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56章 长宁十二年春,渤海潮暖待归人

英烈传奇 第356章 长宁十二年春,渤海潮暖待归人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辽东的冰雪,在初春的暖阳下渐渐消融,露出了黝黑肥沃的土地。平襄城的街道上,已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只是行人的衣着中,多了些唐军的制式服饰;市集上叫卖的货物里,既有高句丽的土特产,也有大唐的丝绸与瓷器。自龙天策下令“安抚百姓,轻徭薄赋”以来,短短数月,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已悄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镇守辽东:朱宝山临危受命

这日,平襄城主府的议事厅里,气氛肃穆。

龙天策端坐主位,看着下方肃立的将领们,缓缓开口:“辽东已定,高句丽故地亦纳入我大唐版图。此地乃边陲要地,连接中原与海东,战略位置至关重要,需得有一员得力干将镇守。”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员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领身上——正是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大将,朱宝山。

朱宝山今年四十余岁,出身行伍,从普通士兵一路凭借战功升至裨将,为人沉稳持重,勇猛有余,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极善治理地方。在平定高句丽的战役中,他负责后勤补给,从未出过差错,深得龙天策信任。

“朱宝山,” 龙天策语气郑重,“本帅决定,由你担任辽东都护府大都护,总领辽东军政要务,节制高句丽故地所有州县。给你三万精兵,务必守住这片土地,安抚好百姓,推广我大唐法度,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朱宝山闻言,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末将朱宝山,谢殿下信任!末将定当竭尽所能,镇守辽东,不负殿下所托,不负大唐江山!”

“起来吧。” 龙天策示意他起身,“本帅知道,这副担子不轻。高句丽故地民心未稳,百济残余势力仍在蠢蠢欲动,北面的靺鞨各部也需安抚。你既要治军,也要治民,当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他从案上拿起一份文书,递给朱宝山:“这是本帅拟定的《辽东治理十策》,涉及农桑、赋税、教育、军备等,你可参考施行。遇事多与地方官商议,重大决策,可直接上奏长安,不必事事请示于我。”

“末将领命!” 朱宝山双手接过文书,如获至宝。

龙天策又叮嘱道:“尤其要注意,不可歧视高句丽百姓。他们如今已是大唐子民,当一视同仁。对于那些真心归顺、有才德的高句丽旧吏,可量才录用,让他们参与治理,以安民心。”

“末将谨记殿下教诲!”

交代完镇守事宜,龙天策又召集了辽东的地方官,勉励他们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看着朱宝山等人有条不紊地开始布置各项工作,他知道,辽东的“新篇章”,已在这些人的手中缓缓展开。

轻装简从:归途漫漫忆峥嵘

诸事安排妥当,龙天策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他拒绝了朱宝山“率大军护送”的提议,只带了长孙龙问天和十余名亲兵,轻装简从,踏上了返回渤海的归途。

离开平襄城的那天,天朗气清。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街道两旁,捧着热茶和干粮,为这位平定战乱、带来安宁的老将军送行。

“多谢秦王殿下!”

“殿下一路保重!”

“盼殿下常回辽东看看!”

听着这些真挚的祝福,龙天策勒住马缰,回头望了一眼这座浴火重生的城池,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对着百姓们拱手致意:“好好过日子,大唐不会亏待你们。”

队伍缓缓前行,龙问天看着祖父的背影,忽然觉得,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威严赫赫的祖父,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却也温和了许多。

“祖父,” 龙问天忍不住问道,“您真的……就这样放下了?辽东刚定,还有很多事要做呢。”

龙天策笑了笑,勒住马,指着路边田地里正在劳作的农夫:“你看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求不过温饱平安。我打了一辈子仗,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吗?如今辽东已定,有朱宝山镇守,我放心。”

他拍了拍龙问天的肩膀:“江山代有才人出,该给年轻人机会了。你也要记住,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而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最难。”

龙问天重重点头,将祖父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归途漫漫,从辽东到渤海,千里之遥。龙天策没有选择走官道,而是沿着海岸线,缓缓而行。沿途的风光,从辽东的苍凉壮阔,渐渐变为渤海的温润秀美。

他会在路过的渔村停留,和渔民们一起出海打渔,听他们讲渤海的潮汐与渔汛;他会在山间的驿站歇脚,和驿卒聊起近年的收成与税赋;他会在夜晚的篝火旁,给龙问天和亲兵们讲他年轻时的故事——十六岁破突厥的惊险,三十岁平岭南的艰辛,五十岁定西南的豪迈。

