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 > 第233章 水到渠成的算力技术

人联纪元526年。

距离超光速通信技术在人类文明内普及已经过去三年。

这一年,人联范围内,总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千八百亿,在朝着两千亿的大关继续迅速靠拢。

负熵研究院内,研究员总数已经突破了两千万,并在继续朝着三千万快速靠近。

按照预期,465年从太阳系出发的奇迹号飞船,预期还需要近二十年时间,才能够抵达53.6光年外的目标星系,

而即便信鸽号无人飞船已经去追赶奇迹号,最终等到太阳系内接收到奇迹号在目标星系传回来的信息,也还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

而除开这些之外,

过去三年,

人联范围内,变化也是巨大的。

……

首先,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个超光速通信时代,

对于跨聚居区的通信延迟的记忆,已经逐渐埋葬在记忆深处。

人们已经习惯了,整个人联范围内的通信无延迟常态。

习惯了通过全息影像,虚拟现实,或者其他方式的,和其他聚居区朋友,同领域研究者们的实时交流。

如果说,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在虚拟现实世界时,还会因为生活惯性,对遇到的,实时交流的人来自于其他聚居区感到一些新奇,

现在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整个人类文明的社会运转效率,宏观上,整体上明显有加快。

整个,规模庞大的人类文明整体,在信息交换这个领域,在显得更加紧密。

也是因为超光速通信的普及,

负熵研究院这几年,新增的一些研究员,已经不一定大部分都在地面的负熵研究院总部了。

在负熵研究院总部依旧在陵川城的情况下,其他各聚居区,各行星表面的负熵研究院分部也在正常扩张。

主要是,空间上的距离,已经不太影响各研究团队,各研究员们之间的合作。

其次,

就是超光速通信技术带来的一些衍生影响了。

蛛网计划中,最近一圈,在奥尔特星云外侧边缘的观测预警系统,

在这一年,已经布置完成了。

这对于人联中的所有人们,无疑都是一件好事,

人们都为此更安心了一些。

秦裕对此也是挺满意的。

毕竟,此刻人类文明内部的问题或者说风险其实已经不多,

大多数的风险,大概都会是来自于太阳系之外,

此刻,蛛网计划逐渐构建,

人类文明在这片星空中的存在,也会变得更加安全一些。

对于突然出现的危机的抗风险能力也在进一步增加。

这基本就意味着,人类文明目前依旧在朝着秦裕期望的方向继续发展和靠拢。

最后,

就是基于超光速通信技术,直接对人类文明算力领域的影响了。

在人类文明发达,甚至可以说夸张的智能工业生产力下,

在这几年时间里,负熵研究院逐渐落实了以超光速通信装置,对各聚居区算力塔集群的改造。

基本就相当于,将各卫星表面,各行星表面,部分算力塔作为一个整体,

然后将这些算力塔集群,以超光速通信装置连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整体。

这个更大的整体,原本各聚居区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数据处理运算速度也就是光速,

而现在,超光速通信装置将信息传递过程抹掉了,事实上让数据在这个更大整体内的运转速度超过了光速。

按照,强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的统计,

这三年时间里,伴随着这个工程层面直接用超光速通信技术影响算力的计划执行,

人类文明的算力总和出现了翻倍跃升。

而此外,

对于真正的非传统量子计算机的研制,

这几年,在秦裕主导下,负熵研究院自然也没有停下来。

……

就秦裕来说,

在超光速通信技术已经实现的基础下,

进一步实现非传统量子计算机,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超光速通信技术下实现的情况下,传统光量子计算机最大的,只能够解决一些特定问题的,原理层面的局限,

其实就已经被破除了大半。

剩下的,更多其实是一些比较琐碎的,不涉及到原理层面的,非核心的,细分领域的问题。

大概,即便是秦裕不进一步参与量子计算机的研究,

最终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团队也依旧能够完成这非传统量子计算机的实现。

而此刻,秦裕参与的话,可能就是更快一些。

在非传统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上,

虽然秦裕是没有感觉还存在太多难以逾越的难关,

但此刻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

来自于整个人联范围内,绝大多数人们,

还是对接下来对非传统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充满了热情。

因为,按照人类文明自己与斯托文明的标准,

人类文明距离河系级文明也就只差这最后一步了。

当非传统量子计算机实现过后,

人类文明就将彻底跃升为三级文明,也是河系级文明!

人类文明不知道银河系中,是否还有其他河系级文明存在,

但从逻辑上来说,河系级文明也不会在周围这片宇宙空间中多么弱小。

以类似于对此前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研究一样,

在秦裕的主导下,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相关研究团队,朝着非传统量子计算机,或者说更先进的算力技术,

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整个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内,

除了依旧从事着超光速量子通信技术进一步优化研究的,其他相关研究团队,相关研究员,基本全都参与了非传统量子计算机的研究。

而其他,数学所,物理所,也都有一些相关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参与。

三年里,陆陆续续,在非传统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中,负熵研究院投入的研究员数量也逐渐上涨到了超过三百万。

各研究团队的运行模式,和先前依旧一样。

由秦裕掌握着整个研究项目的大方向,

给各研究团队划清和指明具体的研究方向,

给出各研究团队具体的研究目标。

对在秦裕之下,从事着研究工作的研究团队,研究员们来说,

只是很畅快的研究方式。

不需要过于彷徨和反复,只需要顺着秦裕院士不断给出的新的研究方向攻克下去,

整个研究项目就在往前不断推进。

秦裕院士的智慧,似乎总是能够在匆匆迷雾中,窥见那唯一的正确的研究方向。

将一众研究团队,整个人类文明几乎是拖拽着,快速朝着最终想要实现的研究目标靠近。

而就像是秦裕感受到的那样,

在非传统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上,

人类文明的确是已经不存在那么多难以逾越的难题,

对比之前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研究,非传统量子计算机,更先进算力技术的研究,

要更顺利和快许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