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91章 长宁三十六年春,龙陨鼎倾起新朝

英烈传奇 第391章 长宁三十六年春,龙陨鼎倾起新朝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长宁三十六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缠绵。神都洛阳的牡丹刚绽出第一抹嫣红,细雨便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沾衣欲湿,带着一股化不开的湿意。

渤海湾的秦王府,却在这温润的春景里,被一道惊雷劈得粉碎。

“殿下!夫人!长安急报!八百里加急!” 老管家跌跌撞撞地冲进花园,手里的明黄卷轴,在雨雾中显得格外刺眼。他伺候龙天策一辈子,从未如此失态。

正在廊下看雨的龙天策,握着茶盏的手猛地一顿。他今年已是一百零一岁,须发皆白,却依旧精神矍铄,只是动作慢了些。听到“八百里加急”,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祥的预感。

身旁的玉倾城,也已一百零一岁,同样是满头银发,她扶着廊柱,声音微颤:“快……快呈上来。”

内侍展开卷轴,尖细的声音在雨幕中响起,带着哭腔:“长宁三十六年三月初七,上(秦武皇帝)于长乐宫猝然驾崩,享年四十八岁……遗诏传位于皇太子秦烈,着即继位……”

“哐当”一声,龙天策手中的茶盏掉在地上,碎裂的瓷片混着茶水,溅湿了他的袍角。

惊雷破空:壮年天子猝然逝

“你说什么?” 龙天策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陛下……驾崩了?”

四十八岁!

在帝王中,这绝不算高寿,却也远不到“驾崩”的年纪。秦武身体康健,去年秋猎还能弯弓射鹿,怎么会“猝然驾崩”?

老管家早已泪流满面,哽咽着点头:“是……长安来的人说,陛下是昨夜批阅奏折时,突然晕倒,太医赶来时,已经……已经没气了……”

玉倾城捂着嘴,泪水无声地滑落。她想起那个温和聪慧的少年天子,想起他登基时的青涩,想起他在安澜太后灵前的悲痛,想起他这些年励精图治的勤勉……四十八岁,正是大展宏图的年纪,怎么就这么走了?

“不可能……不可能……” 龙天策摇着头,花白的胡须剧烈颤抖,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因为激动和年迈,踉跄了一下,幸好被侍女及时扶住。

“备车!” 他猛地抓住老管家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备最快的车!去神都!立刻!马上!”

“殿下,您和夫人都已百岁高龄,” 老管家急了,“路途遥远,又是雨天,您的身体……”

“我的身体没事!” 龙天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待我龙家不薄,待天下百姓不薄!他走得这么突然,我这个做臣子的,必须去送他最后一程!必须去看看,神都现在怎么样了!”

他看着长安的方向,眼中充满了痛惜和焦虑:“他还那么年轻……怎么就走得比我这个老东西还早啊……”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割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一百零一岁的老人,送别四十八岁的皇帝。这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心碎的命运玩笑。

风雨兼程:百岁夫妇赴国丧

长宁三十六年的春天,注定是悲伤的。

龙天策和玉倾城的车驾,在细雨中驶出渤海王府,向着神都洛阳疾驰。

车驾没有铺张,只有几辆简朴的马车,却配备了最好的马匹和最得力的车夫。龙天策和玉倾城坐在最宽敞的一辆马车里,车内铺着厚厚的毡垫,放着暖炉,却依旧驱散不了两人心中的寒意。

“你说,陛下会不会是……” 玉倾城欲言又止,她想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龙天策沉默了片刻,缓缓摇头:“秦武不是昏君,他身边虽有派系之争,却都在他掌控之中。而且遗诏已下,传位太子,若真有阴谋,不会如此平静。” 他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天妒英才”。

车窗外,雨丝纷飞。

沿途的景象,渐渐染上了国丧的色彩。驿站的屋檐下,挂起了素色的灯笼;过往的官员,都换上了孝服,神色凝重;甚至连路边的百姓,也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脸上带着茫然和哀戚。

“听说了吗?陛下驾崩了!”

“怎么会?陛下还那么年轻!”

“是啊,这几年日子刚好过些,陛下怎么就……”

“老天爷不公啊!”