“那时候啊,总想着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龙天策望着海上的明月,感慨道,“如今才明白,能安安稳稳地看着这潮起潮落,听着这渔歌唱晚,比什么都强。”

龙问天看着祖父眼中的平静与满足,忽然明白了“养老”二字的真正含义——不是消沉懈怠,而是卸下重担后的从容,是历经风雨后的通透。

渤海归巢:故园春暖续新篇

三月末,龙天策的队伍终于抵达了渤海湾。

远远地,秦王府的轮廓在海雾中若隐若现,熟悉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暖意,吹拂着他花白的须发。

“祖父,到家了!” 龙问天兴奋地喊道。

龙天策勒住马,望着那片熟悉的土地,眼眶微微湿润。离开时,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归来时,已是杏花盛开的暖春。短短数月,却仿佛隔了一个漫长的时代。

秦王府的大门早已敞开,玉倾城、罗嘉儿、紫绮儿、朱丽娜、宋雨菲、宋紫绮、藤原纪香等妻妾,早已站在门口等候。看到龙天策的身影,她们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回来了。” 玉倾城走上前,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缰绳,眼中的关切与温柔,一如当年。

“回来了。” 龙天策笑着点头,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中一片温暖。

“可把我们担心坏了。” 罗嘉儿走上前,捶了他一下,“听说辽东打得很凶,你这把老骨头,可得悠着点。”

“放心,死不了。” 龙天策笑道,“还等着喝你们酿的新酒呢。”

宋紫绮拉着藤原纪香,好奇地打量着龙问天:“问天,快给我们讲讲,辽东是不是很有意思?高句丽的姑娘漂亮吗?”

龙问天被问得脸一红,挠了挠头:“战场很凶险,但百姓……很淳朴。”

众人一阵哄笑,簇拥着龙天策走进府中。

庭院里,玉倾城新栽的海棠开得正艳;廊下,罗嘉儿晾晒的草药散发着清香;紫藤架下,紫绮儿和朱丽娜正在教宋雨菲和藤原纪香下棋;厨房里,飘来阵阵饭菜的香气——那是宋紫绮学着做的渤海特色海鲜羹。

一切都还是离开时的模样,却又多了几分久别重逢的温馨。

养老岁月:烟火人间最是真

回到渤海的日子,平静而充实。

龙天策彻底放下了军务,每日里,除了清晨打一套太极(这是玉倾城教他的,说是能强身健体),便是陪着妻妾们游山玩水,享受天伦之乐。

他会和玉倾城一起,在书房里练字作画。玉倾城画渤海的海景,他便在一旁题诗;他写西南的往事,玉倾城便在一旁研墨。

他会跟着罗嘉儿,去药圃里侍弄那些从西南带来的草药,听她讲每种草药的药性与故事。偶尔,他也会亲自下厨,做一道当年在军营里学会的“行军菜”,虽简单,却带着别样的滋味。

他会和紫绮儿一起,核算王府的账目,听她讲渤海的商情与民生。对于辽东的治理,他虽不再直接插手,却会时常过问朱宝山送来的奏报,在必要时给出一些建议。

他会陪着朱丽娜,去海边散步,听她说白族的传说;也会听藤原纪香讲倭奴国的风土人情,对这个东瀛邻国,有了更深的了解。

宋雨菲打理的女子学堂,已经在渤海颇具规模,龙天策会偶尔去学堂看看,给孩子们讲一些浅显的历史故事,看着他们求知的眼神,心中满是欣慰。

宋紫绮则依旧是那个活泼好动的“小魔女”,时常缠着他,要学当年平定西南时的战术,他便耐着性子,在沙盘上给她演示,看着她时而蹙眉、时而兴奋的模样,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龙问天则在他的教导下,一边学习经史子集,一边熟悉渤海的军政要务,渐渐褪去了青涩,有了几分少年老成的模样。

闲暇时,龙天策最爱做的,还是带着一家人,乘一叶扁舟,在渤海湾里垂钓。

海风拂面,浪花朵朵,远处的渔船点点,近处的孩子们嬉笑打闹。他坐在船头,握着鱼竿,看着身边笑靥如花的妻妾们,心中一片澄澈。

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早已翻过了金戈铁马的篇章。如今的“新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叱咤风云的传奇,只有这柴米油盐的平淡,这家人环绕的温馨,这烟火人间的真实。

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最圆满的“续写”?

渤海的潮起潮落,见证着他的归来;庭院里的花开花落,记录着他的晚年。属于龙天策的故事,还在继续,只是这一次,主角不再是那个铁血将军,而是一个安享晚年的老者,在渤海的暖阳与海风中,书写着属于他的,最平凡也最动人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