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开局火种协定,但我能无限召唤 > 第715章 韩非+荀子VS李斯

洛阳城的残垣在秋夜里泛着青灰,断砖缝里钻出的野蒿被夜风吹得簌簌作响。陈墨站在朱雀门的废墟上,望着半空中三团翻涌的光雾——最中央是荀子的月白广袖,左首是韩非的玄色深衣,右首是李斯的皂色官袍。三团光雾里影影绰绰,似有竹简翻飞,有剑鸣铮铮,有刑刀霍霍。

\"这是...三魂显形?\"副手缩在断柱后,声音发颤。他认得这三人的画像:荀子是儒家大宗师,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李斯是秦相,可此刻他们身上的光雾却比活人更鲜活,像要从历史里挣脱出来。

陈墨摸出腰间的青铜铃,轻轻一摇。铃舌撞在内壁,发出清越的颤音。三团光雾突然凝实,荀子的广袖扫过断墙,竟在墙上拓下《劝学》的残篇;韩非的玄衣带起一阵风,吹得满地碎陶片排成\"法、术、势\"的卦象;李斯的皂袍扫过地面,青石板竟裂开蛛网纹,露出下面埋着的秦代律简。

\"先生,他们...在争什么?\"副手小声道。

陈墨望着三团光雾,想起《史记》里的记载:荀子晚年居兰陵,教出两个惊世弟子——韩非与李斯。前者着《孤愤》《五蠹》,为法家立极;后者入秦为相,助嬴政扫**。可最终韩非被李斯下狱,死于秦狱;荀子则在兰陵郁郁而终,临终前烧了半车竹简。

\"他们在争'道统'。\"陈墨轻声道,\"荀子以'性恶论'为基,却最终走向'化性起伪'的礼治;韩非以'人性本恶'为刃,将法术势熔成利器;李斯则是把法家之术从理论变成实践的刀。三人的道,本是同源,却在权力与理想的碰撞中,成了三条岔路。\"

话音未落,荀子的光雾突然化作一轮玉盘,悬在半空。玉盘上刻满\"礼义仁\"的篆文,每道纹路都泛着暖黄的光,像极了当年他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时,烛火映在竹简上的模样。\"韩非,李斯。\"荀子的声音浑厚如钟,\"你们忘了'人之初,性本恶'的初衷么?\"

韩非的光雾骤然凝结成一把青铜剑,剑身上刻着\"法\"字的古篆。他踏前一步,剑指荀子:\"老师,您教我'化性起伪',可这'伪'若由君主来定,与圣人之治何异?\"剑身嗡鸣,竟从剑刃里渗出墨汁般的黑雾,\"您看这天下——诸侯争地,百姓流离,若没有严刑峻法,拿什么约束人性之恶?\"

李斯的光雾则化作一柄玄铁刀,刀身缠着秦代律简的残片。他站在韩非对面,刀尖挑起一片断瓦:\"韩非兄,你说'法莫如显',可这'显'若被权术操控,与暴政何异?\"刀身突然泛起冷光,割破了韩非的剑雾,\"当年在咸阳,您写《存韩》说秦若灭韩是'不义',可您忘了,若不灭六国,天下人要继续受战乱之苦!\"

荀子的玉盘突然震颤,玉面浮现出兰陵的桃林。他望着两个弟子,目光里有痛惜,有欣慰:\"韩非,你将'法'变成君主的私器;李斯,你将'术'变成屠刀。当年我教你们'涂之人可以为禹',不是要让你们用'恶'来治'恶',而是要教'恶'向善。\"

韩非的剑雾突然一滞。他想起在兰陵的寒夜,荀子裹着粗布被子,给他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想起自己初到秦国时,李斯在函谷关外等了他三日三夜,只为送一本抄录的《商君书》。可后来呢?秦王读了《孤愤》,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却在秦王面前进言:\"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老师。\"韩非的声音低了下去,剑雾里的墨汁渐渐淡去,\"我写《难二》说'君臣不同道',写《五蠹》说'儒以文乱法',可我忘了...您教我的'礼',本是要让人心有归处。\"

李斯的刀雾也开始摇晃。他想起在咸阳宫,秦王摔碎了他的玉杯,说\"廷尉,你可知韩非之死,让天下士子寒心?\";想起晚年在云阳狱中,他翻出当年抄录的《论语》,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旁批了八个血字:\"斯亦悔矣\"。

\"师兄。\"李斯的刀雾化作一片竹简,\"当年在兰陵,您总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可我走到这一步,才发现...禹的路,要踩着多少人的血才能走通?\"

荀子的玉盘突然绽放出万道金光。他抬手一招,韩非的剑雾与李斯的刀雾同时没入玉盘,化作两缕青烟,绕着他盘旋。\"你们看。\"他指向洛阳城的东方——那里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晨雾中传来孩童的读书声,\"当年我删《诗》《书》,订《礼》《乐》,不是要禁锢思想,是要给这乱世立个规矩。你们一个用'法'划了底线,一个用'术'立了高标,可这世间的道理,从来不是非此即彼。\"

陈墨望着三团光雾渐渐交融,荀子的广袖裹着韩非的玄衣,李斯的皂袍搭在两人肩头。他知道,这不是和解,而是历史的圆融——荀子的礼治为法家立了根基,法家的严刑为礼治补了漏洞,就像黄河与洛水交汇,终成滋养九州的水脉。

\"先生,他们...要去哪?\"副手指着逐渐消散的光雾。

陈墨笑了:\"回历史里去。\"他摸出怀里的龟甲,上面新拓的\"和合文\"泛着金光,\"真正的道统,从来不在争辩里,在每一次有人想起'仁者爱人',每一次有人坚持'法贵必行',每一次有人相信'涂之人可以为禹'。\"

晨风吹过洛阳废墟,断墙缝里的野蒿抽出了新芽。陈墨望着东方,那里的天空已经大亮,传来更清晰的读书声——是《论语》,是《孟子》,是《韩非子》,是《荀子》。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像首古老的歌谣,唱着人性的复杂,唱着文明的坚韧。

他知道,这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总有人会想起,总有人在践行,总有人在争论中,离那个\"天下大同\"的梦,更近了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