百姓们的议论声,断断续续传到马车里,印证了“举国哀痛”四个字。

秦武在位三十六年,虽算不上千古一帝,却也是个勤勉的君主。他平定过叛乱,整顿过吏治,减免过赋税,尤其是在安澜太后的辅佐下,开创了“长宁中兴”的局面,让百姓们过上了几十年安稳日子。

这样的皇帝,突然驾崩,百姓们怎能不哀痛?怎能不惶恐?

“你看,” 龙天策掀开车帘,指着路边哭泣的百姓,声音沙哑,“陛下在百姓心里,是有分量的。他走了,百姓们是真的难过。”

玉倾城握住他的手,那双手因为年迈而布满皱纹,此刻却异常冰冷。她轻声道:“所以我们更要去神都。有你在,至少能让百姓和朝臣们,安心些。”

龙天策重重地点头。

他知道,自己这把老骨头,如今最大的用处,就是“镇场子”。秦武骤逝,太子年幼,朝堂必定暗流涌动,他这个四朝元老(从明宗到秦武)的 presence,本身就是一种稳定力量。

神都哀恸:万人空巷送明君

经过十数日的日夜兼程,龙天策和玉倾城的车驾,终于抵达神都洛阳。

刚入城门,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哀伤。

满城的素缟,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挂着白幡;街道两旁的店铺,全部歇业;往日繁华的朱雀大街,此刻肃穆得像一片墓地,只有偶尔响起的哭声,在空旷的街巷里回荡。

百姓们自发地跪在道路两旁,从城门一直绵延到皇宫,密密麻麻,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他们大多穿着粗布孝服,脸上带着泪痕,看到龙天策的车驾经过,有人泣不成声地喊道:“秦王爷……您可来了……”

龙天策掀开车帘,看着跪在雨中的百姓,看着他们湿透的孝服和悲伤的脸庞,心中一阵刺痛。他吩咐车夫:“慢些走。”

马车缓缓驶过,他对着百姓们,微微颔首。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让许多百姓哭得更厉害了——他们知道,这位百岁老王爷,是来送陛下的,是来为他们做主的。

长乐宫灵堂,更是哀恸欲绝。

秦武的灵柩停放在正中,覆盖着巨大的龙旗。年仅十三岁的太子秦烈,穿着不合身的孝服,跪在灵前,瘦小的身躯因为哭泣而剧烈颤抖,肩膀一耸一耸的,看得人心都碎了。

文武百官,穿着孝服,跪在灵堂两侧,一片呜咽之声。

龙天策走进灵堂,看着那具冰冷的灵柩,看着跪在地上的少年太子,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

他走到灵柩前,整理了一下龙旗的边角,然后对着灵柩,缓缓跪下,磕了三个头。

“陛下……老臣来看您了……” 他的声音哽咽,“您放心,有老臣在,定不会让宵小之辈作乱,定不会让您的心血白费……”

磕完头,他走到秦烈面前,扶起这个泪流满面的少年,用自己干枯却温暖的手,擦去他脸上的泪水:“烈儿,莫哭。你是陛下的儿子,是大唐的新君,要像你父皇一样,坚强起来。”

秦烈抬起泪眼朦胧的脸,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哽咽道:“秦爷爷……父皇他……他不要我了……”

“陛下没有不要你,” 龙天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只是太累了,先去歇歇。以后,大唐的江山,就要靠你了。别怕,有爷爷们帮你。”

他的目光扫过群臣,声音虽然沙哑,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诸位大人,陛下虽逝,但国祚未断,太子尚在!当务之急,是辅佐新君,稳定朝局,安抚百姓,莫要让陛下在天有灵,还为我们操心!”

群臣纷纷叩首:“臣等遵秦王爷令!”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启新篇

秦武的葬礼,盛大而肃穆。

送葬的队伍,从皇宫一直延伸到安陵(秦珪与安澜太后合葬之地),百姓们自发地加入送葬队伍,哭声震天。

葬礼结束后,按照秦武遗诏,十三岁的秦烈,在太极殿登基,是为新帝,改元“永熙”。

登基大典,没有丝毫喜庆,反而带着一种沉重的使命感。

秦烈穿着宽大的龙袍,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显得有些单薄。他按照礼部的指引,完成了祭天、祭祖、接受百官朝拜等仪式,小脸紧绷,眼神里却透着一种不属于他年龄的镇定——那是被突如其来的命运,强行推上风口浪尖的早熟。

