议室门口贴了张纸条:“九点,闭门会,带笔记本。”

老陈来得最晚,手里捏着半杯凉茶,进门就说:“又总结经验?咱们现在不是挺顺的?”

刘好仃没接话,打开投影,把小王团队和沙特客户的协作时间线放出来。图上标着红点:中方上午九点发邮件,下午五点追一条“请尽快确认”,第二天中午才收到回复。而对方的工作时间,是从下午两点开始,到凌晨一点。

“咱们的‘尽快’,是他们刚起床。”刘好仃指着图说,“咱们的‘马上’,是他们还没打卡。”

老陈嘬了口茶:“那也不能干等啊,活不等人。”

“不是等。”刘好仃切换页面,放出那段语音记录——小李一口气问了三个参数问题,语速快得像报菜名。录音里,对方沉默了十几秒,才说一句“我们会查”。

“他不是不想答。”刘好仃关掉声音,“他是听不懂节奏。咱们习惯一口气把事说完,人家习惯听一句,想一句,再回一句。这不是态度问题,是说话的方式不一样。”

屋里安静了几秒。

老周在本子上划拉了两下,抬头:“那他们为啥从不当面说‘不行’?上次问能不能改包装,他们回‘我们考虑一下’,结果两周没动静,咱们还以为同意了。”

“可能在他们那儿,‘考虑一下’就是‘不太想做’。”小王插了句,“我查过几个旧邮件,类似说法后面都没下文。”

老陈皱眉:“那不就是打太极?咱们按规矩办事,凭啥还得猜他们心思?”

“不是猜心思。”刘好仃翻开实践日志,翻到背面,抽出笔写下三行字:

表达方式

决策习惯

协作预期

他把本子转过去:“咱们说‘尽快’,是催进度;他们看到,可能觉得是施压。咱们开会要结果,他们可能觉得,会议是用来讨论的,不是拍板的。咱们周末发消息,觉得是积极主动;他们可能觉得,这是打扰休息。”

老陈盯着那三行字,忽然说了句:“他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太急?”

刘好仃没答,只拿红笔把“急”字圈了起来,记在日志第一页顶上。

会议继续。大家开始往那三栏里填例子。

“他们回邮件从来不写‘您好’‘谢谢’,直接说事。”——归入“表达方式”。

“每次开会都说‘再讨论’,但从不给明确时间。”——归入“决策习惯”。

“我们半夜收到回复,但他们从不在非工作时间发消息。”——归入“协作预期”。

越列越多,问题却越来越清楚。没人再说是对方不配合,而是开始琢磨:为什么他们这样?我们这样,他们怎么看?

小王在“协作预期”那栏写完一条,抬头说:“我们觉得随时沟通是积极,他们可能觉得是侵扰。”

刘好仃拿黄笔把这句标亮,贴了张“待深挖”的便签。

散会前,他合上本子,说:“培训解决了‘会不会说’,实践解决了‘敢不敢做’,接下来,得解决‘怎么说对’。”

老陈喝了最后一口茶,把纸杯捏扁:“所以,以后发邮件还得先想三分钟,对方会不会觉得我们凶?”

“不是想三分钟。”刘好仃说,“是学会听对方没说出来的那部分。”

他把U盘拔下来,放进工装口袋,像揣着一块还没成型的玻璃。

下午,他坐在培训室翻协作记录,把那些“月亮表情”“考虑一下”“我们会查”的片段一条条摘出来,按三类归档。刚存进新文件夹,小王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好的课件。

“下周的‘十分钟课’,我改了主题。”他说,“不讲邮件了,想讲讲‘怎么等回复’。”

刘好仃抬头:“怎么说?”

“就讲咱们催得太紧,可能让人家觉得喘不过气。”小王把课件递过来,“我还加了个对比表:咱们的‘快点’,在他们那儿可能是‘你很焦虑’;咱们的‘立刻’,在他们那儿可能是‘你不信任我’。”

刘好仃一页页翻过去,最后停在一页插图上:左边一个人举着喇叭喊“马上!”,右边一个人捂着耳朵往后退。

他笑了:“这图谁画的?”

“小李。”小王也笑,“他说画得有点夸张,但意思到了。”

“意思到了就行。”刘好仃把U盘插回电脑,新建文件夹,打上名字:“跨文化观察”。

他把小王的课件拖进去,又把上午整理的案例复制一份,放进去。文件夹图标是默认的蓝色文件夹,看着普普通通,可他知道,这东西以后会变重。

傍晚,他站在车间工具间门口,看那张新贴的“十分钟课”排期表。最新一条写着:下周三,主讲人:小王,主题:怎么等回复。

风一吹,纸角翘起来,他伸手按了按。

老周路过,看了眼排期表,又看看他:“这课讲完,是不是还得讲‘怎么不开会也能办成事’?”

“说不定。”刘好仃说,“他们开会不拍板,不代表不做决定。可能一顿饭就定了,咱们还不知道。”

“那咱们是不是也得学学去吃饭?”老周半开玩笑。

刘好仃没笑,反而认真点了点头:“要是吃饭能换回来一个准信,那这顿饭,值得吃。”

老周愣了下,嘀咕一句:“听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咱们以前太把‘流程’当回事了,反而把人情给落下了。”

刘好仃没接话,低头看自己工装口袋——U盘还在,但边缘磨得有点发白。他记得刚拿到它时,是用来存识读课视频的,现在里面塞满了“怎么说话”“怎么等待”“怎么理解别人不说话”。

他忽然想起早年在厂里学吹玻璃,老师傅说过一句话:玻璃不是吹出来的,是气息带出来的。急了,它就炸;慢了,它就塌。得顺着它的脾气来。

他转身往办公室走,路过公告栏时,脚步顿了一下。

那里贴着客户那句“内容清晰,数据准确”,纸边已经有点卷,但字还清楚。

他没停下,继续往前走。

办公室灯亮着,他坐下来,打开电脑,把“跨文化观察”文件夹里的案例重新排序。刚分完类,手机震了一下。

是小王发来的消息:“刘师傅,我刚改完课件,最后一张ppt写了句话,您看行不行?”

他点开图片。

ppt上写着:“我们学会了说话,现在,要学会听沉默。”

刘好仃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回了一个字:“行。”

他把手机扣在桌上,抬头看窗外。天快黑了,车间的灯一排排亮起来,像一串串还没冷却的玻璃珠。

他打开实践日志,翻到新一页,在“急”字旁边,写下一行小字:“沟通的节奏,不是由嘴巴决定的。”

笔尖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而是由耳朵开始的。”

他合上本子,正要起身,小王又发来一条语音。

他点开,听见那头说:“刘师傅,我刚想到,咱们的标签上,能不能加一句外文提示?不是术语,是语气——比如‘此参数为建议值,欢迎讨论’。”

刘好仃的手停在本子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