仪式的最后,新帝秦烈,颁布了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

“大赦天下。凡长宁三十六年三月初七前,除谋逆、杀人、贪腐(重大)之外,其余罪犯,皆赦免其罪,释放归家;减免全国半年赋税,安抚流民,鼓励农耕;钦此。”

圣旨的声音,由内侍总管高声宣读,传遍太极殿,传遍神都,传遍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这道“大赦天下”的圣旨,是秦烈在龙天策等老臣的建议下颁布的,目的是稳定人心,彰显新朝的仁厚。

消息传出,百姓们奔走相告,虽然悲伤仍在,却多了一丝对未来的期许。

“新帝登基,就大赦天下,是个仁君啊!”

“有秦王爷辅佐,新帝定会像先帝一样,好好治理天下的!”

“是啊,日子总要过下去。先帝在天有灵,也会保佑新帝,保佑我们的。”

龙老辅政:百岁丹心照汗青

登基大典后,龙天策没有立刻返回渤海。

他留在了神都,住进了当年秦武赐给他的“秦王府”(神都分院)。

他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协助秦烈处理朝政。

他没有独揽大权,只是在秦烈拿不定主意时,给出自己的建议;在朝臣争论不休时,以自己的威望,拍板定夺;在地方奏报上来时,耐心给秦烈讲解其中的利害。

“烈儿,” 他常常在御书房里,指着地图,给秦烈讲课,“治理天下,就像种庄稼,要顺应天时,也要懂得变通。你父皇当年,就是太急了些……”

“秦爷爷,” 秦烈会仰着小脸问,“那遇到贪官怎么办?像父皇那样,直接斩了吗?”

“该斩的要斩,” 龙天策点头,“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不敢贪,不能贪。这就需要完善律法,加强监察,就像你父皇当年,支持你龙伯伯(龙问天)清查浙西贪腐一样。”

他还特意召来了龙问天(此时已调任刑部尚书)、宋轩(此时任御史中丞)等年轻有为的官员,让他们辅佐秦烈,给新朝注入新鲜血液。

玉倾城则常常进宫,陪伴秦烈的生母(如今的皇太后),开导她,也教导秦烈一些为人君的道理,用女性的温柔,弥补这个少年皇帝缺失的母爱。

在龙天策等老臣的辅佐下,在“大赦天下”等政策的安抚下,大唐的政局,渐渐稳定下来。

朝堂上的暗流,被暂时压制;地方的躁动,渐渐平息;百姓们虽然还在怀念秦武,却也开始接受这位年幼的新帝。

新篇伊始:少年天子的第一课

长宁三十六年的春天,在悲伤和动荡中,缓缓走向尾声。

龙天策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上,看着那个穿着龙袍,正在接受百官朝拜的少年天子,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秦武年轻时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想起了大唐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秦武的猝然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秦烈的登基,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开始,带着阵痛,带着不确定性,却也带着希望。

“秦爷爷,” 朝会结束后,秦烈走到龙天策身边,仰着小脸问,“您说,我能像父皇那样,做个好皇帝吗?”

龙天策蹲下身,看着他清澈而坚定的眼睛,郑重地点头:“能。只要你记住,做皇帝,不是为了享乐,是为了百姓;不是为了权势,是为了江山。像你父皇那样,勤勉、仁厚、有担当,你就一定能。”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你不是一个人。有我们这些老家伙帮你,有天下百姓支持你,你一定能。”

秦烈重重地点头,小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像雨后初晴的阳光,驱散了些许阴霾。

龙天策看着他的笑容,也笑了。

他知道,属于秦烈的“新篇章”,属于大唐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这篇章的开头,或许带着泪水和艰难,但只要有人守护,有人传承,有人愿意为它付出,就一定能写出辉煌的后续。

春风再次吹过神都,吹绿了宫墙下的草芽,也吹动了少年天子的衣角。

龙天策扶着玉倾城的手,站在宫门口,看着远处的天空,轻声道:“会好起来的。”

是的,会好起来的。

就像秦武当年接过明宗的江山,就像他当年接过父辈的刀枪,就像龙问天在睢阳续写的传奇,历史的车轮,总会在悲伤和阵痛中,滚滚向前,续写属于它的,崭新的篇章。而他们这些老人,能做的,就是在转身离开前,为后来者,照亮一段路,铺好一块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